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战篇

《作战篇》紧随《计篇》之后,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第二篇。张预解释孙子如此排序的理由是:“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故次《计》。”吴九龙说:“作战,即始战、战争准备,非指一般战阵之事。”可知该篇的研究重心已由庙算环节,进入到战争物资的准备阶段。作,意即“始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前提。此篇将《计篇》中的“五事”、“七计”未予涉及的战争与经济的关系,纳入研究视野。孙子告诫统治者发兵之前,必须考虑国家能否承受庞大的军费开支,“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战时环境下,贸易无法正常进行,物价难免上涨,百姓财源枯竭。战争机器一旦发动,必将消耗巨大的“百姓之费”与“公家之费”。战争既考验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也考验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战线拉得太长,时间拖得太久,均会极大消耗国库的物资储备,导致“国用不足”和“诸侯乘其弊而起”的严重后果。为了解决深入敌境、粮草乏供的后勤保障难题,孙子提出了“因粮于敌”的原则,即动用武力劫掠敌人的粮草;还提出可将缴获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这些均能有效弥补战时环境中的军需匮乏。

在深入考察了战争对物力、财力、人力的巨大消耗之后,孙子提炼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指导思想。速战速决堪称本篇的灵魂。孙子速战速决思想的提出,主要基于“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的认识,即:一是战争久拖不决将导致士卒战斗力的下降,二是战争对钱财物资的巨大消耗。以上两点引出了孙子对战争危害的深沉思考,他严正提醒统治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春秋以降,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在攫取土地财富的强大欲望推动下,各国(尤其是大国)统治者多对战争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心驰神往。《孟子》书中的梁惠王即以“好战”者自居,并宣称其“大欲”是“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梁惠王章句上》),战争成为以梁惠王为代表的“好战者”满足“大欲”的重要手段。不断膨胀的欲望使他们更多地看到了战争之利,而忽略或忘记了战争之害。孙子此篇对战争危害的提示,至今仍能醒人耳目。核武器的发明使未来战争具有灭绝人类、摧毁地球的可能。池田大作说:“在现代,战争就是毁灭,对全人类宣布死亡。不理解这一点的人,只能说他是狂人,或者是头脑极其浅薄的人。”(《第三条虹桥》)这番言论,完全可以看成是孙子“用兵之害”的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回响与放大。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 1 ,驰车千驷 2 ,革车千乘 3 ,带甲十万 4 ,千里馈粮 5 。则内外之费 6 ,宾客之用 7 ,胶漆之材 8 ,车甲之奉 9 ,日费千金 10 ,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11

【注释】

1法:规律,特点。

2驰车千驷:指一千乘轻型战车。驰车,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指快速轻便的战车。《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将为轻车千乘。”曹操曰:“轻车也,驾驷马,凡千乘。”第二,指战车。杜牧曰:“轻车,乃战车也。”第三,指攻车。张预曰:“驰车,即攻车也。”千驷,一千乘。驷,原指一辆车套四匹马,此处为量词,乘。

3革车千乘:指重型战车一千乘。革车,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指重车,即重型战车。《左传·闵公二年》曰:“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梅尧臣曰:“驰车,轻车也;革车,重车也。凡轻车一乘,甲士、步卒二十五人;重车一乘,甲士、步卒七十五人。”第二,指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杜牧曰:“古者车战,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司马法》曰:‘一车,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轻车七十五人,重车二十五人。’”第三,指守车。张预曰:“革车,即守车也。”乘,原指四匹马拉的车子。此处为量词。

4带甲十万:指有十万披戴盔甲、全副武装的士卒。十万,约指,非实指。何氏曰:“举成数也。”亦有古今注家根据“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的描述,了解当时的赋乘之法。如李零说:“《管子·揆度》:‘百乘为耕田万顷,为户万户,为开口十万人,为当分者万人,为轻车百乘,为马四百匹。……千乘为耕田十万顷,为户十万户,为开口百万人,为当分者十万人,为轻车千乘,为马四千匹。……万乘为耕田百万顷,为户百万户,为开口千万人,为当分者百万人,为轻车万乘,为马四万匹。’所述赋乘之法,是按户均一顷授田,户均一人当兵,每十万人配备轻车一千乘、每乘马四匹计算的,正与《孙子》所述相合。”

