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产品策略挺简单,就是专注在很少的产品类型上,力图少做一点事情。虽然很想做,但是要克制,否则会非常发散。”
——雷军
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哪怕一件小事,也会有好的、坏的各种五花八门的不同信息。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立足,就要学会筛选,接收有意义的信息、正确的信息。只有正确分辨哪些是最重要的,才能抓住这些东西。
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大包大揽,去吸收海量的信息,结果往往在最后做判断的时候,踟蹰不定,受到干扰。我们的大脑的思考速度是有限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点,哪怕再懂相处之道的人,在应对的人多了之后也难免顾此失彼;哪怕再聪明的人,也会有不擅长的领域。
出现问题的时候,真正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很少,而影响大趋势的因素很多。很多人觉得某个问题很棘手,没有头绪,就是因为想得太烦琐,相关因素太多,不会去筛选,最后要么放弃,要么误入歧途。
小米从诞生到成功,走的是一条很窄的路。说窄是因为小米并没有从事太多的东西,而是尽可能选择最少的事,最重要的事掌握在自己手里,把其他一切能够找到人顶替的东西都抛弃掉。
小米选择的渠道是互联网,这是与传统手机渠道完全不同的环节。用网购方式做产品的公司很多,这种销售模式本不新鲜。小米公司成立后,资源并不丰富,而渠道方面需要很大的投入,想要从研发就开发炒作,直到销售,推广成本之重几乎是小米承担不起的。要想一击必成,必须将全部资源投入到一个关键点上,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所以,渠道定位上,雷军选择的全面互联网成功了,而其他人照搬小米模式却效果不佳。
在产品设计上,小米继续细化,抛开一切烦琐的事,只做最重要的东西。所以小米一直都同时只做一款产品,小米还不是一家足够大的公司,没有条件去让多款产品同时推进。而小米过去也没有做过手机,雷军也没有手机经验,靠量取胜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么多资金,只有做出一款能够爆发的产品,才能支持小米后续的发展。所以雷军的单品策略,让小米更加专注。
关于产品定位,小米也非常容易满足。一般来说,在手机领域,选择受众的时候肯定希望用户群越大越好,这样手机销量才能有更大的潜力。而小米定位却不一样,小米选择的是少数人——发烧友。发烧友跟普通的消费者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简单,忠诚度也更高,一款简约内涵的手机配上一群疯狂的发烧友,很快就让小米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
很多人分析小米的营销模式,赞叹雷军炒作的手段厉害。其实最本质的原因,并非在于小米多厉害,而是在于小米多简单。雷军提倡的是把一切烦琐的事情都抛弃掉,让小米简约而不简单。
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总结教训、不断改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进程,做好自己的事,减少失误,最后才能达到终点。而这个过程当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模式很重要。即便雷军很厉害,也不是全能的,就像在小米这件事上,雷军不管做什么,都始终坚持移动互联网这一条主线,在这条主线上添砖加瓦。
真正意义上地抛开烦琐,第一步就是要理清逻辑关系。把一件事情解剖成一个个独立的环节,然后寻找那些关键性的信息,既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又能掌控全局,不让事态发展偏离自己的方向。真正能够抓住趋势的人,往往不会把所有的事都抓在手里。人各有专精,在互联网领域尤其如此。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腾讯、阿里,虽然彼此之间或多或少也会有竞争,但是每家公司专注的点都非常明确。百度长于搜索,腾讯善于社交,阿里则重于电商,只有把持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才能向外扩散。
第二步就是整合资源,虽然有古语“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但也要看情况。分散投资的理念,通常而言是给有足够的资源投资的人。而对于刚刚起步,优势不足的人来说,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更加重要。就像小米,因为小米本身没有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竞争优势,所以必须集中资源,创造一个核心优势,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淹没在众多手机里。
抛开烦琐有两个最大的好处:一是简单直观;二是容易修正。对于目前手机行业的竞争,雷军认为,小米的竞争还谈不上已经结束,成功只是暂时的,随时还会有高速的变化。以往的标准打电话发短信足够,但现在追求的是CPU跑得够不够快。小米一直非常在意产品的比拼,不只限于硬件,还包括软件与互联网服务。只有聚焦于现在所做的,并且一直改进,才能保持优势地位。
守业更多时候是求稳,而创业有时候需要剑走偏锋。我们要学会倒推,顺着结果去寻找核心,这样才能避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太多时间。通过一条主线而不是点,通过倒推而不是理所当然,构建正确的逻辑关系,这样即便我们忽略了很多信息,也能掌控全局,完成好核心任务,才能有多余的精力去雕琢细节。
雷军模式
我们要让用户少些选择,聚焦于现有业务,而不是发很多型号,每个都很一般。我们的服务还是会挨骂,这说明离满足用户差距还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