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跟孩子定规矩时,孩子为什么这么抵触?

明明跟孩子定好了规矩,为什么孩子总是不遵守?前言的例子中,史蒂夫先是答应妈妈说马上收拾玩具,但后来却和妈妈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其中牵扯了众多因素,部分是史蒂夫自身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妈妈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冲动?

某些性格因素(尤其是“易冲动”)很可能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如果反应过快、做事不经思考,那么他就更容易和家人产生冲突。事情的发展不如己愿时,人们心中就会滋生逆反情绪。有些人善于进行思考、分析,进而选择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易冲动的人则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就快速作出决定。这通常会产生负面影响,引发沮丧、生气等消极反应。

易冲动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大脑额叶不够活跃。这种不足最显著的表现是导致心理混乱,如注意力不足或多动症。不过,并不是易冲动的孩子就一定会心理混乱。

冲动会阻碍人们汲取经验。那些能控制情绪、三思而后行的人,在特定情况下面临选择时,会用足够的时间回忆以前类似的情形,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再次面临类似的问题时,他们就会选择以前最令人满意的方案,或者说,至少不会选择那些通常会导致消极后果的行为。

然而,易冲动的人,则不会深入思考每一个情形,不会回想先前的经历,因而更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错误的选择。请记住重要的一点: 易冲动的孩子需要不断在不同的后果中锤炼,最终才能学会控制情绪。

事先做好准备,应对孩子才不费劲

要弄懂史蒂夫的行为,还需考虑其他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妈妈正赶时间。在妈妈看来,史蒂夫已占了上风,因为不管史蒂夫听不听话,她都得出门。这就使她自己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控制局面。

面对艰难的任务,我们应事先做好心理准备,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我们可以事先思考多种可能的方案,这样我们才能灵活应对不同的结果,不至于惊慌失措。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习惯成自然,灵活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与“麻烦人”打交道前,我们也要做好准备。例如,即将面试时,绝大多数人会事先在心里演练几次,特别是当这个面试非常重要、难度非常高的情况下。

仔细分析情况就能使我们保持冷静,这是因为,这样我们就会做好准备,事情就不会那么猝不及防。如果准备不充分,我们就会乱了阵脚。例如,当有人在你毫无防备时刁难你,那你内心的消极情绪就会波涛澎湃,顿时变得紧张、躁动。

那么,面对一个对你说的话总有抵触心理的孩子,你如何变得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呢?答案就在于,你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结果,明白孩子为什么有这种反应,并为所有可能会发生的结果做好准备,这样你就不会被孩子弄得措手不及。

学会尊重孩子的个性

别人经常问我,育儿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最快最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答案显然有很多种。但在我看来, 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其中,“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指,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孩子物质、情感及教育方面的需求。通过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关注孩子的健康与营养,鼓励并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孩子提供一些认知方面的挑战与激励,促进孩子的成长,这样,孩子在物质和教育方面的需求才会被满足。至于情感上的需求,它虽然难以捉摸,却非常重要,它包括给孩子提供自由舒适的环境,给予关爱、理解与尊重,以及家长应给予的自由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即使与家长的个性不一样,或与家长所期盼的那种个性不太相同,家长也不应遏制这种发展。

合理引导孩子,倔劲儿也能换来成功。

例1

玛茜是个年仅20岁的少妇,时不时就来进行心理咨询。她说丈夫专横无礼,常常虐待、压制她,并将她使唤得团团转。丈夫的朋友们到家里来玩时,她不得不伺候他们,还要忍受他们的粗俗无礼。等他们吃饱喝足拍拍屁股走人后,她就得收拾家里的烂摊子。而玛茜的老板也欺压她,隔三差五就要她加班,还克扣加班费,分派一些根本不是她分内事的工作。咨询师帮助玛茜认识到,并不是别人说什么她就得做什么,她是一个独立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可以对别人加以管制。

有几次,玛茜的妈妈也在场。当听到玛茜讲述她的一些经历时,妈妈却说道:“她脾气非常倔,以前我们老得打着她她才听话。为什么在别人面前,她就不像在我们面前时那么倔呢?”一天,在咨询期间,玛茜小声地对妈妈说:“妈,是不是你把我所有的倔劲儿都打没了?”