5千里馈粮:意谓出国打仗需要跋涉千里运送军粮。

6内外之费:指前方后方的军费开支。内外,分别指后方与前方。王皙曰:“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

7宾客之用:指外交方面的费用。宾客,指诸侯使节。杜牧曰:“军有诸侯交聘之礼,故曰宾客也。”

8胶漆之材:泛指制作和维修兵车、铠甲、弓箭等作战器械的材料。杜牧曰:“车甲器械完缉修缮,言胶漆者,举其微细。”胶漆,用于制作弓箭等兵器的材料。《考工记·弓人》曰:“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榦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9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的保养费用。车甲,指各种武器装备。奉,保养。

10日费千金:意谓每天要花费巨额钱财。任力主编的《孙子兵法军官读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消耗为例,指出现代战争对经济的损耗更为巨大:“与以往的战争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消耗量大幅提升:仅从单兵日消耗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为6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则高达20公斤。不仅如此,交战国的战争开支也增长迅速、数量惊人。比如,德国的战争开支,1939年为450亿帝国马克,1940年为620亿帝国马克,1941年为770亿帝国马克,1942年为930亿帝国马克,1943年为1090亿帝国马克;从1939年到1943年,德国的战争开支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从34.8%上升到72.6%,共投入3860亿帝国马克。同样,苏联的战争消耗也十分惊人。1939年到1945年,苏联的军费预算节节攀升:1939年为392亿卢布,1940年为568亿卢布,1941年为905亿卢布,1942年为1084亿卢布,1943年为1247亿卢布,1944年为1377亿卢布,1945年为1282亿卢布。这种快速增长的巨额经济消耗,对战争的经济支撑和后勤保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朱军说:“现代战争开支就更大了。仅举几个数字如下:1982年的英国和阿根廷战争进行了75天,除去两国各损失80亿美元不计外,英国战费开支27亿美元,每天为3600万美元。阿根廷每天开支1400万美元。同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进行了10天战争,平均每天战费1亿美元。”

11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意谓经过估算,国家能够承担战争费用,才能让大军出外打仗。贾林曰:“计费不足,未可以兴师动众。”李零说:“以上所述,古人叫做‘出军法’或‘军赋’。案中国早期军事制度,一般出兵,兵员系临时征集;车马兵甲是由国家置备,出征时才临时发授,叫做‘授甲’、‘授兵’(《左传》隐公十一年、哀公十年);粮秣给养,‘有军旅之出则征之,无则已’,即使征也不过‘田一井,出稯禾(40把饲料)、秉刍(1把柴禾)、缶米(16斗米)’(《国语·鲁语》)。其中粮食只够一个士兵吃一个多月(按每日5升计)。这是由于当时战争规模小,距离近,为时也较短。《孙子》所述出军法与早期不同,一是规模大(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二是补给线长(千里馈粮),三是费时久(《用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四是耗费巨(日费千金),这些都是新时期的特点。”“《孙子》所反映的战争特点,我们认为不仅与春秋早、中期有明显不同,而且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也有一定差别,而比较接近战国中期的特点。”举,出动。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一般规律是,需要动用轻型战车一千乘,重型战车一千乘,十万全副武装的士卒,还要跋涉千里运送军粮。前方、后方的军费开支,包括外交费用,制作和维修兵车、弓箭等的材料费用,各种武器装备的保养费用,每天都要为此花费巨额钱财,经过评估国家有能力承担这些开销,才能让十万大军奔赴战场。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 1 ,攻城则力屈 2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3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4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5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6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7

