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麟(1869—1936年),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
章氏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平生著述甚丰,现代学者胡文辉总结:“要者如《訄书》、《检论》综观中国古今思想学术、政治社会;《国故论衡》总结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文学及诸子学;《菿汉微言》泛论佛学、易学、老庄、儒学。此外,《齐物论释》借佛教思想阐释《庄子·齐物论》,可算比较哲学的会通之作。”
这位古典形态的博学鸿儒,一生几次讲授国学,诲人不倦,黄侃、但焘、汪东、朱希祖、钱玄同、鲁迅、吴承仕等悉出其门下。本书即出自太炎先生于1922年4—6月在上海的国学演讲。其时太炎先生共做十讲,听讲者所录版本颇多,其中属曹聚仁所记载整理得最为详细系统。曹氏整理的《国学概论》共分《概论》、《经学之派别》、《哲学之派别》、《文学之派别》、《国学之进步》五部分。在《概论》中,章太炎将“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一是国学的本体,认为“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一是治国学的方法,即要“辨书籍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辨文学应用”。之后章太炎又从派别角度出发,分别对经学、哲学、文学追源溯流,系统阐述了各时期经学、哲学、文学的派别流变,如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等。最后,章太炎对讲演作结,提出国学不应故步自封,应以“比类知原”求经学之进步,以“直观自得”求哲学之进步,以“发情止义”求文学之进步。
《国学概论》包含不少真知灼见,有些观点,如今看来仍有价值。然而,任何见解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应如曹聚仁所言,一方面“完全承受先生的讲演”,另一方面“用批评的眼光去观察”,故正文后又附有驳太炎先生“有韵为诗,无韵为文”等主张之文章四篇:《志疑》、《讨论白话诗》、《政治制度与政治精神》、《新诗管见》,提供读者另一种思考可能。
太炎先生久享“国学大师”之誉,学问艰深,所作文章其时就被戏称为天书,文字晦涩可见一斑,只有这本在讲演基础上整理成书的《国学概论》相对生动易懂,使普通读者有机会从中窥得章氏之学问一二,故纳入中学图书馆文库,以飨读者。本书先后多次再版重印,此次三联书店版以中华书局2009年“跟大师学国学”本为底本,另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勘正少量错讹。
三联书店编辑部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