例2

乔,32岁,离异,无业。有过两次婚姻,每一次离婚都是妻子先提出来的,说是再也无法与他相处。乔有个6岁的儿子,不过他很少与儿子联系,因为他这个前妻将他告上法庭,要求增加抚养费。乔气得再也不想与他们有任何瓜葛。

乔的朋友很少,他常与身边的人发生争吵,当他无法“为所欲为”时,他就会跟别人起冲突。他总被打得鼻青脸肿。乔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从没待够过一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板要是开始使唤我,我就对他毫不客气,然后走人。”乔也承认自己不知被炒过多少次鱿鱼了。

乔与家人的联系也非常少。因为一些矛盾,他的亲兄弟也跟他断了来往。乔自己也不与父母联系,他说:“从小,他们就使唤我做这做那,想支配我的生活,这都让我无法容忍。”

例3

丹尼斯是个商人,35岁,他开办了一家贺年片制作公司,规模不大却也生意红火。五年前,丹尼斯突发奇想,他认为即使大型贺年片制作公司也没有瞄准专业市场,也没有生产满足医生、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士特定需求的贺年片。当他开始起家时,丹尼斯的亲朋好友都不看好这件事。但出人意料,经过艰难困苦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他成功了。虽然并不富有,但他的事业还算顺利。他为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而感到非常自豪。

在他所在的社区中,丹尼斯也备受尊重。两年前,他发现小镇上的水源受到了该区一家制药厂排放的危害性化学物质的污染。尽管刚开始并没人对他的投诉作出响应,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继续联系社区组织、环保团体及媒体,该制药厂最终改善了过滤系统。现在小镇上的供水非常安全。

丹尼斯已为人父,有两个孩子。妻子非常欣赏他的韧性与勇气,她这样评价丹尼斯:“我们从小就认识,他就是有那股劲儿。一旦决定做什么,就没人拦得了。如果事情进展得不顺利,他也跟别人一样会非常伤心。”她说,尽管他很倔强,却也热情、仁厚,富有同情心。

这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呢?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打孩提起,他们就都是性格倔强的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倔强的趋势却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玛茜的要强与倔强早已消退;乔的叛逆持续到了成年期,这使他无法拥有稳定的生活;而对于丹尼斯,这股倔劲儿却是他的财富,他能够好好利用它,实现个人的成功,并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同样是倔强的人,为什么长大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倔强在成长中的转变方式不同。玛茜的倔劲儿被压制得无影无踪,从而使她觉得不值得为自己争取什么,也不用花心思去改变什么;而乔的倔强持续到了成年期,致使他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总是一意孤行,从而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危害。丹尼斯似乎是另一种“倔”——意志坚韧,富有毅力。当事情关系重大,他能坚持自我;而无关紧要时,他能以其敏锐的判断力,避免一意孤行。因此,他既固执顽强,又善良温和。

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引导孩子的性格发展呢?“倔”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一种前进的财富。然而,如果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那“倔”就成了一意孤行,只会损人又不利己。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不希望孩子变得像玛茜一样软弱,我们也不希望孩子长大之后像乔一样顽固而又孤独。我们只会希望孩子们像丹尼斯一样保持自己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正确的判断力使这种倔劲儿发挥最好的效用。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关键就在于家长要对孩子抱有合理的期望。

什么是合理的期望?

迈克带着8岁的儿子,来到咨询中心进行治疗。他说儿子小迈克根本不听他的话。事实上,爸爸对小迈克非常生气,他说:“当儿子冲我说‘不,我才不要’‘你不要强迫我’时,我真想揍他一顿。”

在治疗阶段,迈克承认他无法忍受儿子这样的反抗,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公然挑衅。他认为,小迈克才8岁,就质疑爸爸所说的话,这是不应该的。迈克认为,“儿子必须听我的话,因为我说了算。我从来不会去顶撞我的爸爸,否则就会招来一顿暴打。我觉得还是自己太心软了,不然他不敢这样对我。”

这个例子再平常不过了。它反映了普遍存在的两种误区:第一,家长盲目地认为孩子必须服从自己;第二,家长把孩子的叛逆看做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如果从玛茜、乔及丹尼斯这三者中选择,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丹尼斯作为孩子的榜样。一方面,家长期待孩子盲目地接受他们所说的每句话;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孩子能自发地培养出某些优秀的品质,并具备成年人一样坚强的意志。不过,这两者本身却是相互矛盾的。如果孩子盲目地接受家长所说的一切,他绝不会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坚忍不拔的人。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独断专行的性格是从人生早期开始的,如果受到压制,将不会得到发展。

怎样培养合理的期望值?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为健康幸福、适应力强、意志坚定的人;希望他们学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作出明智的决定。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这些目标应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开始。孩子的快乐、适应力与意志力的程度,与我们的教育方法密切相关。 如果每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你都要反驳、斥责他,那孩子长大后终将不会快乐,只会觉得自己很糟糕,缺乏自信心, 长大后就会和玛茜一样。但这也不是劝您放任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固执己见、不学好,很可能会变得像乔一样。那么,我们该怎么拿捏这个度,帮助孩子像丹尼斯一样成长呢?