【注释】

1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意谓用兵作战应要求速胜,时间久了部队会疲惫,士气会挫伤。胜,指速胜。亦有注家将这两句的“久”字属上读,断句为:“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杜牧曰:“胜久,谓淹久而后能胜也。言与敌相持,久而后胜,则甲兵钝弊,锐气挫衂,攻城则人力殚尽屈折也。”挫锐,指挫伤士兵的锐气。

2力屈(jué):汉简本作“屈力”。曹操曰:“运粮力尽于原野也。”屈,竭,尽。贾谊《论积贮疏》曰:“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3久暴(pù)师则国用不足:《管子·参患》曰:“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张预曰:“日费千金,师久暴,则国用岂能给?若汉武帝穷征深讨,久而不解,及其国用空虚,乃下哀痛之诏是也。”任力主编的《孙子兵法军官读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说明战争对社会经济的巨大破坏,在现代战争中具有更突出的表现:“由于长期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5000多万人死于战争,直接军费开支11170亿美元,直接经济损失4万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同盟国为胜利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代价:苏联伤亡2700万人,美国伤亡111.1万人,英国伤亡130.7万人,法国伤亡85.9万人。中国人民也承受了巨大的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共伤亡3500万人,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长期作战的这一严重经济恶果,再次印证了孙子‘久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国用不足’这一思想的科学性。”暴,暴露,显露。

4“夫钝兵挫锐”五句:李筌曰:“十万众举,日费千金,非唯顿挫于外,亦财殚于内,是以圣人无暴师也。隋大业初,炀帝重兵好征,力屈雁门之下,兵挫辽水之上,疏河引淮,转输弥广,出师万里,国用不足。于是杨玄感、李密乘其弊而起,纵苏威、高颎,岂能为之谋也?”张预曰:“兵已疲矣,力已困矣,财已匮矣,邻国因其罢弊,起兵以袭之,则纵有智能之人,亦不能防其后患。若吴伐楚入郢,久而不归,越兵遂入吴。当是时,虽有伍员、孙武之徒,何尝能为善谋于后乎?”屈力殚货,意即人力、物力被耗尽。殚,竭尽,耗尽。

5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意谓在军事上听说过那种因指挥笨拙而速战失败的,没听说过那种指挥巧妙却将战争久拖不决的。于鬯《香草续校书》曰:“孙子之意不过欲极言久之无巧,而非敢言速之无拙;盖久必拙,速必巧。然因过速而取败者亦有之矣,是拙速也。而卒无因过久而巧者。两相比较,究贵速不贵久,而岂有贵拙之意乎!”又,杜牧曰:“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然以神速为上,盖无老师、费财、钝兵之患,则为巧矣。”李贽《孙子参同》卷二注曰:“宁速毋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杜、李二说均有“贵拙”之意,可供参考。拙,一般注家均以其与“巧”相对。顾福棠却不以为然,指出:“以‘拙’字本义解,言攻取之间,虽拙于机智,犹必以神速为上,未闻有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而以为巧者。然愚意此说未当也。自古用兵未有拙而能胜者,且自知兵拙何必越千里、动大众以伐人乎!此云拙速,盖因‘巧’字作对之误也。‘拙’字,当作‘出’字。兵家忌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出军当速不可迟缓,迟缓则敌人多备,我不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以胜之矣。故曰:兵贵出速,未睹有巧者久顿其兵于外也。”

6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杜佑曰:“兵者凶器,久则生变。若智伯围赵,逾年不归,卒为襄子所擒,身死国分。故《新序》传曰:‘好战穷武,未有不亡者也。’”

7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李筌曰:“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杜佑曰:“言谋国、动军、行师,不先虑危亡之祸,则不足取利也。若秦伯见袭郑之利,不顾崤函之败;吴王矜伐齐之功,而忘姑苏之祸也。”用兵之害,古今中外控诉战争罪恶者比比皆是。如《孟子·离娄上》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再如《老子》第三十一章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第三十章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又如弗洛伊德在《当代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思想》中说:“于是,我们拒绝相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它带来了—幻灭。由于攻击和防御武器巨大进步和完善,它不仅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伤亡更惨重、破坏性更大,而且,它至少和先前的任何战争一样残暴、激烈,一样难以平息。它蔑视在和平时期各国保证遵守的、被称为国际法的一切限制;无视伤员和医务人员的特权,无视平民和军人的区别,无视私有财产的权利。它粗暴地践踏了以往的一切,仿佛人类在这场战争过去之后便再无前途、再无友善。它撕裂了交战各国人民之间一切的友谊纽带,威胁要留下这样一笔苦难的遗产,乃至在将来的长时间内都不可能恢复这种纽带。”

