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多 米 尼 克 的 记 忆 魔 法 书

记忆书的沉浮命运

利马窦

到了中世纪,人们开始意识到掌握记忆技巧的许多其他好处。中世纪的学者们开始运用各种记忆技巧来教授宗教和伦理学内容。著名的传教士利马窦(Matteo Ricci)甚至通过教授记忆法的方式来向中国人传道。人们开始重视形象在记忆中的作用,很多牧师会在布道过程中广泛运用鲜活的形象,来帮助听众牢记他们所传达的信息。

噶米洛的记忆剧场

公元16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噶米洛(Giulio Camillo)凭借他的记忆剧场而获得了巨大声望。按照噶米洛的说法,记忆剧场的目的就是让人们记住那些已经丢失的神性。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噶米洛设计并建造了一些实际的木质剧场,并在意大利和法国四处展览,引发了人们的巨大兴趣。

记忆剧场中央有个舞台,可以容纳两个人表演,观众席上有各种神像,代表剧场表演中会提到的各种人物。噶米洛相信,在观看剧目时,人们只要记住观众席里的神像,就可以记住表演中提到的各种基督教义。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古希腊罗马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人们再次对记忆、艺术和科学产生兴趣。各种记忆技巧不再局限于宗教领域——事实上,甚至有些人认为记忆术是魔鬼的发明。

记忆理论家们,比如噶米洛和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则继承了柏拉图的理论,相信人类可以通过记忆超越生死,连通自身的神性。他们相信,通过记忆,我们可以理解神的旨意,破译大自然的秩序。噶米洛发明了我们前面说过的记忆剧场,而布鲁诺则宣称,抵达神旨的关键是组织大脑,释放深藏其中的记忆。布鲁诺发明了很多记忆系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记忆之轮”(memory wheels)。布鲁诺认为这些轮子是宇宙的缩影,展现了星星的运行轨迹。之后他发明了很多艺术、语言和科学方面的符号,并将这些符号转化成各种相关的形象和事件,再通过联想将这些形象和事件“安置”到具体的记忆轮上。这样,每次仰望星空的时候,他就能展开联想,回忆起相关的形象和事件。

1600年,布鲁诺作为异教徒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世人对记忆术的兴趣也慢慢消减。

到了18世纪,理性回归,人们再次试图去理解这个世界,于是兴起了一股研究自然和人类大脑的热潮,对记忆方法的热情开始复苏——只不过这次是在生物学领域。在该领域,研究者们的重点在于搞清人脑是如何储存信息的,他们不太赞同通过想象力提升记忆力的做法,甚至认为记忆力和智商可能毫无关系。

19世纪,人们对记忆的看法再度发生变化。记忆不再那么神秘,也与神性毫无关系。此时人们大都认为人脑就是个空壳,所谓记忆,就是尽可能通过学习和重复往这个“空壳”里装载信息。于是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师就以此理论为指导,逼迫学生不断背诵、重复,希望能往他们的大脑里灌输更多信息。那个时代的人们相信,勤奋是一种美德,这世上任何事都没有捷径,想象是不可靠的,只有科学和理性,才是推动人类前进的力量。 OodBTUaX6g347JPWzNXLUEffzJrGVv8aRi8Wisqmg80bGAE3tBZ0R35v3GP5i7T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