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 体罚的合理性:驯服顽梗

之所以洛克反对体罚,是因为体罚只将好与坏和肉体的苦乐感联系在一起,不能在孩子的内心中真正树立对错意识。好事坏事只与皮肉相关,孩子只因怕痛而不敢做某些事:“由于害怕鞭挞,幼童会屈从并假装服从;但一当鞭挞的威胁不再,无人看管的时候,他便很可能放纵自己,给他的自然兴趣放行。”(STCE,50)滥用体罚,还可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暴力的正当性,令他们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STCE,37)但洛克认为,“有且仅有一种过失,我认为必得施以鞭笞(whipping),那便是顽梗(obstinacy)或反抗(rebellion)”(STCE,78)。因为这是对自己意志的顽固坚持:表示“我就要”或“我就不”,并公然对抗师长的权威。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在讨论完给予孩子自由之后紧接着就讨论体罚和鞭笞,正是要说明,虽然应当给孩子自由,但绝不能允许他滥用自由。大孩子的倔强顽梗与幼童的任性不同,后者是因为婴幼儿天生不懂得界限和自我约束,他只是知道“要这要那”,因此欲望和意志易于随意扩张。但当孩子大了,开始主张自己的独立意志,要求自由,也可能陷入另一种任性。青少年在自我意识刚形成时,很容易过分主张自己的“权利”,顽固坚持 自己的 意志,故意和父母老师对着干。这样的坚持和反抗,往往不是因为真正的理想和价值,而不过是他只愿受自己领导,想要让别人顺自己的意而已。这样的孩子同样陷入自我意志的抽象和任意,懵懂无知却硬要自己来,没学会让理性作主就要自己作主。对于这样的一种不讲理的蛮横偏执,只能用强力来征服。所以有必要动用武力,打掉这种顽固的自主意志,否则一旦加以纵容,只会害人害己。洛克强调,如果

他们反复、故意地忽视父亲或老师的劝告和指导,已经表现出心智上的问题,表明意志上的 倔强 (perverseness)是其不服从的根源。一旦发现 顽梗 ,出现了公开违抗,那就不能只是使使眼色或可以忽略不计,而必须在第一次就加以驯服和控制。(STCE,79)

不过即便需要运用鞭笞,也有几点要注意。必须确认孩子确实是顽梗和反抗,因为鞭笞实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手段,父母主要应当运用前述的几种方式来教育孩子。鞭笞的重点也应在于让孩子体会遭受鞭笞的羞耻感,使其在内心中认识到自己顽梗的可耻,而不是只记得肉体的疼痛。(STCE,78-79)用鞭笞来纠正孩子的顽梗,必须第一次就成功,否则只会助长孩子的气焰,“因为这一次他取得了胜利,就为他下次争斗做好了准备,为他将来的胜利树立了希望”(STCE,78)。顽固的抵抗会持续下去。此外如果打得多了,孩子习以为常,被“打疲了”,鞭笞也就失去了效力。 HyUiUWSPb1Ij7pOmHCK4FC5Wf0kXUaQGwt+uNg/IeEULLXxzAwqCYEG9W1cQR7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