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约我写《中国历史十五讲》是在2002年1月中旬,要求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适合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朋友们阅读。这个倡议很好,大学生(不论是哪个系)有一些关于祖国历史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市面上可以购到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学术著作,有的是多卷本,分量很大;有的是精深的专著,大学生读起来可能有些困难。如果能写出深入浅出、篇幅不太大的中国历史读物,那肯定会受到大学生和读者们的欢迎。基于这样的共识,我很快就和北大出版社签了约。
写出这样一本书并非容易的事。如果写得“浅入浅出”,就没有什么意思,不如不写。如果“深入”了,但是不能“浅出”,这就背离了这本书的初衷,仍然不行。还是努力去做吧。首先不能不仔细研究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写哪些专题,这直接和书的质量相关联。我翻阅了一些历史著作,也在大学生中作了一点调查研究,在同年2月便拟出了15个专题:中国文明起源的科学探索;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共和国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我想,这样15个专题也许可以概括中国历史最主要的内容。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资料丰富,大学生和读者们对古代史接触较少,因此在专题中古代的内容占的比例大些。至于中国近现代史,由于中学讲得较多,在大学其他课程如政治理论课中也含有中国近现代史的若干内容,可以适当精简一些。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特别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课题需要比较充分地加以阐述。
写中国历史用专题叙述的方法,以往并不多见。书名是《中国历史十五讲》,这就决定了必须按照专题去写。当然,专题内容的叙述应当注意历史的顺序,因为这毕竟是一本写历史的书;历史必须要有时间观念,否则读者就看不清历史演变的轨迹。那么,在这15个专题中有怎样的中心内容?我想可以这样表述:通过历史看文明的价值;通过文明看历史的演进。一部中国历史实际是一部中国文明史。具体来说,这是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演进历史。我们想在这本书中贯串这样的中心思想,是否已经做到或者已做到几分,这是要请读者朋友们来回答和评判的。有了这样的思路,才能够把15个专题融合成一本有相同体例、有同样文字风格和叙述方法的书。
有了专题,需要有执笔者。我邀请了几位专家,他们在大学有多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经验。按照上述的中心思想和专题要求,分别起稿的情况是:第一讲 执笔者王子今教授、第二讲 张岂之教授、第三讲 刘文瑞教授、第四讲 王子今教授、第五讲 杨圣敏教授、第六讲 刘文瑞教授、第七讲 王子今教授、第八讲 范立舟教授、第九讲 方光华教授、第十讲 张岂之教授、张茂泽副教授、第十一讲 李生龙教授、第十二讲 方光华教授、第十三讲 李生龙教授、第十四讲 陈国庆教授、第十五讲 杨先材教授。
除第十五讲外,其他各讲都经过反复修改,程序是:我看了初稿以后提出修改意见,请执笔专家考虑修改。再读改稿,如觉得需要进一步修改,则不由执笔者,而由我和刘文瑞、方光华教授一起修改,最后由我定稿,因此书稿的质量我应当负主要责任。在写作和修改中,某一专题中若干部分的改写,甚至整个一讲重新写过也是有的。这样的实践使我和参加执笔的教授们都深深感到写一本“深入浅出”的书是有很大难度的,我们虽然努力要将书写好,使读者愿意而且能够读下去,但是由于水平的限制,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缺点,请读者朋友们加以批评指正。
关于本书的插图,我想再说几句。插图有助于读者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本书插图的来源是:
①《中华古文明大图集》,韩国大宇集团编,人民日报出版社。
第二部《始祖》
第二部《铸鼎》
第五部《社稷》
②《华夏之路》,中国历史博物馆编,朝华出版社1997年。
第二册 战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
第三册 隋唐至两宋时期
③《汉阳陵》,陕西考古研究所编,重庆出版社。
所有图片由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惠明同志扫描,谢谢。
张岂之
200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