【译文】

用兵作战应要求速胜,时间久了部队会疲惫,士气会挫伤,攻城会感到气力衰竭,如果长期让军队在国外作战,那么国家的财政就会紧张。部队疲惫,士气挫伤,人力、物力被耗尽了,其他诸侯国就会乘此危机而起兵来攻,到那时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败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听说过那种因指挥笨拙而速战失败的,没听说过那种指挥巧妙却将战争久拖不决的。战争拖得很久却对国家有利,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的危害,就不会完全懂得用兵的好处。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1 。取用于国 2 ,因粮于敌 3 ,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 4 ,远输则百姓贫 5 ;近于师者贵卖 6 ,贵卖则百姓财竭 7 ,财竭则急于丘役 8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9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 10 ,破车罢马 11 ,甲胄矢弩 12 ,戟楯蔽橹 13 ,丘牛大车 14 ,十去其六。

【注释】

1役不再籍,粮不三载:意谓不会多次按照名册征发兵役,也不多次运送军粮。曹操曰:“言初赋民而便取胜,不复归国发兵也。使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也。”朱军说:“孙武处于生产力水平很低、军队的装备很简易、战争规模多是一次决战的时代,所以提出‘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的论断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补给原则。其基本精神又在于节省国家的人力、物力,减少国民经济因战争而受的损失。这种思想至今还是适用的。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战争规模之扩大和旷日持久,早就突破了‘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的限度了。战国时期,燕伐齐(公元前284)即具有战役规模的长期攻势作战;到秦始皇、汉武帝两个时期,战争规模和战争持续时间以及人力、物资的需求已明显突破孙武所说的限度了。现代战争规模更非往昔可比。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卫国战争中,初期有200个陆军师,在战争过程中动员组建了1022个师。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仅察热辽军区在热河省就有三次大规模动员参军。至于‘粮不三载’更是不存在的情况了。”役,兵役,力役。不再,不三,均为虚指,而非实数。吴九龙说:“此‘三’字当即《论语》所谓‘三思’、‘三复’之‘三’,非实言载粮三次也。‘不三’与‘不再’,乃错综其词以成其义,非必言役不可再籍而粮不可三载也。二者异文同义,皆言一次而足,不可再也。”籍,名册,户口册,此处作动词讲,按名册征发。载,运输,运送。

2取用于国:意谓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曹操曰:“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黄朴民说:“所谓‘取用于国’,就是主张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这是因为,(1)士兵对战场上使用的兵器必须事先熟悉其性能,长短轻重适用,能掌握其特点,这样使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杀敌制胜。(2)武器装备直接为敌国兵库所收藏和控制,不能像粮秣那样可以随时就地征发。受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制约,所以武器装备最佳的保障途径乃是‘取用于国’。”

