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是财富的蓄水池,但并非死水一潭。它同样属于民间资本循环体系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拥有几套房子的人可以更容易地从典当行或担保公司贷款,房子则充当借款抵押物。这是鄂尔多斯人热衷买房的另一个原因。
在这个资本异常活跃的城市,只有3家证券公司,却充斥着大量的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委托寄卖行。鄂尔多斯街道上,经常可以见到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的招牌或广告。东胜区黄金地段的中心巷,不足1公里的街道两侧便有十几家典当行。到2008年6月末,经鄂尔多斯市工商部门注册的投资公司414家,注册资金82.47亿元;担保公司159家,注册资金7.8亿元;委托寄卖商行46家,注册资金499.46万元;小额贷款公司1家,注册资金1亿元;鄂尔多斯市民间融资公司总计635家,注册资金93.1亿元。
这些机构充当了民间借贷的“中间人”。除此之外,尚有大量难以统计的地下钱庄。社会的闲置资本流向这些“中间人”,收取利息,实现增值。而中间人则将资金放贷给需要的企业和个人。这些典当行、投资公司调动资本的能力不可小看。一家本地中型的房地产企业老板告诉我,每年他们向典当行支付的利息就高达4000多万元。如果以月息3分计算,贷款额度至少有1.1亿元。
内蒙古大学的一份调研显示,50%的鄂尔多斯城镇居民都参与到了放款与借款的资本活动中。把钱投入到钱庄中,一般每个月可以得到2分利。如果投入1万元,一年下来就能赚2400元,而存在银行则只能拿到其中的零头。民间借贷市场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通过这种方式的融资成本也非常高,贷款的年利率是30%〜50%。
民间融资机构吸收的资金主要投放在煤炭、运输以及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在发放贷款时主要看贷款人或者担保人的信誉如何。如果信誉好,抵押不足也没关系。而吸收民间资金时,人们主要也是看融资公司的信誉如何,信誉好打张借条就可以。
地产开发商和矿主成为主要的资金需求者,这两个行业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比如,一座煤矿完成技术改造至少需要两三亿元的资金,而这笔钱很难从银行获得。因银行需要“六证齐全”的放款门槛,但大部分没有完成技改的煤矿无法满足这个条件。
“国有银行是一摞书,股份制银行是一本书,而民间借贷就是一张纸。”鄂尔多斯金融办公室主任孙建平以此来形容不同机构放贷手续的繁简程度。他更愿意以主流金融和非主流金融来定义银行与民间金融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非主流金融弥补了鄂尔多斯主流金融业的不足”。
很长时期以来,鄂尔多斯的主流金融机构只有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各旗的农村信用社和鄂尔多斯城市商业银行。近几年逐渐引入了招商、交通、浦发、包商等股份制银行。但这些金融机构很难与大量的当地企业匹配。2009年,鄂尔多斯地区银行的存款、贷款余额的增速与银行资产增速都是全自治区增速的两倍以上。“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鄂尔多斯的信贷满足度依旧较低。”孙建平说。
很多本地公司尚处于野蛮生长、跑马圈地的阶段,正规化程度低,无法满足银行放款的要求。同时,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社会资金需求旺盛;而民间财富急剧膨胀,也迫切需要出口。“这就出现了资本相对过剩和资金相对短缺并存的情况。”孙建平说。有人有钱找不到增值渠道,有人有机会但找不到资金。
而在某种程度上,民间借贷恰恰调和了这种矛盾。与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繁琐手续和高标准不同,民间融资的手续往往只需签个合约,甚至熟人圈内的口头协议。
每年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资金规模究竟有多大尚难具体统计。
2009年,鄂尔多斯本外币信贷总额1700亿元,GDP为2100亿元。在全国其他地区,信贷总额与GDP之比一般为1.1∶1,也就是说信贷总量应高于GDP。但从鄂尔多斯目前的结构看,信贷总额尚低于GDP 400亿元。况且对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地区,资金需求量会更大,两者比值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种貌似隐秘而又参与度极高的金融体系,每年为鄂尔多斯补充了几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资金缺口,并使大量的民间财富回流到实体经济中,产生了更多的钱、更快的流转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