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带是指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这些地区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人们把世界地震分布划分为三条地震带,通过这些地震带,可以看出地震带分布是相当不均匀的,绝大多数地震带都分布在南纬45°和北纬45°之间的广大地区。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在三大地震带上,三大地震带依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在东太平洋,地球上约有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该地震带主要沿北美、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在北太平洋、西太平洋及西南太平洋主要沿岛弧分布。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几乎所有的深源地震都集中在该带上。它呈一个巨大的环状,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途经加拿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调转方向,折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转向北,再经过斐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及我国的台湾岛、日本列岛、阿留申群岛,最终回到美国的阿拉斯加。环绕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来。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又称为欧亚地震带。
该地震带大致呈东西向分布,横贯欧亚大陆。西起大西洋的亚速尔群岛,穿过地中海,途经伊朗高原进入喜马拉雅山,在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拐弯经过缅甸西部、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到达班达海附近与西太平洋地震带相连,全带总长大约15000千米,宽度各个地方也不一样。
欧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仅次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之外几乎所有的深源、中源地震和多数浅源大地震都发生在欧亚地震带上。该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地震能量的5%。
海岭地震带相对于前两个地震带是个次要的地震带。
海岭地震带基本上包括了全部海岭构造地区。从西伯利亚北部海岸靠近勒拿河的地方开始,横跨北极,越过斯匹茨卑尔根群岛和冰岛伸入到大西洋,然后又沿大西洋中部延伸到印度洋,最后分为两支,一支沿东非裂谷系,另一支通过太平洋的复活节岛海岭直达北美洲的落基山。
在第四纪期间,特别是距今10万年来曾有过活动且以后仍有可能活动的断层,我们称之为活断层。活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可大到板块边界,小的也可小到仅几十千米。地震带与活断层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绝大多数的强震震中都分布于活断层带内。
世界上著名的破坏性地震所产生的地表新断层与原来存在的断层走向基本一致或者完全重合。如1906年美国旧金山发生的8.3级地震,沿圣安德烈斯断层产生了450千米的地表破裂;我国1920年的宁夏海原大地震、1931年的新疆富蕴大地震、1932年的甘肃昌马大地震、1970年的云南通海大地震、1973年的四川炉霍大地震、1988年的云南澜沧—耿马大地震等,都产生了与原断层基本重合的新断层。
在许多活动断层上都发现了有仪器记录以前的地震及其重复现象。每次震断层上的重复时间从几百年到上万年不等。这就可以看出,过去的地震和现在的地震一样都是沿断层分布的。
大多数等震线的延长方向和强震的极震区与当地的断层走向一致。大地震的前震和余震也都是沿断层线性分布的。
震源力学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震源错动面的型状大部分和地表断层一致。
这些自然现象说明,地震带与活断层在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带发现和研究活动断层带,活动断层带的存在和断层作用又是产生地震和地震成带分布的根本原因。
美国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