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3.

这个同学有好书

到了初中,我就能读到很多新书了,这是初中时代我最大的收获。

当时,有个同学家里有很多书,都是那时我认为的好书。如《烈火金刚》《战斗的青春》《暴风骤雨》《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等。这些现在看来文学价值不一定很高的读物,却给我的初中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也让我的视野开阔了很多。

即使从知识角度来看,我也感谢那段岁月。因为,在那个叫夹河的小村里,我耳闻目睹的,只是眼前的人和事,除了贤孝外,没人告诉我另外一个世界。对那些红色经典,现在虽然有人说三道四,但是,书中那些对崇高和理想的追求,对年少的我,无疑有着积极向上的影响,至少,它们的潜移默化,让我有了一种向往。在生存现实之外,我有了一种超越生存的东西,长大之后,这种向往虽然被更为高远的目标所取代,但没有年少时的追求,就不会有今天的雪漠。因为那种追求,我跟身边只追求好收成——这也没错——的农民们区别了开来,而那种阅读时的快感,又让我真正地爱上了文学。

有时想来,少年儿童读书的取向是很有意思的,他们只追求好看。我后来想,要是一个作家能顾及这一点的话,他的作品就会好看很多。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也不妨试着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衡量一本书好还是不好。比如,它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什么影响?能不能增加孩子对文学的兴趣?等等。有些书,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既好看,对少年儿童也能产生正面影响,其中那种坚持梦想、真正的宝藏在心中的观点,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它的畅销也是有理由的。在畅销书中,不乏一些真正的好书。有些畅销书的作家,不但让作品有了一定的文学价值,也让作品有了一定的可读性,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虽然一直强调作家的历史话语权,也说过自己不会迎合世界,但是,我的不迎合世界,并不是说,这个世界就没有它可取的地方,其他身份——除了作家和信仰者之外——的人就没有可学之处,不是这样的。我的不迎合世界,只是不会为了畅销,就去追逐一些人们喜爱的题材,或是丢掉我自己的追求,更不会让自己变成世界希望我变成的那个人。比如,我觉得托尔斯泰很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好,索尔仁尼琴很好,罗曼?罗兰也很好,但我只会吸收他们的营养,学习他们的精神,而不会把自己变成他们。在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都吸取了营养,只是,这些营养都化为了雪漠独有的东西,让我不断地实现新的超越和成长。

很难想象,小时候,我要是不遇到那么多书,还会不会有后来的寻觅和超越?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弟弟妹妹,都认命地留在了那块土地上。我从来不说他们愚,恰恰相反,在他们眼中,我却可能是愚的。我们有着不同的标准,那差异,也许就源于我的爱读书。因为爱读书,我知道得多了,心就高了,梦也就远了,就会飞出这块土地,飞出心灵上的西部。如果我不读书,不去有意识地接触一些文化,不去反思一些生命深处的东西,或许我也会被拴在那块土地上,成为一个农民,或者一辈子当个小学老师——虽然那样过一辈子,也不错——所以,一定意义上说,读书成就了我。

至今,我还记得那个给我提供书的同学,他叫蔺志兵,胖胖的,爱笑,黑黑的皮肤,跟我非常投缘,老向我推荐书,时不时就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让我惊喜。他上高中的哥哥买下的那些好书,成全了我的梦想。

初中时,我跟蔺志兵、蛋娃最要好。蛋娃的大名叫许建生,是学校许老师的儿子,爱唱歌。他唱得最好的歌是《红星照我去战斗》,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在某次学校文艺比赛时,蛋娃刚唱完,我就会唱了,也很喜欢。后来,每次学校比赛,我总是唱那歌,结果,自那以后,蛋娃就再不唱那歌了。

这次回凉州,我请了蛋娃,还请了另外一个叫学海的同学。学海来了,蛋娃那天有事,随了礼来。在凉州人的观念中,你有事可以不来,但礼得随了来,要是人不来礼也不来,朋友就从此生分了。因为儿子结婚是大事,要是在大事上失了礼,这有点说不过去。在世俗中,这些人情交往是很有讲究的。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规矩。

有时,我不在乎那些人情规矩,但并不代表别人不在乎。所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我经常闭关、写作、与世隔绝,几乎不参与任何亲戚朋友间的人情交往,就得罪了朋友。不理解我的人,也会在背后叽叽喳喳,说些不好听的话,但我仍然当作耳旁风,从不计较这些。何况,我也没时间计较。每一天几乎一睁开眼,我就在做我该做的事,修行,写作,读书,有时也会见一些见了有意义——例如能给他带来利益和启迪——的人。我总是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仿佛一眨眼,天就黑了,似乎不久前才剪过指甲的,指甲却又长了。胡子也是这样,时不时地,就发现又该剪了。所以,我虽然闲着心做事,也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我实在没心思惦记一些闲事的。我心里盛着的,只有一份浓浓的爱意,这让我对生活有了一种浓浓的诗意。

这次回凉州请的东客里,没有蔺志兵,因为,他在很多年前,就死了,据说死于疾病。听说他死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如果在天有灵,他知道自己的书,成了一个少年最重要的营养时,他定然会很欣慰的。真可惜。

他微笑的胖脸一直在我的生命中晃。

多年后,我就在家乡办了一个公益图书室,借书的孩子很多。那时,我就想,这些孩子里面,也许就有未来的雪漠。看到那些孩子借书、读书,我总是很开心,觉得自己好像在偿还一种宿债,只希望这些孩子好好读书,都能成才,以后,都有个好的未来。看到他们读书的样子,我也在回味小时候的自己。

从小时候的“发声书”贤孝,识字后的阴阳风水命书们,到初中时的红色经典,到高中时的《红楼梦》、雪莱们,上师范时的雨果们,到工作后的托尔斯泰们,再到后来的哲学、文化和宗教经典,我的读书一直呈现着一条向上的曲线,它伴随着雪漠的成长。不过,到了快五十岁的时候,我也会读一些西方的畅销书。我想从中发现他们那种能为大众喜欢的叙述方式。读书,学习,是我的生命习惯。我的这种读书,后来也影响了我的很多学生。

有个学生,也很喜欢读书,但自从读了我的书之后,别的书,他就很少读了,总是一门深入地读着我的书。每次见我的时候,也总爱送书给我。有一次,我就问,你为啥要送书给我呢?你留着自己看吧。他说,世上的书,太多了,生命有限,根本读不过来。我想间接读书。您把书里有益的东西吸收之后,再孕育出来写成书,我直接读您的书就行了。他的这种说法很有意思。

我的妹夫也喜欢读书,但他十多年后读的书,可能还是十多年前读的书,他总是在一个高度上跳来跳去,没有超越。我跟他最大的不同,就是一直在增加读书的难度。在禅修上也是这样。所以,我老是劝那些念佛的朋友,不要散心念佛、自我陶醉,一定要升华生命、滋养灵魂,叫佛理真正地渗透到自己的生命中去,影响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就像我们不能一辈子在门槛上训练跳高一样。

无论世间法意义上的学习,还是出世间法意义上的学习,都需要循序渐进。如果说前者有阶层性,如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那么后者也有道次第。所以,不管哪一种意义上的学习或修行,都要不断地打碎自己、超越自己,不断地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完美,这样去活,生命才有意义。 MOsGoCulz9Dbnm0e2mvLmG3uQKRp7GlEpLXYxjYN6WcIeXf7TqZsEoK3cIhNcD+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