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了解情绪反应的过程,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抵触行为

审判过后,双方律师从法庭走了出来。原告律师史密斯先生走近被告律师琼斯先生,说道:“很抱歉,刚刚在法庭上我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知道怎么着就那么大声。祝贺你打赢了这个案子。不过我还是感到有些意外,事实本来对我们是有利的。”琼斯回答说:“的确如此,我的朋友。不过,保持冷静的一方才能大局在握。”

在前一章的例子中,8岁儿子与爸爸迈克顶嘴,迈克对此非常生气。其实当孩子做错事或挑战家长的权威时,几乎每个家长都会愤怒,会产生挫败感、沮丧感,不能理智地思考。而保持冷静的一方通常能大局在握。也就是说,孩子惹急你时,你一定要冷静。具体该怎么做呢?首先,你需要知道怒气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你才能学会控制怒气。

下面的这个例子,经常被用来阐明当我们遭受能激起强烈反应时所经历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过程。虽然这个例子和教育孩子没有直接关系,但它描述的过程类似于家长常常经历的心理过程,尤其是与一个又哭又闹的孩子“交战”时。每当我们受到威胁,不管是因为一件事还是一个人,我们都会体会到相似的反应。

情绪反应的过程

一个人要穿过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上车来车往。他向两边看了看,等到两边车辆都很少的时候,开始穿过马路。他急冲过去,就在快到马路中间的时候,突然听见一阵响亮刺耳的鸣笛声。他一扭头,看见一辆十八轮大货车快速向他驶来。他大喊“哦,天哪!”,并以最快的速度飞奔到了马路对面,站定后,他擦了擦额前的汗珠,松了口气:“这家伙,开得太近了吧!”

这个例子中,这个人产生了什么情绪呢?是惊吓。惊吓与愤怒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一个人经历惊吓的过程恰巧与愤怒相似。接下来,我将由内而外解释例子中这个人的经历,然后将它类推到愤怒的情形上。

刺激因子

上例中,当这个人在马路中间突然听到货车鸣笛声时,惊吓反应由此产生。鸣笛声可以看做是惊吓反应的触发剂,科学术语叫“刺激因子”。刺激因子并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它说来就来,当它发生了,你只能面对它。现在,或许有人会指出,例子中的这种刺激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这个人的粗心大意、横穿马路造成的。但现在我们只关注一点:惊吓反应的第一阶段就是刺激因子,至于惊吓产生的原因,我们暂不考虑。

阐释

当这个人一遇到刺激因子(货车鸣笛声)时,就立即作出反应并快速逃离,是这样吗?不完全是。在他听到鸣笛声和做出让路的动作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好几件事情。不过这些事情都是瞬间发生,几乎是自发的。

在听到货车鸣笛声之后,这个人首先会去弄明白那是什么声音。他迅速搜寻记忆,判断这种声音可能会是什么,然后仔细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他看到货车,采取行动之前,他的大脑就已经很快为他阐释了所发生的事情。否则,即使他听到了鸣笛声,也看到了货车,也可能意识不到这是个危险。

再看看,假设他从人行天桥过马路,而不是恰巧在马路正中间,情况又会是怎样的呢?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这个人正在天桥中间时听到了货车的鸣笛声,他只会瞧一瞧这种声音是从哪来的,但他很快会意识到自己在天桥上,是安全的,并不需要逃离。这一点就是说,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你必须先阐释这种刺激因子。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几乎快得让你意识不到,但它确实发生了,否则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刺激。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个过程很明显,因为这个人大喊“哦,天哪!”很多人在那时候的反应可能会更大。不管怎么说,惊吓反应的第二阶段是阐释刺激因子。

生理激发

通过对当时情形的阐释,这种刺激因子被鉴定为“需采取行动的刺激因子”(如给货车让路),你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行动。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已被激活,它又反过来使你的肢体进入一种紧迫的激发状态,以使你发挥最大的能力去执行动作。这种生理激发包括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血液流动加快、汗液生成(以调节肌肉组织中加速的新陈代谢)、瞳孔扩大、呼吸加快(给血液充氧)。

身体当时所做的一切反应都是为了增加力量和敏捷度。上文例子中,给货车让路最关键的是速度,所以身体被激发为“迅速穿过马路”的状态。例子中,当他到达马路对面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说明他身体内部快速发生了生理变化。所以,反应的第三阶段是生理激发,目的是为行动做好准备。事实上,第二阶段的阐释和第三阶段的生理激发就是大家知道的“攻击——逃离”反应,因为人必须立即决定,是要对抗危险还是逃离危险。

行动

例子中的人既然知道了要怎么做,而且机体也做好了准备,那么接下来他就要执行他所选择的应答方式:给货车让路。当他执行这个动作时,他是全身心专注于此的。他必须快速、高效地执行动作,没改变主意的机会。因此,反应的第四阶段是实际行动,专业术语叫“机体应答”。

心理准备

实际上,在反应过程中还应该包括另两个阶段。第一,要考虑到,在他踏上马路之前,他就已经知道,道路拥挤,必须加倍小心。他的思想已经准备好了要迅速行动,他的机体也已经保持在一种轻微激发的状态。

