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采访中,有记者问一位著名香港导演:“你是如何看待当今大陆电影和香港电影的?”导演讲道:“其实两者相较之下,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香港电影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在讲故事,并且是想要讲一个好故事,比如刘德华主演的《桃姐》等。而大陆的电影则是很努力地想要讲一个道理,不管故事有没有很好地传达给听众,却无时无刻地不在讲道理,道理永远在故事之上。”
这位导演对两地电影区别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不单单拍电影如此,我们在生活中讲话也要注意尽量避免空洞无味的说教,只有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演讲也是如此。现在,有一些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屑于讲故事,他们认为讲故事是耽误自己和听众的时间,只希望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将自己演讲内容的核心思想一股脑地灌输给听众。但实际上,一场成功的演讲不仅要讲好道理,更要讲好故事。
俞敏洪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以自身故事作为整场演讲的主线,他这样的演讲方式不仅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而且很好地表达了自己演讲的主题,更是将一个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演讲者形象树立在听众心里。比如他在讲到“努力”时,提起自己刚进入北大时最苦恼的两件事,就是普通话不好和英语差的一塌糊涂,而且他的总成绩也不是很好,直到大四时,他的成绩在班里依然是倒数几名。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他发现自己虽然在“聪明”上比不过周围的同学们,但是他却有一种别人欠缺的能力,那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
随后,俞敏洪又引用了一则关于金字塔的故事。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够最终到达金字塔顶端,其中之一是雄鹰,有天赋的人就像雄鹰,就像他曾经的北大同学,有很多雄鹰式的人物,很多同学学习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达到高峰。这些同学身上充满了天赋,不需要学习就有各种各样的才能。另一种动物就是蜗牛,就像曾经的自己一般,天赋不够便只能依靠自己慢慢地往上爬,也许这期间要等待很久很久,也许会历经磨难,但是请相信,当蜗牛爬到了金字塔的顶端,它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俞敏洪说:“也许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有的人像我的同学一样是雄鹰,有的人则像我一样是一只蜗牛。作为一只蜗牛我一直在努力地向前爬,时至今日,仍是没有到达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同学们,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爬着,这段努力的日子将会成为我们将来足以感动自己的珍贵回忆。”
当讲到“良心”时,他首先选择了一个有关分享的故事。有一位同学家境比较富裕,在大学期间每周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他自己每天吃一个,没有分给其他五个室友。因此在校期间,他就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比较自私、自我的印象。后来班里面有同学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带苹果的同学表示希望加入对方的企业,却遭到了拒绝,原因是他从来没有体现过分享的精神。
接下来,俞敏洪讲述了他自身创业的故事,也是本次演讲中的最后一个故事。他说自己从小就热爱劳动,由于成绩不是特别突出,所以他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同学们和老师对他的注意,而他从小学起就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在北大读书期间,四年中他一直坚持每天打扫宿舍卫生,所以他们宿舍没有排值日表,而且他还为室友们义务打水。室友看他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他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你怎么还不去打水”。俞敏洪本人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他认为付出永远不会是徒劳的,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换来回报。后来新东方的创业过程中,他的同学们给予了他无私帮助,新东方最后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他当初的坚持和无私是多么正确和重要。
演讲最后,俞敏洪没有再讲故事,而是用了一段极为励志的道理来作为结束语,他说道:“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同学能把自己每天平凡的日子堆砌成伟大的人生。”致谢过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同学们之所以有如此热烈的反应,除了俞敏洪本人强大的人格魅力外,与他的演讲技巧不无关系。他在演讲中不只是空洞地讲道理或者只讲故事,而是把讲故事和讲道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听众从内心产生了共鸣,热烈的掌声正是听众对俞敏洪认可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