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也是《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名篇。烛之武的说辞全是为秦国打算,他摆事实,讲道理,让秦伯认清“亡郑以倍邻”的害处;秦伯一心想东向争霸,如果有了郑国,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烛之武看准了他的心思,用做秦之东道主来利诱,成功说服秦伯撤兵。
晋侯、秦伯围郑 1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 2 ,秦军氾南 3 。
【注释】
1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2军:驻扎。函陵:在今河南新郑北。
3氾(fán)南:氾水的南边。氾,这里指东氾,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南,与函陵极近。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晋国有二心,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1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2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注释】
1佚之狐:郑大夫。郑伯:郑文公。
2烛之武:郑大夫。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军队一定会退走。”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道:“臣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才来求您,是寡人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缒而出 1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 2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 ,行李之往来 4 ,共其乏困 5 ,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6 ,许君焦、瑕 7 ,朝济而夕设版焉 8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9 ,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10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11 ,乃还。
【注释】
1缒(zhu ì):用绳子绑住身子,从城墙上放下去。
2越国以鄙远:秦国与郑国之间隔着晋国,所以烛之武有此一说。鄙,边邑。
3东道主:郑在秦东边,所以说秦可以把郑作为东道上的主人。
4行李:指外交使臣。
5共(ɡōnɡ):通“供”,供给,供应。
6尝为晋君赐:秦国曾经帮助晋国。
7许君焦、瑕:史载,晋惠公得秦帮助回国为君,曾许诺割让五座城池给秦,焦、瑕是其中两地,都在今河南陕县附近。
8朝济而夕设版:这是说晋国背约之快。后来反悔了。版,打墙用的木板。古代夯土成墙,先两边用版夹住,中加土夯实。
9阙(jué):侵损,削减。
10说(yuè):同“悦”,欢悦,高兴。
11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都是秦将领。
【译文】
夜里,郑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吊下去。烛之武进见秦穆公,说:“秦国、晋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君侯有好处,就麻烦你们进攻吧。越过别国把远方的土地作为边境,君侯知道这是难办的,何必用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君侯实力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作为东方路上的主人,使者往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一切,对君侯也没有害处。况且君侯曾经赐予晋国国君恩惠,晋君答应给君侯焦、瑕两地,他早晨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君侯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已经要东向郑国来开拓疆土,又要肆意开拓它西边的疆土。不损害秦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损害秦国来使晋国得到好处,请君侯考虑。”秦穆公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就撤兵回去了。
子犯请击之 1 。公曰 2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1子犯:即狐偃,晋文公舅舅。
2公:晋文公。
3微:非,没有。
【译文】
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靠了人家的力量反而伤害他,这是不仁;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和睦,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也回去了。
秦穆公在得到了郑国“为东道主”的承诺后,时刻伺机东向争霸。此时晋文公去世,杞子又送信来称郑国可得,机会千载难逢,所以就迫不及待不顾一切地出兵,蹇叔理智的分析劝阻他是一点也听不进去了。这也就是他失态地痛骂蹇叔的原因。文章渲染了一个悲壮的场景,留下悬念吸引着读者去探究事情的结局,而蹇叔的忧伤痛惜,秦伯的恼怒无状,无不声口毕肖,如在目前。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 3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 4 ,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 5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6 。”
【注释】
1杞子:秦军将领。
2管:钥匙。
3蹇(jiǎn)叔:秦大夫。
4孟明:秦军将领,姓百里,名视,秦大夫百里奚之子,此次军事行动主帅。西乞:秦将,名术。白乙:秦将,名丙。
5孟子:即上述孟明。
6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骂蹇叔老而不死,昏悖而不可用。中寿,六十岁上下。蹇叔此时已有七八十岁。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告诉秦国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地发兵前来,郑国可以得到。”秦穆公为此询问蹇叔。蹇叔说:“劳动军队去袭击远方,我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衰竭,远处的主人有了防备,恐怕不行吧?我们军队的所作所为,郑国一定知道,劳动了军队而无所得,一定会遭到背离。况且行走一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了他。召见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从东门外出兵。蹇叔哭着送他们道:“孟子!我看到军队出去而看不到军队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六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 1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2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3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释】
1殽(xiáo):同“崤”,古地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晋国要塞,为秦往郑必经之地。
2夏后皋:夏代国君,夏桀的祖父。
3文王:周文王姬昌。辟(bì):躲避。
【译文】
蹇叔的儿子在军队里,蹇叔哭着送他道:“晋国必在崤山抵御。崤山有两座山陵,它的南陵,是夏代天子皋的坟墓;它的北陵,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必定死在这两座山陵中间,我在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国军队就向东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