3因粮于敌:意谓粮草从敌国补充。张预曰:“器用取于国者,以物轻而易致也;粮食因于敌者,以粟重而难运也。夫千里馈粮,则士有饥色,故因粮则食可足。”黄朴民说:“该如何贯彻‘因粮于敌’这一原则?对此,孙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基本立足点就是抢掠劫夺。在这一问题上,孙子的态度倒是十分坦白的。其具体的措施便是‘重地则掠’,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掠乡分众’,分兵抄掠敌国乡野,分配掠夺到的人畜和财物;‘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在敌国富庶的乡野进行劫掠,以保障全军上下的粮秣供给。由此可见,孙子所讲的‘因粮于敌’,实质所指乃是掠夺敌国的粮仓、敌国的民家,以保证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这表明,孙子并无从敌国征集粮秣、收购粮秣的想法,更没有依靠和争取敌国民众箪食壶浆、自动捐献粮秣的考虑。手段相当单纯,用武力劫掠而已。应该说,这种做法未免失之偏颇。”毛泽东在《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经验》中说:“对于若干干部似乎认为一定要有定期大休整,要有两三千人一个团的充实的大部队,要有大批民伕、大车随军使用,要有充分的后方粮弹供给,才能打胜仗,稍有疲劳减员即叫苦连天的思想,转变为一切取给于敌,不靠后方接济,大大减少民伕、大车,节省粮弹,提倡不怕死亡,连续战斗,善于利用两个战役或战斗之间的空隙进行短时休整(七天十天或半月),善于捕捉战机,经常保持旺盛士气,多打胜仗,每战确保胜利,一切从打胜仗中解决问题的思想。这后一种思想,必须在各军巩固地建立起来,特别是关内各军必须如此。即使有后方的接济,亦决不可存依赖之心,必须将重点放在依靠前线,依靠野战军。从前线自己解决问题,不但西北有此经验,各区自己亦必有这种经验,务望总结起来,加深部队教训,争取大反攻胜利。”贺绿汀《游击队歌》唱道:“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因,增加,补充。《论语·先进》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或把“因”解为依靠、凭借。

4国之贫于师者远输:意谓国家之所以因打仗而贫困,就在于粮草的长途运输。郭化若说:“《孙子》论列了出国远征,物资器材、畜力、财力消耗之大,言之成理。后方供给线过长,运输补给困难,对战争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现代战争虽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然而漫长的后方供应补充,亦易为敌方现代化武器所攻击。后方联络线过长,仍然是现代化战争中的一个大问题。《孙子》强调‘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至今仍宜给予重视。”

5远输则百姓贫:杜牧曰:“《管子》曰:‘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此言粟重物轻也,不可推移;推移之,则农夫耕牛俱失南亩,故百姓不得不贫也。”

6近于师者贵卖:意谓靠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就会上涨。师,指驻军。贵卖,指物价上涨。

7贵卖则百姓财竭:按,联系上下文来看,此处的“财竭”者似不应是“百姓”,而是养兵的国家,故而句子中的“百姓”疑为衍文。于鬯《香草续校书》曰:“‘贵卖则财竭’者,谓军中财竭,非谓百姓财竭也。故下文:‘财竭则急于丘役。’盖军中财竭,始必急征百姓之财矣。”吴九龙赞同于鬯此说,并进一步论证道:“《通典》引文虽有‘百姓财竭’四字,然杜佑注则云:‘近军师,市多非常之卖,当时贪费以趣末利,然后财货殚尽,国家虚也。’故此‘财竭’非指百姓,而指国家军队。再查汉简本,连接上句作‘近市者贵□□□□则□及丘役’,‘贵’字与‘则’字之间只空四字。由上下文例观之,‘贵□’及‘则’上二‘□□’当有重文号,果如此,则简文‘则’上所空四处文字当为‘卖’,‘则’,‘财’、‘竭’,全句即当读作‘近市者贵卖,贵卖则财竭,财竭则□及丘役’,如此亦当无‘百姓’二字。故从于说,作‘贵卖则财竭’,以无‘百姓’二字为是。”

8财竭则急于丘役:张预曰:“财力殚竭,则丘井之役急迫而不易供也。或曰:丘役,谓如鲁成公作丘甲也。国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赋,违常制也。丘,十六井,甸,六十四井。”急于丘役,意即加紧征收军赋。丘役,指军赋。丘,古代划分田地、政区的单位名称。统治者以丘为单位摊派赋税。《周礼·地官·小司农》曰:“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汉书·刑法志》曰:“因井田而制军赋。地方一里为井……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故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也。有戎马一匹,牛三头。”

