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定规矩法则2:
给予恰当后果,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如果你严格按照法则1来操作,那你的教育方式一定会有所改善,但仅仅有这一条法则是不够的,它并不是每次都管用。让我们再看一下史蒂夫和妈妈的例子。

给一点“小惩罚”,孩子就明白该怎么做

史蒂夫的例子可谓司空见惯,被认为是家庭教育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案例之一。史蒂夫妈妈的解决方式并不会使孩子听从,反而会降低孩子服从的可能性,使情况变本加厉。当孩子不听从命令时,你通常就会重复刚才说的话。而每次重复,孩子都没有听从。反而随着每一次的重复,你的火气却越来越大了。于是就想出吓唬孩子的这一招(“你再不收拾,我将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筒!”)。不过孩子知道你只是吓吓他而已,所以孩子不一定会买账。这样,结局不外乎有三种:要么家长以体罚相威胁(或实施体罚);要么打退堂鼓,“投降”认命了;抑或两者兼用。然而没有一种结果称心如意。

史蒂夫的情况明显就属于这种模式。见史蒂夫迟迟不收起玩具,妈妈就跟他又说了几遍,这样就陷入了第一个循环。随着每一次的重复,妈妈不仅没让孩子乖乖收起玩具,自己反而更生气了。重复得越多,她就越觉得自己拿孩子没办法,而且感觉儿子也越较劲儿,渐渐他们就陷入了第二个循环(“吓唬孩子”)。

当妈妈吓唬孩子说要扔掉玩具时,很明显她是想使出浑身解数让史蒂夫听话。然而,事实证明这也是徒劳的。为什么不管用呢?因为孩子的智力还不能正确估量这个后果对他的影响。或许他还小,不知道玩具价格几许,但他知道这些玩具是家长花钱买的,所以他潜意识里知道家长不会把钱给扔掉,否则,家长会心疼的。况且,孩子也知道,妈妈以前也说过这种话,但却只是说说而已。

结果这一招也没用,妈妈这时已经焦头烂额,于是她就想用“武力”强迫孩子听话。这种方法当然达不到理想的结果,孩子将来也不再拿家长的话当一回事儿,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他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紧张。

换做是你,你可能会亲自收拾玩具。乍一看,这一招确实不错,因为它不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不过事实上,这也不能让孩子真正学会遵守规矩,也不能对他以后的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立刻遵守规矩呢?如果法则1有时不管用,那你也不要着急,你可以使用法则2。

轻松两小步,就让孩子乖乖听话

鲁瑟・巴克利博士认为:如果孩子没听家长的话,家长可以有技巧地重复一遍自己的要求。当然,秘诀就在以下几点。

第1步:遵守定规矩法则1。

如果你遵从第1条法则的要诀,将你定的规矩说了一遍,而孩子却没听,那你可以再说一遍,不过一定要在静静地盯着孩子约15秒后才可以。15秒似乎很长,但这段沉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或许都用不着你再说一遍你的要求了。

第2步:重复上一步。

如果你给了孩子15秒,孩子还是不听话,那你可以按法则1再说一遍:再次保持眼神交流,严肃地说“我刚刚说……”然后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约15秒钟。基本上就是重复上一步,但这一次你要稍稍大声一点(不可大吼大叫!)说出你的要求,这能让孩子感觉到你是认真的,而且你会一直等到他按你的要求做。

这样,你只要重复一次,就可以摆脱第一轮的恶性循环,也摆脱了越发生气的过程。事情的结果反而会由于你的冷静、理智而发生重大转变。

如果孩子还不听,那你就可以给孩子发出“警告”或“最后通牒”了。

及时宣布后果,孩子才会当真。

这里的“警告”其实是宣布后果。要想让你的警告对孩子有震慑作用,需要掌握两点:①保持冷静;②想一想确实能使用的后果有哪些。这样,当你把后果说出来时,孩子不仅能察觉到你的决心,还将意识到你绝非说说而已。于是,他就会思考哪种做法更好,并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对小孩子进行体罚,小孩子通常会立刻乖乖听话。很多家长因此就觉得体罚很管用,动不动就打几下,但是,这种方法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体罚实际上是以恐吓来教育孩子,孩子对家长的望而生畏会对亲子关系产生严重影响,孩子将不再亲近家长,可能也不再想和家长交谈,甚至会逃避、憎恨家长。挨过打的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很脆弱,会没有安全感,变得郁郁寡欢。况且,通过恐吓得到的顺从也只不过是短暂的,等孩子渐渐长大、有自己的主见了,你还能使出什么招儿?

所以,体罚并不正确。你要选择一项恰当的后果,在孩子违反规矩时,你可以用法则1的方式将这些后果告诉他:捕获眼神交流,然后说“如果你还不……那可就……”,接着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大约15秒钟。

首先,按照第1条法则做:

如果孩子遵守了,给予他(言语或非言语的)赞扬。如果不听话:

如果孩子听话,给予他(言语或非言语的)赞扬。如果不听,立刻给予警告:

如果孩子听话,给予他(言语或非言语的)赞扬。如果不听,直接执行你宣布的惩罚措施。

执行后果不迟疑,孩子下次才知道怎么做。

在给予警告之后,如果孩子仍不听从,你就要直接兑现后果。不要迟疑,立即兑现。记住,兑现后果越即时,效果越明显,孩子越能从中吸取教训,也越能将行为和相应的后果联系起来。兑现后果应该保持冷静,态度要坚决、果断。有些后果无法立即兑现(如让孩子提前半小时上床睡觉),这时你也要立刻宣布后果,然后在恰当的时间再实施。不过,切记不要用极端手段恐吓孩子,否则只是白费力气。

