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哲学史发展脉络

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哲学思想史,看下发展脉络,一目了然。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哲学思想有: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近代西学。根据社会制度的不断变化和统治阶级的意志,政治选择思想,思想服务政治。在历史长河中,各种哲学思想流派争相出场,起伏沉落。

1.春秋战国时期

周灭商后,中国社会制度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又称封土建国,简单理解就是分一块具有世袭属性的地盘。那时候的国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天子分给他的兄弟叔伯的地盘,称之为诸侯国。民谚“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如果亲戚不经常走动,亲戚也不亲,出五服之后,形同陌路,谁也不认识谁,打起来下手贼狠。所以到了东周,天子失去统领天下的领导意义,各大诸侯国各自为政,相互进行吞并战,最后剩下了战国七雄。

中国哲学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到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思想学派有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每家学派各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每家学派均将自己的想法述诸笔端,形成文字理论体系,用以说明阐述自己的思想。各家学派的思想通俗地理解为“在哥看来,我希望世界是这个样子”。例如,儒家希望全国没文盲,人人是大师,天天仁义礼智信;墨家希望大家平等,全民兼爱,不要有战争,消除等级分化,共同富有或共同贫穷;道家希望,道法自然,掌权者不要妄为,不要胡作非为,更不能为所欲为。人民最好啥也不知道,吃饱了往树底下一躺,便于管理;法家认为,天下除了国君之外,任何人都得受到法律的约束,不听话,斩立决;名家希望,两人一见面就“白马非马”唧唧歪歪抬杠,诸如此类。

各家学派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奔走呼号,向统治阶级推销兜售。各个诸侯国纷纷拿起思想武器,武装统治。最后使用法家思想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以法治国”的规章体系,迎合服务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的政治主张。由此可见,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本无好坏优劣,只是哪一种更适合统治阶级,哪一种才会被选择使用。法家为主流思想的秦帝国,国祚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公元前206年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2.两汉时期

这就出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大秦帝国排山倒海灭掉六国,为什么统一之后“二世而亡”?学者们渐渐地得出了答案——思想不对。最早看到问题结症的人是秦朝遗臣陆贾,还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陆贾就向他推销儒家思想。刘邦对儒家思想不感冒,甚至蔑视,他说:“老子骑马打天下,还能用得着诗书礼仪?”陆贾反唇相讥道:“骑马可以打天下,但骑马能治江山吗?”每一个不同的阶段要有一个不同的哲学思想,陆贾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刘邦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入关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出台一系列顺应民心、与民休息的政策。汉建立没多久,爆发了白登之围。刘邦御驾亲征率领三十二万大军与匈奴决战,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关键时刻,刘邦火往上蹿要跟人家拼命。丞相陈平极为冷静,拼不是问题,问题是拼不起。刚刚建国没几年,这点儿家底若打光了,江山易主,到时候怎么办?陈平灵机一动,施展杀手锏,性贿赂匈奴冒顿单于(和亲),答应每年给匈奴大量物资,从而解除白登之围。刘邦看到彼此之间的差距,消停治国。

曹参为相时,邀请全国学者探讨治国之道,大汉该使用什么哲学思想统一人民?学者们各说各的理儿,曹参也迷糊了,不知所从。后来曹参听说胶西有一叫盖公的世外高人,善于黄老之术,也就是黄老思想,传说是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乃假托黄帝和老子,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兼顾采用阴阳家、儒家、墨家等诸思想学派的观点综合而成。曹参重金请过来,一听盖公讲的黄老之术非常简单,一句话“政治贵清静而民自定”。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黄老之术对西汉初年的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这种思想治国方略,又被称为“黄老政治”。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黄老政治最后一位统治者窦太后驾崩,汉武帝朝纲独揽。建元初年,汉武帝的新政遭扼杀,独揽大权后,新政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儒生博士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主要建议:君权神授、罢黜百家、尊王攘夷、建立太学。在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形成,迫切要求对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正式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学。儒家思想发达泛滥了,学者们纷纷对儒家经典著作进行注疏,学术上称之为两汉经学。代表人物董仲舒、贾逵、许慎、马融、服虔、卢植、郑玄等。

3.魏晋时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走向政治舞台,改朝换代必须有新的思想理论作为官方哲学。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儒家思想有短板,为了弥补其不足,又与外来的佛家理论结合,形成了玄学,统治阶级用这套思想为自己的合法地位进行有力辩护。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随着历史的发展,这套政治思想逐渐沦为精神养生术。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转型期,先后两个大一统朝代,唐朝强盛时疆域(应该说是势力范围)达1251万平方公里。地盘大、人口少、民族多,思想复杂,所以隋唐时期采用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并用政策。三家相互诘难,又相互吸收,各有所长。仿佛手机系统一样,塞班、安卓、苹果等,都叫智能手机系统,各有功能缺陷,彼此相互指责,却又在技术上相互吸收。最后结果,儒家衰微,道家尊崇,佛家被扶植。