诀窍就在于要注重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态度。换句话说,不要指望孩子会一味盲从你的“一言堂”。尽管这样会让你的日子过得更轻松自在些,但很可能会使孩子成长为消极、没主见的人。 你应该允许甚至欢迎孩子能对你的要求或命令提出质疑,而不应该把这看做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你要知道,孩子还不会区分什么时候能随心所欲、什么时候不能。如果你想要孩子变得自信、坚强,必须从小就培养。不能封了孩子的嘴,也不能因为孩子有抵触情绪、提反对意见而惩罚他。

你得知道,孩子的行为远比他的言语重要(但如果孩子在言语上或行为上表现得过激,那你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具体方法见第56页)。如果他仅仅只是显得不愿意,但仍选择了正确的做法,那就不要数落他或惩罚他。如果他坚决不照规矩做,那么你就好好利用该做法产生的后果来教育孩子,让他从中学习经验,教育孩子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请记住,和孩子定规矩的目的不是遏制孩子的天性,也不是打击他的信心,而是鼓励他努力照正确的做法去做,同时也让他知道“一意孤行”与“见机行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你也要明白,你要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遵守你们之间定的规矩。这样,孩子就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毕竟,你希望孩子是因为明晓事理而遵守规矩,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矩。

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这并不代表你很失败——只有对孩子实施了错误的奖罚时,才能说是“失败”。你可以事先与孩子一起制定具体、恰当的奖罚细则,这样就能引导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学会思考与判断,从而减轻你的育儿负担。这种方法非常重要,即使你没有具体的育儿方案,只需牢记这一点,也能大大调整你对孩子的期望值,改善你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也会因此变得幸福快乐、更能适应社会。

容易引发孩子问题行为的6因素

孩子做错事时,通常有很多诱因。家长的态度与心理预期,以及家庭的内部冲突、外界压力等6因素,都会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

1. 心理预期:“他是故意的!”

对“难缠”的孩子,家长动不动就是打骂,所以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遭到体罚,特别是调皮的男孩子;被家长认为倔强、叛逆、爱捣蛋的孩子也容易受到体罚。很显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遭受体罚的经历。那么,被体罚的孩子与未被体罚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有什么不一样呢?

研究表明,产生体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长觉得孩子是故意惹事的,认为孩子明知应该怎么做,但却故意跟家长对着干。据我所知,很多家长都有这种想法。当孩子对他们说“我不去做!”或“我讨厌你!”这样的话时,就会进一步加深家长的这种想法。不过,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它只会让家长更生气。

孩子生气时容易冲动,一冲动就会用最不费劲儿的“招数”达到目的。他们很可能会“故技重演”,用过去最管用的招儿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哪怕这一招错了。许多著名行为心理学家曾指出,行为的结果会直接决定这种行为是否会再次上演。所以,如果孩子的“招数”让他达到了目的,那他更有可能会故技重施;而如果家长没有妥协,那孩子下次就不大可能再用这一招了。

联想的力量也非同小可。如果孩子经常借助某种行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哪怕这种行为有一两次不管用,他也不会轻易放弃。当你大惑不解,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总这样做时,请回想一下:这种行为以前给他带来了什么?是不是他因此而如愿以偿?当孩子对你软硬不吃时,你是不是一生气就听之任之?如果是这样,那孩子很有可能已经知道,只有让你对他心灰意冷,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即使他要为此又哭又闹。回想一下史蒂夫和妈妈的例子:他拒绝收拾积木,最终还是妈妈自己收拾了。孩子的潜意识里会因此记住什么?下次再发生这种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怎样做?

