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文版自序
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

上世纪80年代末我访问伟大的中国时,就被中国人民的勤劳刻苦深深地打动了。譬如为了工作,工人们到晚上还在探照灯下忙碌于建设工地上。更使我感动的是中国人民的慷慨大方,这从我和妻子得到惠赠的礼物上就可以感受得到。但我在其他方面也体会到了这种大度。我了解到日本人曾经在南京犯下的残暴罪行,然而向我描述那些恐怖事件的人却并未心怀怨毒和仇恨。我还耳闻了在所谓的“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骇人暴行。但那些身受其害的当事人却再次让我惊讶万分,他们在叙述往事的时候并未表现出怨恨或报复的情绪,尽管他们曾无端遭受过来自同胞的无法言传的伤害。我要向他们的宽容大度表达我的敬意。

但我却不能肯定,在最终的意义上这就是迈向未来的最好途径。我对把过去扫入角落视而不见的做法是否合适表示怀疑。过去的从来就没有过去。它们有种怪异的力量,能够重现并长久萦绕在我们心头。我们在南非就有这种感受。英国人和布尔人曾试图欺骗自己,在上上个世纪之交的布尔战争中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而当时英国人把很多布尔人妇女和儿童都送进了他们发明的集中营。双方后裔表面上友善相处,然而不断发生的事端却表明,这种友好只是一种假象。一位年轻的布尔人小伙子告诉我,无论何时听他祖母讲述那场战争,他都义愤填膺,随时准备再打一次布尔战争。他们需要有一天通过恰当的途径最终与这段历史告别。

我们在自己国土上的经历令人宽慰。人们表现出真正高尚的宽宏大度。他们宽恕罪恶、放弃复仇的意愿实在令人敬佩。他们把自己从受害者的状态下解放出来,不再心怀怨言、死抱住创伤不放,从而开创出崭新的人际关系。他们给予罪行的制造者以机会,从内心的愧疚、愤怒和耻辱中解脱出来。这样便形成了双赢的局面。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做法,就像中东所发生的冲突,是如此的具有破坏性。这样做,和平与安全不可能真正到来。复仇和暴力只能生发出更多的复仇和暴力。

我理解中国人出于传统文化中保护面子的需要,对道歉可能感到为难。但是,夫妇之间发生争吵时会出现什么情形呢?难道他们不会和好吗?难道道歉的一方会有失面子吗?如果他们不这样做,他们的关系就不妙了。愿意道歉和宽恕的人是坚强而非软弱的人。纳尔逊·曼德拉是软弱或无足轻重的人吗?

中国如果能够妥善处理往昔的痛苦,就会成为一个更加伟大的国家。没有宽恕,真的就没有未来。

(鲁刚 译)

献 给

南非的妇女和“小人物”们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i3hlZjl7gRVDHeUEXfp77Zh9wEV0CFmUuY+g94Fm7IDB83l6VGmzWtr0UWoRtzx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