第二,如果这个人是在一条宁静的、车辆稀疏的乡间道路上,而非在拥挤的四车道公路上被一辆十八轮大货车惊吓,他的反应也会稍稍有所不同。他将不会有所准备,对刺激因子的反应也会滞后许多。因此,事先的准备才是情绪反应的真正初始阶段。

后期影响

也要考虑整个情境的各种影响,及它们将如何影响一个人在将来类似情形下的行为。例子中这个人的最后反应是舒了一口气(“这家伙,开得太近了吧!”),意识到他的行为有效地应对了刺激因子。如果他再次发现自己处于这种情形之中,非得过这种马路时,他就会倍加小心了。但过马路时他也知道,即使再受到货车的惊吓,他也能应付得了。

如果情况稍稍有所不同呢?假如当他快速让路时,突然腿抽筋了,几乎是死里逃生,货车与他擦身而过,那会是怎样?如果发生这种意外,这个人或许就会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再也不愿过那条马路。但如果实在是迫不得已要过那条马路,那他的预期(或心理准备)就会带有更强烈的激发与担心,可能在车还没到眼前就已经很害怕了。因此,当我们谈论情绪反应,实际必须考虑六个阶段:心理准备,刺激因子,阐释,生理激发,行动和后期影响。

提醒一下,这里提到的不是特指“恐惧”情绪,而是情绪反应。因为任何情绪(特别是消极情绪,如愤怒、沮丧、生气)反应都伴有以上六阶段的发生。这是人类情绪反应的通用模式,适用于许多情况。

易怒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

家长最常有的情绪就是,自己小孩哭闹时所引起的愤怒和沮丧。以前言中史蒂夫和妈妈的情况为例,我们来了解一下妈妈的反应。

心理准备

一开始,妈妈就已经料到会和儿子上演一场“战争”,她也很反感这种相处方式。以前和儿子有过多次冲突,所以她一开始就觉得:“接下来准没好事。待会他估计又得大闹一场。唉,什么时候才有个头儿?”因而,在情绪反应的第一阶段,妈妈就已经进入将要与儿子“开战”的状态之中了。

此外,她作为家长的挫败情绪也进一步加重了她消极的思维定式。她觉得自己管不好儿子,因而内心有股小火。这种想法反过来又影响了她对待孩子的方式。每当孩子闹情绪,就再次暗示着她很失败。很多家长都这样,孩子可能让你觉得很无奈,你可能也因孩子不听话而恼怒。对史蒂夫的妈妈来说,在她叫史蒂夫收拾玩具之前,她就已经觉得自己会对儿子发脾气,即使儿子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太过分。

由于妈妈的肢体语言、语气、话语向儿子发出了“妈妈已经忍无可忍”的信号,那么史蒂夫就开始有了同样的感受,他的反应就可能被逐渐紧张的情绪激化,从而作出消极的反应。所以, 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越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这样,一场“交战”就难以避免了。

刺激因子

这场“战争”的刺激因子表面看来是史蒂夫的抵触情绪。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例子中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会发现史蒂夫开始时还是挺乖的,他虽然不想把积木收起来,但他并没说不收。他最后虽然确实没把积木收起来,但开始时他的行为并非十分抵触。因此,从妈妈的角度来看,刺激因子其实是不立刻听话而非抵触。

阐释

在妈妈看来,史蒂夫又在闹情绪了,她也料到了这一点,因而她认为儿子的反应完全在预料之中。这样的理解只会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因为从这一刻开始,史蒂夫的每个行为都进一步证实了这个预想。仅一句简短的回答“好的,妈妈”或其他任何行为都会被妈妈认为是“战争”即将开始的又一个征兆。然而她的理解并不完全正确,反而不必要地激化了她的情绪反应,使她的怒气不断攀升。

心理激发

伴随怒气而来的就是生理激发。史蒂夫妈妈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急剧增加,这都使得她“备战而发”。当人处于这种激发状态时,他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准备大动干戈了。随着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他会越来越难冷静下来。妈妈就已经进入这种预备状态了,一丁点的不如意就会促成一场爆发。

行动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不足为奇了:妈妈以身体上(“猛拽史蒂夫”)及言语上(“对史蒂夫大吼大叫”)的攻击行为来应对史蒂夫的不服从,加之她那一脸愤怒,史蒂夫当然也就意识到妈妈生气了,于是也不由自主地更加抵触。这样,事情就越来越糟,双方情绪就越来越激动,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战争”。从此时开始,冲突进一步加剧,史蒂夫也就失控了。

影响

尽管事情的结果没有直接讲出,但你也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史蒂夫又会被妈妈骂了,加上妈妈说的那些伤人的话,他的自信心就会备受打击,即使冷静之后,他也会在潜意识里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

同样,妈妈也产生了消极心理。冲突正如她所预料的那样发生了,这进一步加重了她的挫败感,因而将来她可能会更快进入“备战”状态。冷静下来后,当她想到自己对史蒂夫说的那些话时,她也会心生愧疚,怪自己生气时变得那么不理智,并后悔说了那些伤害孩子的话。在她看来,整件事再次向她证明了她没办法管好儿子,儿子根本拿她的话不当一回事儿。

