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记载祭公谋父劝谏周穆王以德化怀服外邦,反复阐明了“耀德不观兵”的道理。穆王不听劝告,劳师动众仅得四只白鹿、四只白狼而归。
穆王将征犬戎 1 ,祭公谋父谏曰 2 :“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 3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4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 5 ,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 6 ,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注释】
1穆王:即周穆王姬满,西周第五代天子。犬戎:西北戎人的一支。
2祭公谋父:周王卿士,字谋父,封于祭(今河南新郑),故称“祭公”。
3《颂》曰:以下诗句出自《诗经·周颂·时迈》,武王伐纣后周公所作。
4载:动词前的助词,无实在意义。戢(j í):收藏兵器。櫜(ɡāo):收藏弓矢盔甲的袋子。
5肆:陈列,布陈。时(shì):通“是”,这。夏:华夏,指中国。
6乡(xiànɡ):通“向”。
【译文】
周穆王打算征伐犬戎,祭公谋父进谏道:“不可以!我们先王重视德化,不轻易使用武力。武力平时应该收敛,在需要时才能动用;一旦动用,就要显示威力;随便使用武力,就会显得轻率;轻率滥用武力,就不再具有威慑力。所以周文公所作的《颂》诗说:‘收起干戈,藏起弓箭。追求美德,让美德在中华大地施行,我王一定能永久保持并发扬光大。’先王对于百姓,总是勉励他们端正自己的品行,重视培养他们美好的品德;努力增加他们的财富,让他们有好的器物用具;使他们明白利害所在,再用礼法道德教导他们,使他们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心怀感恩而畏惧威严,所以先王能够使王位世代相传并且更加强大。
“昔我先世后稷 1 ,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 2 ,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3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 4 ,纂修其绪 5 ,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 6 ,奉以忠信,奕世载德 7 ,不忝前人 8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商王帝辛 9 ,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10 。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注释】
1后稷(jì):王室的农官,掌管农耕。此指弃,周的始祖,曾为虞舜、夏禹两朝的农官。
2不窋(zhú):周先王弃之子,与其父相继为稷即农官。
3戎:古族名。主要居住在西部。翟:同“狄”,古族名。主要居住在北方。二者亦为中原人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4序:继续。下文“纂”也是此义。
5绪:事业。
6惇(dūn)笃:敦厚、实诚。
7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8忝(tiǎn):玷污,辱没。
9商王帝辛:即商代最后一位君王纣,名辛。
10戎:兵戎,指战争。商牧:商朝都城朝歌郊外的牧野,在今河南淇县南。周武王在这里大败商纣王的军队。
【译文】
“过去我们祖先后稷,侍奉虞、夏两朝。到夏朝衰微时,废除了农官之职,我们的先祖不窋因此失掉官职,逃到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之间。他不敢懈怠废弃农事,常常传布先人的美好品德,研习祖先流传下来的教诲,编修典章制度,从早到晚,勤勤恳恳,谨慎敦厚,忠诚信实,世世代代奉行,没有辱没祖先。武王又发扬前代品德,再加上他慈爱谦和,侍奉神灵,保护百姓,没有一个不高兴的。而商纣王受到人们的极端憎恨,百姓忍受不了他的酷政,于是拥戴武王,在牧野和纣王作战并打败了他。这并非武王崇尚武力,而是他体恤百姓的苦难,为百姓除掉祸害。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 1 ,邦外侯服 2 ,侯、卫宾服 3 ,夷蛮要服 4 ,戎翟荒服 5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 6 ,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 7 ,先王之训也。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 8 ,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 9 ,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注释】
1邦内:王畿(jī)之内,即天子直辖的地区。甸服:本指耕种王田而服事天子,这里指天子直辖的区域。甸,王田。
2侯服:本指警卫王畿而服事天子,此指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区域。
3侯、卫宾服:诸侯与边疆之间的区域,因距王都较远,故待以宾客之礼。卫,卫畿。宾服,本指定期朝贡而服事天子。宾,宾见。
4夷蛮要(yāo)服:指边疆地区。要服,指按约进见而服事天子。要,通“邀”,希求。
5荒服:荒远地区。
6享:享献,指宾服者每季度向天子贡献祭品。
7终王:意思是终世朝觐一次。
8让:责备。
9辟:法律。
【译文】
“先王的制度是:王畿之内叫甸服,出了王畿叫侯服,侯服之外到边疆之间叫宾服,蛮夷所居之地叫要服,戎狄所居之地叫荒服。甸服的诸侯提供周王对父亲、祖父的祭品,侯服的诸侯提供周王对高祖、曾祖的祭品,宾服的诸侯提供周王始祖的祭品,要服的蛮夷之主进献周王对远祖以及天地之神的祭物,戎狄之君则一生朝见一次。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每天供应一次,祭祀高祖、曾祖的祭品每月供应一次,始祖祭物每季供应一次,远祖和天地神祭物每年供应一次,朝觐终身一次,这是先王的规定。如果有不提供日祭祭品的,周王就检查自己的心意是否诚恳;如果有不进献月祭之物的,周王就检查自己言语是否失误;如果有不按季度来进献祭物的,周王就要加强文治;如果有不来提供岁贡的,周王就要完善尊卑名号;如果有不来朝贡的戎狄之君,周王就要加强德行修养;这一切都做到了,但还有不遵行的,就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处罚不日祭的,攻打不月祭的,征伐不季享的,责备不岁贡的,劝告不来朝觐的。于是就有了处罚条例,有了攻伐的武力,有了征战的准备,有了斥责的政令,有了劝告的文书。公布了政令,阐明了道理,仍然有不来的,国君就要进一步增进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让百姓去远征。国君这样做,近的诸侯没有不听从的,远方的部落没有不归附的。
“今自大毕、伯仕之终也 1 ,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 2 ?吾闻夫犬戎树惇,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 3 ,其有以御我矣!”
【注释】
1大毕、伯仕:犬戎的两位首领。
2顿:破坏。
3帅:遵循。
【译文】
“现在自从大毕、伯仕两位犬戎君主去世之后,犬戎都按规定来朝见,您说:‘我要用不纳贡的罪名来征讨他,而且向他们展示武力。’这样做岂不是违反祖先的训导、破坏先王的制度吗?我听说犬戎树立了纯朴的德行,能够遵循先代的德行,并且始终如一,他们就有理由抵御我们了!”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译文】
周穆王没有听从劝谏,仍然去征伐犬戎,只得到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回来。从此荒服者不再来朝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