你可以使用这些后果:

没收玩具一天或几天;

今天不许再看电视;

今天不许再玩电子游戏;

提前半小时上床睡觉;

今天不能吃零食。

如果是很小的孩子,你可以用“面壁思过”作为后果:把孩子放到椅子上或沙发上,或者房间的一角,让他在那儿待两分钟左右。时间一到,让孩子离开面壁思过的地点,并立即让他完成你之前定的规矩。如果他再次拒绝,继续让他面壁思过,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孩子听从为止。这个过程对于2~5岁的孩子效果最为明显。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这是让他听话的最好办法了(当然,需要与书中其他的步骤相结合)。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你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不过,你也可以用其他方法警告他,如剥夺玩具或不让他做某件他最喜欢做的事。对8~10岁的孩子而言,面壁思过这种方法就不太合理了。

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太皮了,试过各种惩罚,但都没什么效果。据我观察,几乎每个孩子对惩罚都很在意,但如果家长说话不算数、没有立即执行后果,孩子就不能从中吸取教训;如果孩子做了同样的错事,家长定的惩罚后果却不一样,那孩子就会犯迷糊,从而不会当回事。

有些惩罚后果实施了三四次,下一次孩子可能仍然不会立即按你的要求做。这并不意味着后果不起作用,而是因为有些孩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吸取教训。只要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后果就能立刻有效。

请记住,你的目的不是不惜代价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而是根据孩子的行为,执行正确的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并让孩子从中吸取经验,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

你在警告时没有提到的惩罚,就尽量不要执行,也不要夸大惩罚吓唬孩子。否则,不仅不会让孩子听话,反而会激怒孩子,淡漠亲子关系。此外,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1. 孩子“回心转意”,那也不能心软。

如果你已经开始实施惩罚,比如,你已经把孩子抱到墙角了,孩子说“我错了,我现在就去把电视关掉”,但你也不能放他去,你要告诉他:“现在已经晚了。但下一次,要乖乖照我说的做。”说完,你要继续执行已定的惩罚,不能心软。

2. 只要孩子听话,就要表扬他。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孩子中途变了主意,按你的要求去做了,那你要记得夸夸他。不管孩子是在最开始服从要求,还是到最后一刻才服从要求,你的表扬都要一样热烈。

如前文所言,称赞孩子的时候,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说法,也不要提到孩子不好的行为,如:“你干得非常好,但是我第一次说时你怎么就不听呢?”“非得到最后你才听”。称赞是一件高兴的事,你的言语、肢体动作都要让孩子感到高兴才对。

如果史蒂夫的妈妈按第1、2条法则的方法来做,情况将是怎样的呢?

史蒂夫正在堆积木,妈妈走进了房间。她向史蒂夫走来,说道:“史蒂夫,请看着妈妈。”

史蒂夫抬起了头。妈妈直视他的眼睛,语气坚定地说道:“史蒂夫,请马上收拾你的积木,我们要出趟门。”

史蒂夫开始耍赖皮了,眉头一皱:“但是,我还没有玩够呢!”

妈妈不搭理他,只是站在一旁,盯着史蒂夫。史蒂夫还是只顾着玩积木。妈妈在心中默数,从101数到120,然后严肃地说:“史蒂夫,看着妈妈。”

史蒂夫又抬起了头。妈妈严厉地说:“我刚才说,请马上收拾积木。”

“但是,妈妈,我想把这个宝塔堆完嘛!”

妈妈不理会他。只是站在那儿,继续注视他大约15秒钟。时间一到,妈妈这回神情更严肃了:“史蒂夫,请看着妈妈。”

史蒂夫抬起头,妈妈厉声道:“你再不收拾,我会亲自将它们收拾好,不过本周之内,你都不可以再玩它们了。”

史蒂夫于是开始收拾积木了,但他还在闹别扭,一边收拾一边嘟囔着:“我还没堆完呢……太不公平了……”妈妈根本不计较他的话,会心一笑:“谢谢你把积木收起来。你真听话,妈妈很开心!”

将这种方案至少运用1~2周,习惯后,再学习下一项法则。

但如果孩子在此过程中跟你大吵大闹,该怎么办?如果孩子只是言语上的不尊重,就不要管;如果孩子跟你动手,那么你可以用你学到的方法应对他。

定规矩法则2:
给予恰当后果,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1. 预备

  • 保持冷静;
  • 总是比孩子抢先一步;
  • 减少房间里的干扰。

2. 说出要求

  1. 提醒孩子看着你:要保持眼神交流;
  2. 告诉孩子怎么做:要坚决、尊重、具体,一次只讲一件事;
  3. 站在旁边等结果:注视孩子15秒左右。

3. 重复你的要求

  • 保持冷静,不可大吼大叫;
  • 重复a、b、c三步,但“稍稍”提高分贝,态度坚决地说:“我刚才说……”;
  • 注意:一次只能说一遍;
  • 重复后,站在一旁看着孩子约15秒,并想出一项合理的后果;
  • 切记,后果的目的是教孩子从中受益。

4. 告知后果

  • 保持冷静;不可大吼大叫;
  • 重复以上a、b、c三步,并告知孩子应得的后果:“如果你……就会……”然后站在一旁,再看着孩子约15秒。

5. 执行后果 2tEj/viKLom0jWkDJDt0piOQvMjralfhLCW34rt9aqkd0ti+m6qLZa4UqiLSpZoP

  • 保持冷静;
  • 兑现后果。(如果孩子听了你的话,一定要夸夸他。)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