沉着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

怎么才能打破这种变本加厉的局面呢?情绪反应六阶段的每一阶段中,你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应对方式,让自己保持头脑冷静、思维清晰。一点一滴的改变,就能让你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并逐渐成为教导有方的家长。

心理准备

和孩子沟通时,一定不要一开始就进入“备战”状态,否则,一场“战争”真的就很难避免。相反,你得这样想:情况只是“有可能”会激化,而不是“一定”会激化;即便激化了,你也有妙计控制自己的情绪。

为了保持冷静,不至于事后后悔,在与孩子沟通之前,我们可以先做几次深呼吸:缓慢地吸气约四秒钟,让空气填满自己的整个肺部;然后屏住呼吸,持续约一秒钟,再慢慢地吐出所有空气。多做两三次,同时心里暗示自己:“我会保持冷静的。不论他做什么,我都不会发脾气。事情会很好解决,我不能跟一个孩子计较太多。”这样,你就会做好思想准备,你的呼吸和血流速度也会缓慢下来,并带动你的整个身体保持冷静,从而理智地教育孩子。即使孩子最后还是没听你的,你也尽了家长的责任,用不着感到愧疚。

还有,凡事都要提前准备,不要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史蒂夫妈妈眼看出发时间就快到了,才觉得压力重重。如果她提前让史蒂夫做好准备,事情也许就没这么糟。妈妈最后或许还得亲自拾起积木,不过留给她的时间也会更充裕,她的心理压力也不会太大。日复一日,史蒂夫对妈妈吩咐的事所产生的抵触情绪会渐渐减少。还是那句话,作为家长,你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 学会 遵守规矩,而不是 强逼 孩子遵守规矩。

最后,请记住,孩子的性格倾向,决定着孩子的做事方式。你不能创造这种倾向,但你可以慢慢改变它,使它朝着良好的一面发展,让孩子拥有正确的判断力,教孩子明白自己何时该坚持自我、何时该听别人的意见。

刺激因子

你无法阻止孩子说一些气话或做一些气人的事,所以这一阶段你无法干预。不过不用担心,在此你也可以做些间接性的改变,即保持心态平和。

阐释

这一阶段是成功控制怒气的关键。孩子的行为发生时,那一刻你会如何阐释这种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接下来是否会动怒。你越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如“孩子是故意跟我过不去”)去阐释这种行为,你就越可能会大动肝火。

永远别指望孩子能对你定的每个规矩都服从,孩子有抵触情绪是很正常的。所以,你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后果来让孩子自己决定该如何做。这样,即使孩子最后依然没听你的,但他也上了宝贵的一课,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也不至于一头撞到南墙上。

生理激发

如果你不再用负面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的行为,那你的肢体语言就自然而然恰当起来了,因为“想法决定行动”——如果你不去主观臆断或夸大孩子的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气急败坏,你自然就能保持镇定了。

而如果孩子确实逼得你气不打一处来,你也不要担心,因为自有办法解决。只要注意体会,每个人都会清楚地觉察到自己“是不是开始生气了”。当你感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时,就意味着你需要消消气了。这时,你要赶紧离开孩子的视线,到另一个房间或到室外去散散心,或坐或躺,等你平静下来再去教育孩子。当然,如果孩子一个人待着比较危险,那你就要陪着孩子,并试着平复自己的心情。

如果迫于某些原因,你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怒气,也没办法回避孩子,那也不要失去理智。请记住,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对方的意见。

行动

开始回应孩子时,你要努力保持冷静、从容不迫,千万不要带着主观情绪,也不要翻旧账,而要用恰当的积极后果与消极后果来引导孩子作出选择,让孩子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动怒时,一定不要说些过分的话,更不要揍孩子,否则,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反而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难以磨灭的负面影响。

影响

冷静一会儿后,你可以试着去理顺事情的来龙去脉:孩子说了什么,而你又是如何对待的?是不是他使你束手无策?如果是,又是为什么呢?这种行为是不是头一次出现?你自己有没有为这种时不时发生的情形做好充分准备呢?你可以针对类似情形制定一种解决方案,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时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所有人,包括你自己和孩子在内,都会吃一堑长一智。不犯错误,你就不知道哪些方法管用、哪些方法不管用。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在短期内看不出成效,也不用急,你可以多观察一段时间,或者想想是不是还有改进的空间。

后面的章节是一套系统的方案,它将帮你轻松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不过要记住,你得循序渐进地实施每一条法则;而仅仅采用其中一两条法则是没有多大成效的。

还要再啰唆一句:跟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总追问“孩子究竟是怎么了?”,而要想想“我应该做些什么?”。如果你能坚持以这种观点看问题,那家庭生活将会非常和睦,孩子也将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VpiOKvrd3lg+Dh2SLU3ICE0+rzOgal9UetI9nYwXww4+4ca3OlFFnA46p3qFu5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