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超级工厂

富士康科技园南门连接环城二路和油松路,有一座环形过街天桥,这是宝安区龙华镇最重要的交通设施。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座天桥,这个路口每天能够正常通行几个小时。

周六早上7点15分,这座城市还沉浸在周末的酣睡中,过街桥上已经人潮汹涌。胸前挂着富士康工牌的数万年轻人,正会聚成两股熙攘的人流踏过天桥,涌往北边的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南门。桥梁发出震动,一部分源自往来货车的轰鸣,另一部分,则是脚步带来的共振。他们穿着红色、蓝色、白色的POLO衫,胸口和上臂缝着扣袢,用来挂各种工牌。

如同潮水一般,庞大的人流让人感到目眩。事实上,在方圆5公里内,这三种颜色的工作服构成了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即使门口拣垃圾的老大爷,也如此着装。

天桥另一端,就是富士康的入口,那是老板郭台铭的“紫禁城”。有30多万员工在这个约2.3平方公里的厂区内工作。工厂的西门停着一排排通行海关的大货柜车,每天从这里拉走你几乎能想象到的所有电子消费品——最新潮的手机、电脑、显示器和游戏机。在不远的码头上,它们将被转进集装箱,运往世界各地。

“你可以把整个富士康园区想象成一个几十万人的城市,把它压缩、压缩、再压缩,然后用围墙围起来,出入口装上刷卡机。”马晓璐(化名)说,她曾经在富士康担任了4年的项目经理。

没人知道围墙内的确切人数,即使是老板郭台铭。每天都有大量的员工离职,也有大量的新人进入。有时在傍晚时分,保安会从天桥上带下上百个穿各色服装的年轻人,造成瞬间的拥堵。他们被分为4〜5队,被前中后3名保安带入工厂。在一小时内,他们就可以领到工作服,走上生产线。

富士康南门向西约100多米,路南有一个小院子,院子中的平房就是富士康在深圳最大的普工招聘处。早上,一个庞大的求职人群已经在小院前的人行道上聚集。随后保安先把男孩子们集中起来,带到院子后的一个广场上,分成若干列,组成一个大大的方阵,前后都用警戒线围起来。女孩子则被警戒线分隔在人行道上。这些年轻人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有的刚从火车上下来,一脸倦容,有人则已经在深圳找了一两个月的工作。

他们彼此互不相识,也没有人聊天,只有几个人闷头吸着烟。唯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期待着一份工作的降临。很多人随身携带着行李——一个拉杆箱和一个水桶,水桶里插着一双拖鞋、几个衣架和一卷凉席。面试人员到来后,他们分批被保安带入小屋。如果有过相关的工作经验则会被很快录用,中午时就可以坐上公司的大巴车,带着行李前往东莞的观澜工厂,进行一周到一个月的培训,然后源源不断地补充到缺人的生产线上。

这个小小的广场就像一块吸铁石,每天都聚集着黑压压的人群。富士康招工处全年都在高效率工作着,只要中午12点前能够完成初步分筛,当天就能动身前往观澜工厂。

最近的一家复印拍照铺的老板告诉我们,去年富士康的招工一直持续到了腊月二十九,仅仅休息了3天,在正月初三又重新开门。全年无休的招工,也为她带来了滚滚财源。最多的时候,每天可以复印两万份简历。人实在太多了,她不得不找人用肩膀死死抵住那台滚烫的宝贝复印机,否则就会被挤塌。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西乡开设了第一家只有百余人的工厂,名叫“富士康海洋精密计算机插件厂”。当时台湾工人的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2500元人民币,而大陆的作业员则不到500元。

上世纪90年代后,大量的台商开始在毗邻深圳市区的龙华镇建厂投资。郭台铭也看中了这片还是荒野和稻田的乡村,买下了大量土地。1996年,第一批厂房落成,主要为惠普电脑生产机箱。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龙华厂区的面积已经超过了两平方公里,成为富士康的大本营。目前富士康在全球约有90万员工,其中45万在深圳,在龙华就有30多万人。

园区里各种基础设施应有尽有,银行、学校、医院、电视台、广播站、杂志社、公园、邮局、商场、超市、美食街、游泳馆,甚至还有一支消防队和一家医院。这里的一切几乎都打上了富士康的烙印,下水道井盖上也印有“富士康”字样。

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电话以及任天堂的视频游戏机Wii,几十座厂房中的30多万工人源源不断地生产着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各种电子消费品。

富士康的“中央大厨房”投资上亿元,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中央厨房,每天制作二三十万份甚至更多的食物。据统计,这里每天要消耗掉40吨大米、10吨面粉、20吨肉和500桶(22L/桶)食用油。

富士康所有厂房以白色为基调。无论是历史较长的龙华厂区还是2005年才开建的观澜厂区,都有一座座五六层楼高的白色厂房,外立面上布满各种形状的裂纹。这看起来像是一种“印象派艺术”。

事实上,厂区里这些“印象派艺术”,不过是勾补厂房外表裂缝的水泥痕迹。据员工介绍,厂房结构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当初建设时工期催得太紧,还没等墙体完全干透就刷上外面的涂料,立即安装生产线投入生产,以应付纷至沓来的订单。它们都是过去两三年富士康超高速发展的有力证据。

凡是2003年时就已加入富士康的员工,都对公司那一段疯狂扩张的劲头感到惊讶。2003年底,富士康龙华厂区员工不过五六万人,经过2005、2006及2007年上半年的翻番增长,以至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万人。

老员工们回忆,整个龙华镇一带可用的楼房都被租完了,有时候公司还将一整个工业园区全部租下来,24小时加班在厂房内加装灯管和卫生间,搭建上下铺,改造为员工宿舍。新招聘的工人们可能会先在铺了凉席的地上睡一晚,等第二天床安装好了,就从通铺搬到床上。有一段时间,租房的速度实在赶不上员工的扩招速度,上下铺被改造成了3层的床铺来应急。一周内新招8000人,这是急速扩张年代的富士康曾经创下的最高招聘纪录。

富士康的龙华厂区经过多次扩张,已经和周边社区犬牙交错。打车环绕一圈需要花30多元钱,其间还要穿行两三个城中村。清湖村、水斗村、瓦窑排、共和新村……当年村民们把土地卖给了富士康建工厂,现在则当上了富士康的房东。他们在空地上建起了“村楼”,每套大约30平方米,包括一个睡房和一个阳台。阳台被分割出厨房和卫生间。卫生间的面积不到1平方米,稍胖一些的人都很难转开身。

房子没有任何家具,租金也只有300〜400元。周边80%的“村屋”都被富士康的员工租住着。

世界是平的。这些“包租婆”们与富士康一样,成为全球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富士康以最低的生产成本提供电子消费品,而村民则为劳动力提供最廉价的住房。 1yRzcaqmyB4WgP5KcxfsavLrB3EPCBpmUwpT47hyVkwyZu4TAqgj7Vgg819Aar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