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汤显祖是明代著名剧作家。中国戏曲,成熟于元代,而至明清始臻繁荣,在这个阶段涌现了除汤显祖外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下面简单介绍几位杰出代表。
李开先(1502年—1568年),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山东济南章丘人。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员外郎、郎中,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十年(1541年),目睹朝政腐败,抨击夏言内阁,被罢官,壮年归田,闲居终老。李开先的文学主张和唐宋派接近。他推崇与正统诗文异趣的戏曲小说,主张戏曲语言“俗雅俱备”,“明白而不难知”。
李开先的戏曲作品有《宝剑记》、《断发记》和《中麓小令》等。其中以《宝剑记》为最著名。全剧共52出,演《水浒传》中的林冲故事,情节较之小说有很大改动。全剧借宋代故事曲折反映明代社会政治状况,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雪簑渔者在《宝剑记·序》中评价此剧“足以寒奸雄之胆,而坚善良之心”。《宝剑记》问世以来,一直传唱不衰。
梁辰鱼(1521年—1594年),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其父梁介为平阳训导,“以文行显”。梁辰鱼身长八尺余,眉虬髯,好任侠。不屑就诸生试。家有华屋,专门接纳四方奇士英杰。嘉靖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都与他往来,戏剧家张凤翼也是他的好友。曾师承当时出名的戏曲大家、有“昆曲始祖”之称的魏良辅。
梁辰鱼的戏曲代表作为《浣纱记》《红线女》。《浣纱记》借中国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历史规律的深沉思考。《红线女》则是根据唐代袁郊的文言小说《红线》改编而成。著名戏曲理论家祁彪佳称此剧“工美之至﹐已几于金相玉质矣”,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十七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先后任过数职,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旋即复出。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
王世贞的戏曲代表作为《鸣凤记》。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当时重大政治事件的戏曲。作者揭露了严嵩父子专权纳贿、祸国殃民,又渲染了杨继盛等人不畏权贵、不惧牺牲的精神。《鸣凤记》打破了戏曲作品以生、旦为主的格局,这是明代戏曲中一种颇为特殊的处理。
沈璟(1553年—1610年),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别号词隐。吴江(今苏州吴江区)人。明代戏曲家、曲论家。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等职。万历十四年(1586年)上疏请立储忤旨,左迁吏部行人司司正,奉使归里。万历十六年(1588年)还朝,升光禄寺丞,次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科场舞弊案受人攻击,辞官回乡,后家居30年,潜心研究词曲,在音律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沈璟是吴江派的领袖,在当时戏曲界影响颇大。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沈璟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戏曲家,同崇尚才情的临川派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诸问题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辩难,史称“汤沈之争”。
沈璟的戏曲作品有《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坠钗记》、《埋剑记》、《义侠记》和《博笑记》等。总体看来,其曲学上的理论成绩大于创作成绩。
徐渭(1521年—1593年),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等,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曾担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非常贫苦,藏书数千卷被变卖殆尽,自称“南腔北调人”。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其戏曲代表作为《四声猿》,由四剧组合而成,即《狂鼓吏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徐渭在此开创了以南曲作杂剧的新写法。他的剧作从内容、精神到形式,都给当时和后世的剧坛带来了积极影响。此外,《四声猿》在语言上还具有清新活泼、流畅优美的特点。曲词宾白,感情饱满,机趣横生。
吴炳(1595年—1648年),字可先,号石渠,晚年又自称“粲花主人”,今江苏宜兴宜城镇人,是明代末年著名的戏曲作家。曾任湖北武昌府蒲圻县知县、江西提学副使等职,后被清军所俘,坚贞不屈,明昭宗永历二年(1648年)正月十八日,连续绝食7天而亡,年仅54岁。他在临终前写了一首绝命诗,诗中有“荒山谁与收枯骨,明月长留照短缨”之句。
吴炳一生撰写剧本多种,尤以《绿牡丹》、《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五剧最为著名,后人合称《粲花五种》。《绿牡丹》情节曲折,性格描写细致,有较强的喜剧性。它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柳希潜、车本高在考试中作弊的种种丑态,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对明末的假名士作了冷峻的嘲讽。该剧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为越剧保留剧目,久演不衰。
孟称舜(约1599年—1684年),字子塞,又作子若或子适,号小蓬莱卧云子、花屿仙史,是明清之际的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今浙江绍兴人。崇祯年间,孟称舜顺利考上当地的秀才,但以后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他被认为是戏曲“临川派”继汤显祖之后最重要的作家,倪元璐称他为“我朝填辞第一手”。他编撰的《古今名剧合选》,是公认元明杂剧的一部重要选集。
孟称舜的戏曲代表作《娇红记》,甫一问世,便奠定了作者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该剧取材于北宋宣和年间一个真实的故事,描述王娇娘和书生申纯的爱情因不被准许而双双殉情的悲剧。《娇红记》所表现的男女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主题,在元明间的戏曲中曾被反复表现过,但它没有停留在它以前的爱情作品已达到的高度,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反映现实的深度上,它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闪烁着新的思想的光辉,被列为“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洪昇(1645年—1704年),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洪昇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长生殿》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长生殿》的词曲都很好。吴舒凫在序中说:“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佰。”汪熷在序中也说:“今读稗畦先生《长生殿》院本,事与曩符,意随义异。声传水际,渊鱼听而耸鳞;响遏云端,皋禽闻而振羽。曲调之工,畴能方驾。”
孔尚任(1648年—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三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世人将他与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二十岁前后,孔尚任考取县府学生员。后来参加岁考,未被录取,遂典卖家中田地,捐资纳了一个“例监”,后受康熙赏识,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开始了十年的京官生涯,并在此期间写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扇》,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桃花扇》脱稿后第九个月,因疑案被罢官,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回乡,抑郁而死。
李渔(1611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无声戏》、《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
李渔的戏曲代表作即《笠翁十种曲》,包括《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美人香》、《风筝误》、《慎骛交》、《凰求凤》、《巧团圆》、《意中缘》、《玉搔头》。《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突出的地方。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