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应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门类,甚至是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那个时期是国学流行的年代。数年之间,以探究国学为宗趣的讲座、刊物、书籍层出不穷。更有诸多大师级人物出来阐释自己的“国学”要义。章太炎先生正是这股“国学热”中的核心人物。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他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为人们所周知,但章先生更著名的是他在国学上的地位。他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形成“国学热”,并渐成“显学”。这种热潮无疑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在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因不满、痛恨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的流弊便竭力推崇汉儒那种“实事求是”(也就是古文经学派的“我注六经”)的学风,而兴起“汉学”。以文字训诂、名物考释等为手段来阐释文本的意义,这种偏重学术问题不注重政治人生的考据学,到乾嘉时代盛极一时。对于这种不发表思想、脱离社会实际的考据训诂,清代后期龚自珍、康有为等人都曾大力反对。时值今日,再兴国学,是求其思想,而并非整理古籍,辨别古书真伪,校正古书文字,考释名物制度等。
现在,我们暂不论考据学的是非对错,我们知道经过乾嘉学派大师戴震等人的不遗余力之考证后,到我们这一代,考据学似乎已没有必要再深加究了—尽管至今或许仍然难以离开训诂。我们所要鉴借的只是国学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如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已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返璞归真;法家的“废私立公”“国之四维”等等思想。追本溯源,取其精华,自然大有裨益!
也正因为今天国学的意义已然和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大有不同,所以尽管今天关心国学的人似乎更多了,但整体对国学的深入程度以及贡献恐怕还是难以企及那个年代。即使有的大学办起了国学相关的学院,却难说能够和当年的北大国学门、清华国学研究院相比。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已经没有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有着深厚学养的国学大家了。能读懂这些一意深研的大师所留下的著述已非易事。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他们不但留下了众多专深的研究成果,还在无意间用平实浅近的方式给初学者提供了一条门径。时下热卖的相关书籍中,多还是当时的那些著作。章太炎先生的《国学概论》,正是一本能让普通读者感到颇具参考价值的小书。
关于国学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等;以《四库全书》的分类,则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本书以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为基础,附以他的另一本著述《国学讲演录》的一部分。前者是章太炎先生的一次演讲记录,是以经学、哲学、文学的不同角度进行的讲述,非常浅近,易于理解,我们以这本小书作为本书的主体;后者则是系统地讲述国学,分别是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子学略说和文学略说等几个部分,是一本相对全面和深入的讲解著述。考虑到今天普通读者的实际需求以及主体部分的体例,我们选取了其中的经学、子学和文学部分分别附于《国学概论》的相应章节之后,以便于读者的阅读。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