5.宋明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中国社会进入进入五代十国(十一国)的大分裂时代。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经过多年征战,平定中原。在这一时期,儒家那套思想又适合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儒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王安石新学、司马光朔学、苏轼蜀学等。后谈兼性理而著名的理学逐渐走向正统地位,学术上称之为理学,又叫道学,构建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其时理学四大派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南宋时期,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他在福建创立闽学。理学形成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明。南宋时期理学达到巅峰状态,出现程朱理学,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当时,还有一非主流学派,即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到了明朝形成了陆王心学。

南宋朱熹理学思想(朱学)在他生前并未取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一度被认为是伪学。门人遭到迫害,流离失所,“弃暗投明”。南宋末年,庆元党禁解除,朱熹理学方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元代仁宗皇庆年间,科举以朱熹《四书集注》及五经的朱学传注为思想准绳,实际上朱学仍未受到重视。直到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官方修成三部《大全》,即《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标志着朱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

朱老师之所以能成为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宗师,有些理论确有独到见解,诸如“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云云,治学思想,有自己的一套打人的把势。然而,过分提及“三纲五常人伦秩序”,如概括性的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和“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观点,压抑人性,流毒千年,那是一把看不见的杀猪刀,屠宰了千千万万的子子孙孙。

清代著名哲学家戴震,在《与某书》中说:“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然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将理学比作酷吏,两者皆杀人,一个以法律杀人,另一个则杀人于无形之中。于是,清代末年,出现了谭嗣同、邹容、宋恕、孙中山、陈独秀、吴虞、胡适、鲁迅、巴金、曹禺等一批反封建反礼教的革命斗士。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帝反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称之为“五四运动”。运动前夕,先锋舆论媒体《新青年》杂志,连续刊登吴虞撰写的《吃人与礼教》等多篇文章,强有力地抨击封建礼教和旧文化,并喊出嘹亮震撼的口号——打倒孔家店。

原始儒家思想,思无邪,非常厚道,实用也实在,没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孔子无罪,人伦秩序,压抑人性,这些理论也不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朱学原是一种学术思想,由于很对统治阶级的胃口,许多想法与上峰极为吻合,所以它才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统治阶级“拿来主义”将其原有思想直接异化,适合其需要。理学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对当时社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过分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限制了中国人的思维。自此,昔日那个积极的、血性的、健康的、向上的中华民族,由攻转守,变为消极的、保守的、病态的、迷茫的民族。

朱熹代表作《四书集注》,被官方修订放大为《四书集注大全》,以朱熹本人思想为主,收录朱熹门人的理论以及其他一切符合统治阶级思想的哲学理论,全国推行,为科举考试之教科书。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批判明代官方教材“抄袭成书,内容陋劣,经学之废,实自此始”,看来顾老师一点都不糊涂。

明代确定朱熹理学为官方教材后,出现了两位大师级人物——薛瑄和吴与弼。

薛瑄与弟子张鼎、阎禹锡和私淑段坚等形成河东之学,再由段坚门徒周蕙及其再传弟子吕 等,形成明中期的关中之学,这是理学的分支之一。另一分支,也就是吴与弼的理学,门人有陈白沙、娄谅、胡居仁、罗伦、谢复、胡九韶、周文、杨杰等。学生们又分为两派,以陈献章为代表,得吴老师静观涵养之理,开启白沙学派。娄谅、胡居仁得吴老师笃志力行之精神,创立余干学派。另,吴老师这里又是姚江之学(阳明心学)根源始肇。

6.近代时期

进入清朝,特别是鸦片战争爆发后,促使清朝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洋务人士主要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态度。后,清朝末年又出现了新儒学。

以上哲学发展简史,有着一个极为清晰的发展脉络,也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哲学看不见摸不着,但一直存在,指导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

第二,每种哲学思想都经历了漫长岁月,无数哲人智慧积累,前仆后继,形成体系,是群体智慧的结晶。

第三,政治选择思想,哲学服务统治。

第四,难易程度因人而定,认为哲学难,有时很简单;认为哲学简单,有时很玄奥。 s7x/VIhIVnre6PtuqX85Uk89zx5TFQkEge8SqguWmTchneYlpNJAsdmbOPMaTGd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