9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张预曰:“运粮则力屈,输饷则财殚。原野之民,家产内虚,度其所费,十无其七也。”中原,指国中。

10公家:指国家。

11破车罢马:意即战车破损,马匹疲病。罢,疲惫,疲病。

12甲胄矢弩:甲,铠甲。胄,头盔。矢,箭。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发箭的弓。

13戟楯蔽橹:戟,将戈与矛合二为一的兵器。楯,同“盾”,盾牌。蔽,遮掩。橹,大盾牌。

14丘牛大车:丘牛,指大牛。大车,指牛拉的辎重车。

【译文】

善用兵的人,不多次按照名册征发兵役,也不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草从敌国补充,这样粮草供给就可充足。国家之所以因打仗而贫困,就在于粮草的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就影响百姓生活,使他们陷于贫困;驻军附近会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就会导致国家财力枯竭,财力枯竭,就会加紧征收军赋。力量耗尽、财力衰竭,国中就会家室空虚。百姓的资产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资产会因以下因素,包括战车、马匹的损耗,以及铠甲、头盔、箭、弓、戟、盾牌等武器装备的消耗,还有大牛与辎重车的损耗,而费掉十分之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1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2

【注释】

1智将:明智的将领。

2“食敌一钟”四句:张预曰:“千里馈粮,则费二十钟、石,而得一钟、石到军所。若越险阻,则犹不啻。故秦征匈奴,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此言能将必因粮于敌也。”钟,容量单位,古代六十四斗为一钟。秆,泛指牛、马等的饲料。,同“萁”,豆秸。秆,稻麦的茎。石,重量单位,古代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译文】

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问题,消耗敌人一钟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粮食;消耗敌人一石饲料,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饲料。

故杀敌者,怒也 1 ;取敌之利者,货也 2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 3 ,而更其旌旗 4 ,车杂而乘之 5 ,卒善而养之 6 ,是谓胜敌而益强 7

【注释】

1故杀敌者,怒也:意谓要使士卒奋勇杀敌,需激发他们的仇恨心理。杜牧曰:“万人非能同心皆怒,在我激之以势使然也。田单守即墨,使燕人劓降者,掘城中人坟墓之类是也。”

2取敌之利者,货也:意谓要使士卒夺取敌人的财货,就要给予他们物质鼓励。曹操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张预曰:“以货啗士,使人自为战,则敌利可取。故曰:‘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皇朝太祖命将伐蜀,谕之曰:‘所得州邑当与我,倾竭帑库以飨士卒。国家所欲,惟土疆耳。’于是将吏死战,所至皆下,遂平蜀。”利,指财货。货,指用财货鼓励。

3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曹操曰:“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陈车之法:五车为队,仆射一人;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满十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已,同“以”。赏其先得者,意即赏赐那个先得战车的人。

4更其旌旗:意谓将缴获战车上的敌人旌旗更换成我方的。曹操曰:“与吾同也。”

5车杂而乘之:意谓将缴获的战车与我方战车交错编排使用。张预曰:“己车与敌车参杂而用之,不可独任也。”杂,交错编排。乘,驾,使用。

6卒善而养之:《司马法·仁本第一》曰:“入罪人之地……见其老幼,奉归无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张预曰:“所获之卒,必以恩信抚养之,俾为我用。”赵本学曰:“先得者赏之,所以使人争先也。更旌旗,易以我之旗号也。杂而乘之,令彼车不得相聚,彼卒不得同车,防有变也。善养其卒,使不思归叛去也。此言用师既久,不但当因粮于敌,若得车卒亦可有因之法也。即因人之车卒,益以见久师之不得已也。”郭化若说:“《孙子》以前,屠杀活埋俘虏,是常见的事,因为当时还不会使用俘虏。而《孙子》能提出‘卒善而养之’,实是难能可贵的主张,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善,善待。养,抚养。

