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井得一人》的寓言出自《吕氏春秋》。说的是宋国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井,经常需要一个人外出打水。后来在家里打了一口井,告诉别人,我打井等于得到了一个人。此语流传出去就变成“丁家挖井挖出来一个人”。这个流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耳中,国君就派人去了解情况。
打井挖出一个人,显然荒诞不经,但却居然有许多人(包括英明的国君)相信。如果再有经济学家根据这个并非事实的传言分析其经济学含义—如打井的外部效应之类,这就是“挖井得一人”的现代经济学版了。我这样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一些经济学家经常把流传于他们之间的一些“寓言”作为事实,从中引申出一些理论结论。
经济学中最有名的寓言莫过于《灯塔》了。乍一看,灯塔为过往船只指示方向而无法收费。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亨利·西奇威克、阿瑟·庇古、保罗·萨缪尔森都用这个事实来证明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必要性。灯塔真的是因为私人无法收费而必定是公共物品吗?罗纳德·科斯写了《经济学中的灯塔》,揭开了灯塔的真相。科斯详细研究了英国灯塔制度,证明英国的灯塔最初正是由私人建造和经营的,完全可以收费,并作为一项有利的事业来经营,所以,灯塔并不是作为只能由政府提供服务的例子。科斯指出,这些经济学家“不熟悉英国灯塔制度如何运行的细节”,只是“凭空拿来作为一个例子”。这就是“挖井得一人”的现代经济学版。
像这样的例子在经济学中还有不少。另一个例子是被广泛引用的通用汽车公司收购费雪车体公司的案例。流行的说法是,费雪车体公司利用自己在车体生产中的优势,向通用公司敲竹杠,价格定为成本加17.6%的利润,而且拒绝在离通用汽车组装厂近的地方建厂。通用公司无法忍受而收购了费雪车体公司。现代经济学家用这个故事来证明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所引起的市场失灵。这个故事在契约理论和企业理论中被广为引用,用来证明不同的观点:克莱恩、克罗福德和阿尔钦用这个故事来证明纵向一体化的必要性,威廉姆森用这个故事说明契约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哈特则用这个故事支持他的企业产权理论。
罗纳德·科斯的论文《通用汽车公司收购费雪车体公司案》和雷蒙·卡萨底瑟斯—马萨内尔和丹尼尔·史普博的论文《费雪车体的寓言》用详细的事实证明了,许多经济学家所用的这个案例根本不是这两家企业合并的事实。谁也没弄明白通用与费雪车体公司合并的真相,就以讹传讹地演绎出了许多结论。事实上,通用公司与费雪车体公司的合同关系是可信任的,并不存在利用契约敲诈之类的机会主义行为。通用公司1919年收购费雪车体公司时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开,并不是由于其他原因要控制该公司。完全并购实现纵向一体化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纵向协调保证车体供给,以及引进费雪兄弟的经营管理天赋。传言中所说的费雪车体公司的工厂与通用的汽车组装厂距离远,以及车体生产的专用性资产投资大,都不是事实。因此,以这一案例为基础的种种推理都难以成立。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史普博编的《经济学的著名寓言:市场失灵的神话》中收集了经济学中《挖井得一人》的寓言,除了上述两个外还有由蜜蜂寓言引出的外部性,由键盘标准引出的市场低效率,由英国小煤车引出的市场选择不利于技术进步,等等。这些事例说明,经济学家有时会根据“挖井得一人”的传言做出分析,推导出结论,但对“挖井得一人”的事实却并没有进行详细考证,结果难免人云亦云。
经济学是一门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无论多么抽象的推理或者多么复杂的模型,都要反映现实经济关系。确认事实应该是研究经济学的第一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也是研究中应当倡导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作风。许多经济理论的错误并不在于推理的错误,而在于它一开始依据的事实本身并不正确。
在经济学研究中,比相信“挖井得一人”这种传言更危险的是为了证明已有的理论或自己赞同的理论而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本文中所举的灯塔和通用兼并费雪车体公司都是要证明市场失灵的。市场是否失灵可以讨论,但用这些传言或虚构的事件来证明市场失灵绝不可取。许多经济学家利用这类传言的错误在于先有了市场失灵的观点,再用这些所谓事例来证明。这恰恰颠倒了事实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世界中,这种现象太多了。
流言止于智者。“挖井得一人”由于宋国国君的怀疑,经调查而被否定,经济学中的许多“挖井得一人”的故事也要由科斯这样严肃的学者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