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机器顺畅运转
——记忆与生活

我们普通人对记忆的使用都比较生活化,除了日常提取信息、回顾过去、解决各种问题之外,做得最多的就是试图提高记忆力。

记忆力是什么?

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简单来说,记忆力就是用来记录一切的能力。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力量。能力越强,力量越大。所以,提高记忆力就是提高这种能力的力量。

历史上有很多通过认真看、听、默诵、观察以及种种刻苦的磨炼,造就了非凡记忆力的例子。

相传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在5岁的时候还不会开口说话,他姐姐闲着没事,听到隔壁私塾书声阵阵,于是就经常抱着他在篱笆旁听。时光荏苒,贾逵10岁了,有一天姐姐突然发现贾逵居然在默默背诵五经的内容!姐姐大为吃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私塾里反反复复的朗诵让贾逵耳熟能详。发现弟弟突然开窍,姐姐非常高兴,于是就帮他把院子里的桑树皮都剥了下来,然后裁成了薄片,让贾逵可以一边默诵一边书写。几年之后,贾逵便已通晓五经和其他史书了。

以这个故事来看,贾逵并没有去刻意锻炼自己的记忆力。作为一个5岁都不会开口说话的“笨小孩”,突然可以默诵出四书五经的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意外的事情了。所以姐姐接下来做的只是给弟弟提供一点点便利条件,让他可以边诵边写而已。

老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语义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动作记忆,相辅相成,方能扎根脑中。这些看似朴实的话实际上正是记忆力训练最基本的原则:加深印象。

但是我们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进行文字记录,我们只能依照事物轻重缓急去决定记忆的准确度和清晰度。所以在生活当中,对于记忆的检索和提取,有时候确实不是那么顺利。很多时候,可能我们自己觉得并没有遗忘,可明明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张嘴忘词,提笔忘字,既尴尬,又迷惑。

几个小例子,一看便知。

例1:有一天你下班回家,在路边等车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大学同学。他乡遇故知,你很开心,立刻就伸出手跟对方打招呼,然后嘴一张,却忘了对方叫什么了。

我们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我们人类在个体的学习当中,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和信息的时候,首先会对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就好比图书馆新到一批图书,管理员需要先把书籍分门别类登记一样。

信息编码分之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是这样,人或物也是一样的道理。

以人为例,我们把形码比作这个人的形象特征,声码代表此人的声音特点,意码则是你对这人的认知。比方说:性格、人品、气质,等等。一般短期记忆以声码为先,而长期记忆则是以意码为主。

当我们突然见到一个熟悉的同学,我们已经把这个人和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系,而不会像初识的时候,把精力全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这个人,就直接从潜意识里反映出和他性格相符的词。像上面提到的,开朗外向或是深沉孤独。

但是如果这时候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者说声码不能和意码或者形码建立连接,自然就叫不出对方的姓名了。

换句话说,大脑中有3条线路是用来让我们检索提取关于老熟人的记忆,如果这3条线路无法正常连接,结果则是信息提取失败。

例2:一个男人追求一个女人很久了,有一天,女人突然说:“我想不起他长什么样子了。”闺蜜笑着说:“看来你快爱上他了。”

这是说想让一个女人爱上你,就必须让她忘记你吗?并非如此。

我们先按照记忆编码的方式还原一下场景。

首先男女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双方最先给记忆进行编码的是形码,因为第一眼双方看到的都是对方的外形。或美或丑、或帅或衰,都会在第一时间作为形码保存归档。在以后的接触交往中,双方会逐渐把注意力从形码转移到意码。就是说开始关注对方的气质、品质、性格这些方面。久而久之可能会忽视了对他的形码的提取,也就是对相貌外形这方面不再那么关注,就会出现一时记不起对方相貌的情况。

你是否也曾经一下不记得父亲母亲、男女朋友的长相呢?因为人在相当熟悉之后,更关心的是与对方意码相关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代表形码的相貌。所以,在这些时刻,记忆的作用就不只是记录了。它还会影响你的情绪,给出你各种讯号,促使你去做一些决定。

以上都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对于记忆的一些基本应用。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类人群,总有不同于常人的记忆使用方法。

1990年,美国纽约的一所中学生物教师霍华德·贝格,以一分钟阅读并且理解25000字的速度,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他在后来接受一家杂志社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给了他一本320页的《戴安娜传》,5分钟后,采访者向霍华德提问,结果令人咂舌。

采访者提出了10个问题,霍华德准确无误地答对了9个,唯一没有答对的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体育生活》报记载,俄罗斯棋手卡斯帕戈夫具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他记下了1800多人的详细通讯地址和450多人的电话号码,并且熟记了12000个棋谱。

陕西省岐山县有一个奇人,号称过目不忘,他叫张宏斌,本职是医生。他看过11遍《红楼梦》,能不翻书就讲清443个主要人物之间的来龙去脉、相互关系。书中225首诗词倒背如流。包括全国各地名胜古迹镌刻的楹联,他可以背下来4000多副。

【记忆趣闻】

“我们记录得越多,感受到的就会越少。”心理学家Linda Henkel的父亲是一位摄影师,她一直认为人类拍摄照片这一行为会影响到我们的记忆。最终,Henkel给这种现象命名为“拍照效应”。

Henkel说,人类在有额外记忆辅助工具的情况下会产生依赖感,依赖相机帮助自己记住所有的细节。而对于所拍摄的照片,人们往往记忆得更少,比如人物手臂摆放的位置或者是项链、头饰等等。这些细节一般在我们直接观察后,记忆得会更加清晰。

在我们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人们会产生一种将自己的记忆外包给了相机的心理活动。所以,当我们在主动使用这些记忆设备的时候,大脑会相应地减少思想认知,并不会真正帮助我们记住新的事物。

Henkel还认为,人们将照片视为记忆的一部分也是不对的,因为照片不会改变,但我们的记忆却会发生改变。我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回忆起以往的一些事情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观点也会发生改变,回忆的视角也会产生变化。这就是记忆,记忆是动态的,而照片则不是。

现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喜欢用影像来记录宝宝的成长过程,将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都用相机照下来。那么,这些无处不在的照片会不会给孩子们的记忆带来什么影响呢?

维多利亚大学心理学教授Maryanne Garry做了一些研究,他认为,人们似乎遗失了拍摄照片的时光。

Garry教授认为,大多数人可能拍了很多照片,然后细心地整理好所有相片,把它们收好。但对于拍照的时间、地点大家似乎都不太关心。在他看来,如果家长不能做好一个“记忆档案管理员”,那就无法帮助孩子们学习,或者对他们谈起自己的经历。 KQLLrqR10mh0hg/l7FldHorn7KpwMrwNyfpHKfds9PcpYUl+SHIVMTiUX67xUxJ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