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尝读近书,自唐季接五代
,或三四年,或五六年,乱离涂炭
,冤号天地。金血之气
,铄尽冲和
;愁苦之声,求息不暇。天祸既悔,至圣勃兴。故太祖皇帝以神武大略定天下,有反掌之易
;太宗皇帝以至仁善继恢域中,成光大之业
。陛下奉而守之
,勤而行之,彝伦叙矣
。故云亭泥检
,脽壤恭祀
。谒太清之真馆
,荐玉皇之大号
。至于必躬听断
,励精理道,以宵旰为晏乐
,处菲薄而久安
,从古王者徒载简策耳
。惟亲民之官,政事最切,未见区别,其如民何?今审官例差一知州
,纵耄昏无识
,以何道推降之。铨司平配一县令
,虽菽麦不分
,且无由摈斥之。今与天下亲民之官,以十分论之,黩货害政
,未寘刑章者有其三
:清浊混然,巧于情伪
,使在上知而不能纠举者,又次焉。暗懦不能制猾吏
,不能审法令,凝滞于物者
,又次焉;贵游亲属,望风护养而不言者
,又次焉;是则介然自守
,约己恕物
,不谄上
,不渎下
,为陛下孜孜于民政者,十不一二焉。欲民之安,其可得乎?汉宣帝凡拜刺史、守相必亲见之
,考察其言,观其能否
。今或未然
。凡除知州、通判、京朝官知县
,候满三五人,且令大臣具宴见之,礼以遣之,讯之以言而察其应对,观其词气而考其臧否
。才能者奖之,不肖者退之
。县令则择台阁有风鉴闻望臣僚者遣之
,能否之间,各如其状,恐于圣政稍得其宜。又审官之任,本宰相之职,宜妙选英哲以委之
,庶激浊扬清,渐得良牧贤宰,则斯民之大幸也。或诏参预宰司
,覆令按验
,亦不为烦。唐故事,宰相带兵、吏部者
,午前在中书
,午后归本司治事,是亦内外兼领之制。臣不任狂狷
,干犯冕旒
,待罪之至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点校本《宋朝诸臣奏议》卷六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