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清朝帝王录

1.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姓名: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生卒年:1559年—1626年

在位年:1616年—1626年

年号:天命

简介: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因其父被明军误杀一事并未遭到公正对待,25岁的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历时三十余年,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在取得萨尔浒之役的巨大胜利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兵败于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去世,葬于沈阳清福陵。

2.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姓名:爱新觉罗·皇太极

生卒年:1592年—1643年

在位年:1626年—1643年

年号:天聪、崇德

简介:

皇太极,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

皇太极即位不到十年,便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使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同时重视文教,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张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

姓名:爱新觉罗·福临

生卒年:1638年—1661年

在位年:1643年—1661年

年号:顺治

简介: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极的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于6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此后重视发挥汉官作用,整顿吏治,注意与民休息。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的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顺治十七年(1660年),他宠爱的董鄂妃病逝,福临陷入了痛苦之中,转而消极厌世,并于第二年染疾去世。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4. 清世祖

爱新觉罗·玄烨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生卒年:1654年—1722年

在位年:1661年—1722年

年号:康熙

简介:

康熙帝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少年时就清除了权臣鳌拜,取回朝政大权。其后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条约确保清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内政上,康熙继续轻徭薄赋的政策,修治河道,慎选人才,表彰清官,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虽然其在执政生涯中也有不足,但总体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贤明君主。

5.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

姓名:爱新觉罗·胤禛

生卒年:1678年—1735年

在位年:1722年—1735年

年号:雍正

简介:

雍正帝胤祯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驾崩后,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此时虽仍处于康乾盛世时期,但社会发展于康熙末年出现了停滞的状况。

复杂的社会矛盾,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有步骤地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在位期间,雍正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

他的历史地位,同其父康熙和其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6.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

姓名:爱新觉罗·弘历

生卒年:1711年—1799年

在位年:1735年—1795年

年号:乾隆

简介:

乾隆帝弘历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

但乾隆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文字狱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依然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其在位期间,清朝虽然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但同时也是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7.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

姓名:爱新觉罗·颙琰

生卒年:1760年—1820年

在位年:1796年—1820年

年号:嘉庆

简介:

嘉庆帝颙琰,原名永琰,乾隆的第十五子。在位25年,但前4年最高权力仍在乾隆手中,乾隆死后才独掌大权。

嘉庆帝对贪污深恶痛绝,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图肃清吏治。但又因为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对大部分“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同时又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以致于收效不大。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的兴起。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的情景下,嘉庆虽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但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8.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

姓名:爱新觉罗·旻宁

生卒年:1782年—1850年

在位年:1820年—1850年

年号:道光

简介:

道光帝旻宁,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嘉庆皇帝第二子,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道光帝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执政前期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平定了张格尔叛乱。内政上他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严禁鸦片,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均无较大起色。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其统治期间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此后十年旻宁苟安姑息,得过且过,对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依旧茫然,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

9.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

姓名:爱新觉罗·奕詝

生卒年:1830年—1861年

在位年:1850年—1861年

年号:咸丰

简介:

咸丰帝奕宁,道光帝第四子,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

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爆发。奕詝重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官镇压起义;同时严惩贪污腐败,力度超过了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第二次鸦片战争接踵而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仓皇逃至热河,最终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

10.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

姓名:爱新觉罗·载淳

生卒年:1856年—1875年

在位年:1861年—1875年

年号:祺祥、同治

简介: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唯一存活的儿子,生母为慈禧。

同治帝年幼即位,在位14年。咸丰帝驾崩后,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此后几年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平定了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载淳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11.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

姓名:爱新觉罗·载湉

生卒年:1871年—1908年

在位年:1875年—1908年

年号:光绪

简介:

光绪帝载恬,父亲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子,生母叶赫那拉·婉贞为慈禧太后亲妹。

同治帝并未留下子嗣即病逝,因而载恬被两宫太后立为帝。起初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崩逝后由慈禧一人垂帘。光绪十五年(1889年),载湉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光绪痛定思痛,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政变后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大权再度落入慈禧手中。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2. 清废帝

爱新觉罗·溥仪

姓名:爱新觉罗·溥仪

生卒年:1906年—1967年

在位年:1908年—1912年

年号:宣统

简介:

爱新觉罗·溥仪,醇亲王奕譞之孙,载沣长子,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宣统帝即位三年间由光绪皇后隆裕和其父载沣摄政。此时,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庭以隆裕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清朝统治结束。

民国六年(1917年),前清遗臣张勋发动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但短短十一日后即在段祺瑞等人的压力下宣布退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仪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FQQoB9ld+CSZCyBxAEi9DyKYfH/rz2owDbaGy0vZfpjcCE7Zg+n1QRix5lC4FWI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