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89年开始做企业,也做了20多年,好像很少看我很沮丧,每次都充满热情,而且做每件事都很下工夫。”
——雷军
世界上有无数人,从事着无数不同类型的工作。他们大部分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相同的事,但有些人每天都积极向上,充满干劲,而有些人觉得工作一成不变,枯燥无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答案只有两个字——激情。
黑格尔说过:“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世界上的伟大事物都是靠激情来成就的。”人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则是激情。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热爱和激情,才有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
激情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投入程度。对于成功者来说,如果能够保持激情的状态,就会有不竭的动力,不需要任何人监督,也不需要任何人催促。即便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也能保持最大的效率,改善一切。
小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这一直令很多人好奇。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小米有7个联合创始人,分别来自微软、谷歌、摩托罗拉等5个不同的地方,而小米的主要团队也来自这些大公司。这些公司所做的事,做事的风格,甚至文化环境都大为不同。这么一个复杂的公司,如何做到和谐共处、共同协作,就已经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如果你看到小米的招聘启事,就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小米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技术能力,是优秀的工程师、业内精英之外,还要求他们必须要有创业激情和人生理想,用雷军的话说,“不仅要工程师的身体,还要他们的灵魂”。
小米在创业初期,几乎没有一个应届毕业生,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30岁左右,大都拖家带口,一群抱着极客精神追求极致,同时也享受创业、渴望创造一些新东西的人,就在激情的鞭策下,为自己加班,为自己工作。随着小米团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加入小米,大部分人都是由雷军亲自面试,而雷军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观察他是否能够接下小米充满激情的传统。而每当遇到自己认为不错的人才,雷军总是想办法去激发他的激情,让他感受到小米热烈的氛围。
小米在创业期间,有一个特殊的管理方案:除了这几位合伙人,下面再没有设置任何职位——所有新进员工,确保来的人都有足够的开发经验,足够的创业激情,以及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小米来说,一个缺乏激情的人,很难全情投入工作,也很难把小米当成自己热爱的事业。
虽然大多数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但是能够影响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生存或者回报,而是激情的大小。
也许很多人也希望自己能够时刻保持激情,但是很难。或者说,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麻烦,该怎样保持激情,他们并不知道。很多见过雷军的人都觉得,雷军这个人看上去总是很有激情。这是为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雷军身上找到激情的来源。
雷军刚上大学的时候,无意之中看到一本叫《硅谷之火》的书,这本书讲述的是美国硅谷计算机技术革命。雷军几天不睡觉看完了这本书,激动不已,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像乔布斯一样办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雷军决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从学习开始,当时定的目标是两年能上完大学,所以大一开始雷军的课程量就是同学的两倍之多,而且在那两年里,雷军包揽了武汉大学的各项奖学金。
所以,激情的首要条件是梦想,人因梦想而伟大。小米的创业团队为了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而投入,雷军为了实现理想而投入,皆是如此。充满激情的人,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一定都没有遗憾,收获也一定大于付出。
有了想做的事情,就有了激情,而想要保持这种激情,就要去做事,去实践。小米的工程师们为了做出一款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充满激情,沉浸在设计与创造的世界中,所以有了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的热情。
激情让人投入每一件事,做好每一件事则能让人保持激情。通用电气全球首席CEO杰克·韦尔奇说过:“对我来说,极大的热情能够一美遮百丑。如果说哪一种品质是成功者共有的,那就是他们比别人更有激情。对成功者来说,没有什么细节因细小而不值得去挥汗,也没有什么大到不可能干好的事。多年来,我一直在我们选择的领导者中发掘其工作激情,激情不是浮夸张扬,而是某种内心世界的东西。”
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已经卖掉了一家公司,上市了一家公司,投资了十几家公司。在外人眼里,他已经是一个成功者,好像人生所有目标都实现了。雷军创办小米的时候,想找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合伙,林斌当时问雷军:你什么都有,怎么还要干?雷军思考完以后不断地问自己,自己还有没有勇气重新创业?还能不能每天12个小时不知疲倦地往前冲?18岁的理想今天还在不在?是不是还想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找到答案的雷军点燃了创业激情,也说服了林斌。
激情并不是单纯地跟随理想,追求成败。我们需要做的是,先点燃自己的激情,然后不断去学习,去准备,做好在艰难中前进的决心,投入自己百分之百的精力,为实现目标打下基础。
雷军模式
我们对小米有没有信心不是靠说的,而是真金白银,我们有这样的梦想,我们愿意拿自己的青春、自己的血汗钱一起把这个公司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