7是谓胜敌而益强:李筌曰:“后汉光武破铜马贼于南阳,虏众数万,各配部曲,然人心未安。光武令各归本营,乃轻行其间以劳之。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于是汉益振,则其义也。”张预曰:“胜其敌,而获其车与卒,既为我用,则是增己之强。光武推赤心,人人投死之类也。”陈启天曰:“本节所论战争速胜之法,计有:因粮于敌,一也;鼓励士卒之敌忾心以杀敌,二也;奖赏士卒争先夺取敌之地利及战利品也,三也;利用战利品以增强我军之战斗力,四也;优待俘虏,以潜消敌军之斗志,五也。凡此五者,不惟古代战争宜用之,即近代战争亦须善用之,以求能获速胜焉。”益,增加。

【译文】

要使士卒奋勇杀敌,就要激发他们的仇恨心理;要使士卒夺取敌人的财货,就要给予他们物质鼓励。所以车战时,能够缴获敌人十乘战车以上的,就要奖赏那个先缴获战车的人。此外,还要将缴获战车上的敌方旌旗更换成我方的,将缴获的战车与我方战车交错编排使用,使俘虏的士卒得到善待和抚养,这就叫做战胜了敌人,自己也更加强大。

故兵贵胜,不贵久 1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2

【注释】

1故兵贵胜,不贵久:意谓战争以速胜为贵,不以久拖不决为贵。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赵本学曰:“远输艰难,因粮于敌,一不得已也;士不用命,姑行激劝,二不得已也;车破马毙,用人车卒,三不得已也;是皆久师所致,故孙子断之如此。愚谓我欲因粮而敌人先清其野,则何所掠乎?我欲必战,敌人高垒,虽激赏何能为乎?且得人之卒,必如光武以义兵而临盗贼,料人本无为恶之心,故能抚而用之,若敌国之卒安得其无变乎?足见久师之无善恶也明矣。孙子始终言不利于久,此所以为深于兵。”陈启天曰:“本篇所谓贵胜不贵久者,盖专就攻势战争言之。若夫守势战争,乃出于不得已而应战者,必须久而后能胜,未可轻于速战速决,适中敌人之计。故孙子又于他篇云: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散地则无以战,散地吾将一其志(均见《九地篇》)。此即谓守势战争,应与攻势战争稍有差异也。凡攻势战争,自当力求速战速决;而守势战争则须逆用之,力求其能持久。”郭化若说:“《孙子》只强调进攻,而少谈防御;只强调速胜,而反对持久。这里就无视了被侵略的弱国,必须坚持持久的防御,等待敌军分散、疲惫,然后乘机反击之,这方面的重要性《孙子》几乎都未谈到。”胜,指速胜。

2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意谓懂得用兵的将领既是民众生死的掌控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李筌曰:“将有杀伐之权,威欲却敌,人命所系,国家安危在于此矣。”黄巩曰:“孙子首尾言兵不可久,谓深知用兵之害,然后不敢轻用兵,不敢久玩兵。故曰: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盖好兵者无不危,不好兵者乃能安耳。由此观之,孙子虽兵家言,深得孔子慎战之义,非战国善战者之流也。然则吴入郢以班处宫,卒致败亡,知阖闾与夫概,皆不能用孔子之道已,岂足为孙子之累乎哉?”钱基博曰:“知兵之将之‘知’何知也?曰:知兵之贵胜不贵久也。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故曰‘民之司命’,曰‘国家安危之主’,盖反复丁宁而郑重言之也。正与上《计篇》起语‘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云云,一脉相承。倘但知‘胜’之利,而不睹‘久’之害,屈力殚货,钝兵挫锐,则失于所以为之计,而不可谓‘知’,民以之死,国以之亡矣,可不慎其所为‘知’哉!”生民,指民众。司命,星宿名,主死亡,此处喻指对生命的主宰。主,主宰。

【译文】

战争以速胜为贵,不宜久拖不决。懂得用兵规律的将领,他们既是百姓生死的掌控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NlRdnmfYUyMZCOzK+hZoa0xfuaGcfTLFv/zhToRwf+28Egr5ZtJvwEL/vJjOfu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