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历时十六年之久的内乱,其发生的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贾南风得以干政弄权,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临终时命弘农大姓出身的车骑将军、杨皇后(杨芷)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继立的晋惠帝痴呆低能,即位后,皇后贾南风(即贾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于永平元年(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杨骏,当年六月,又使楚王司马玮杀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司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司马玮处死。贾后遂执政,于元康九年废太子司马遹,次年杀之。
八王之乱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是在贾南风的一手策划下,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马玮进京杀杨骏开始到六月司马玮被杀为止,三个月中,两个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两个藩王司马亮、司马玮丧命。
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是从元康九年(299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年)结束,这个阶段动乱规模比第一阶段更大,参与的宗室王更多,战争更加惨烈。这次动乱的主角是赵王司马伦,为了独揽大权,他大事杀戮。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