孩子们总会变着招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例如,一个孩子被家长处罚时,即使这项处罚很恰当、很合理,那孩子开始时也可能会哭喊、跟家长顶嘴。如果没一招管用,那孩子最终会乖乖就范。不过,如果家长被孩子的哭闹弄得心烦意乱,想图个清静(或心软了)而取消了处罚,那以后孩子被处罚时,他将会“故技重演”。等到那时,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是成心的,其实孩子只是抓住了父母的心思。惹家长生气只不过是孩子实现自己愿望的“副产品”,并非最终目标。只要这招管用,孩子就会屡试不爽。

2. 心理准备不充分。

那么,如何才能预知事情发展呢?首先,你要牢记,孩子并不是“成心”气你,你也不可以为了让孩子听话而不择手段,这样,你就能更冷静、更客观地看待整件事情了(详见下一章,20页)。

教育孩子时,你的首要任务是合理执行奖罚后果(包括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你就能想出许多好点子。本书第2条定规矩法则会重点讲述怎样执行后果(第41页)。现在你只需要知道,即使孩子不听话,你也不能乱了阵脚。每次出现问题时,都是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而不是一定要分出个胜负的“战争”。

作为家长,你应该能预料到孩子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抵触情绪。下面这些情况最容易让孩子有意见:当孩子玩得正开心,却突然被你叫去做其他事情时;当你不让孩子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时;当他被迫做他极不情愿做的事(如收拾房间或做作业)时;或者当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被要求干另外一件事时(如前文史蒂夫的例子)。对这些情况要做到心里有数,这样你才能使你对孩子的行为有所准备。

别怕孩子不听你的话,只要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一点耐心就可以了。也不要吓唬孩子,这一招起不了什么作用(就像史蒂夫的妈妈吓唬他,要把玩具统统扔进垃圾筒一样)。你应该事先想出一些可执行且恰当的惩罚措施,以在孩子不听话时“出招”(详见第41页)。如果每次你只是吓唬吓唬他,却从没有实际行动,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拿你的话当真,你就会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

3. 家庭冲突的错误解决。

家庭冲突、亲友关系及重大压力的出现,常常会触动孩子出现诸多问题行为。家庭成员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经常会引发家长之间的争吵。尤其当孩子不听话时,夫妻间的争吵就更容易发生:双方都觉得自己说得对,总想纠正对方的想法。

这种事情很普遍,在大多数家庭里都会发生。只要双方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这些分歧,而是以一种想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态度对待这些不一致的意见,那么这种“不一致”甚至会引发一种好结果。而在有些家庭,这些分歧却使家长双方“大动干戈”,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吵,那么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很大伤害。当孩子听到家长双方因他做的事而相互斥责时,他会觉得非常难过。

4. 夫妻双方没有齐心协力。

有些家庭中,意见的分歧会致使一方压制另一方,进而取代弱势一方的意见。那么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的教育意见不一致,这就会让他趁机“离间”父母双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长双方继续争执不下,孩子的行为通常就会变本加厉。这往往也会撕开婚姻中无法弥补的裂痕,因为弱势一方会觉得被强势一方所压制,从而产生抵触心理。如果你正处在这样的困境中,我强烈建议你,请你试着心平气和地与你的爱人沟通,解决双方的分歧,停止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如果自己无法解决,那我力劝你进行恰当的咨询。

5. 外界压力带来的负面氛围。

很多孩子都受到家庭环境的无形压抑,绝大多数家庭都遭受经济、亲戚等方面的压力,但在某些家庭中,这些问题却让家人之间互相仇恨。这些冲突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敌对的态度和行为。通过预先准备,我再次奉劝你与你的爱人一起化解这些冲突,双方面对面的交谈或寻求专业咨询都有利于缓解冲突。如果忽视这些矛盾,那么在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上,你就不会有所突破。

6. 家长没能合理规划孩子的生活。

家长越能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家庭生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协调、越有规律、越明晰,他就越不容易发脾气。 小孩发脾气,大多是因为某件事出乎他们的预料,使他们毫无心理准备,如马上准备出门去银行或商店(就像前文例子中的史蒂夫)或让他们停止正玩得高兴的事,开始做另一件事等。一般说来,如果你能使孩子的生活环境更和谐,孩子能知道什么时间要做什么,他就会越听话,因为合理的规划使他有时间为将要做的事做好心理准备。你可以在家里制定日程安排,规定起床时间、吃饭时间、做作业时间、自由玩耍时间、睡觉时间,这对孩子都很有好处。本书余下部分将教你如何执行这些细节。

孩子的情绪反应主要取决于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家长对孩子负面情绪的应对能力。在学习定规矩的9项法则前,我先介绍几种使家长保持冷静,处理好沮丧和愤怒情绪的方式。 Lp/uhtXa7m8nD4uW+kjbKmbaFq7F7pV6JYtaip4WIaKGitjomlEEBadxTvMAsg0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