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王叉叉叉

对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耕种方式原始的山区而言,进城务工无疑是山民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最好方式了。山里生活苦极了,山里人大多住着黑洞洞的黄土屋,有些房子都快倒了,屋主人也无力去修补;山上少有平整的耕地,有些地离得还很远,成熟的麦子得肩扛手提拿回家(手推车不好走山路);院子后面栽棵核桃树、樱桃树、柿子树,养两只猪,屋角是装着两三只鸡的鸡笼,这些就是全部的家当了。有些山里娃在周末放学后得走2-3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家,更远的得骑3个小时的摩托车,遇到下雨天滚一身泥一身水。

虽说家境困窘更容易引发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同情心,但这并不是这些孩子正在经历的最大困难。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爱与关注所引起心理问题才是。留守儿童群体往往出现非常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成绩优异,对老师恭敬有礼,但性格敏感易怒,有时会有暴力举动。比如某品学兼优的孩子在写作业时受到同学讲话声的干扰,他突然暴怒,将讲话同学的头给打破了。这些孩子往往在学业上苛求自己完美,一旦遇到挫折就特别沮丧。我猜测,这些孩子大概是将情感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通过自己的完美表现获得所有老师的喜欢,所以当他们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便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另一部分学生是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对象——他们撒谎、打架、不学习,几乎“无恶不作”。我想,这些孩子也许是希望通过负面行为唤起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毕竟“犯事”以后老师会跟家长沟通,而家长至少会重视他们一下,哪怕是打骂呢。当常年在外的家长回家与孩子共处的时候,这些“坏孩子”都会表现得特别乖巧,与之前判若两人,但家长走后便又立刻“原形毕露”了。很显然,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升学的可能性较高,我在支教高中(这是一所重点高中)做过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学生的成绩要好于非留守学生,所以我推测,被好高中“收割”的留守学生应该主要出自这一优秀群体。但我同时也发现,这些孩子普遍都有些自卑,性格往往趋于内向,他们时常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助,虽然勤奋刻苦,但他们却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可以通过获得好学历来改变家庭命运。而对于那些让老师头疼的留守儿童们,不理想的成绩降低了他们升学的可能性,多数学生初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去打工了,因为在学历上不占优势,他们很难找到好工作,也许他们在异乡继续重复着父母辈辛苦谋生的命运……

下面来说说留守儿童的家长。根据他们对孩子的抚育及教育情况,我们可以把家长们分为三类:心系孩子型、只管饱暖型和感情淡漠型。

心系孩子型的家长虽然未能长期陪伴孩子成长,但他们尽了自己最大的可能去抚育和教育孩子。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时常跟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便积极应对,甚至会赶回家来跟孩子交流。也有家长宁愿少挣钱也要至少留下一人陪孩子。心系孩子型家长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他们的心理问题虽然也存在,但相对比较轻微。

只管饱暖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甚上心,他们只管给孩子吃饱穿暖所需的钱。这些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自己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教育他们。这些孩子的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有的则是其他亲戚甚至街坊邻居。如果没有监护人则由大孩子照管小孩子。但时常出现的状况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过于老迈而无法照管他们,所以这些孩子回家后还得做饭洗衣,照顾爷爷奶奶。无监护人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他们的衣服和小脸都脏脏的,班主任就得时常提醒他们该洗脸了该洗头了该洗澡了该剪指甲了等等。这些孩子都特别依赖老师,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在这里举两个例子:一名13岁的女孩带着她10岁的弟弟独自生活,他们的父母分别组建了新的家庭,父亲每个月会给姐弟俩送生活费。在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姐姐的小姐妹会来帮着洗衣服,邻居会帮他们浇地、送他们蒸馍),姐姐把弟弟照顾得不错,但孤单还是无可避免,所以他们收养了两条狗,弟弟有时会搂着狗一起睡。志愿者老师家访时,姐姐做了一桌子的菜,能干极了。但如果没看到床边纸折的风铃和花花绿绿的头绳,谁又能想到小大人似的姐姐也还是一个孩子呢?另一个例子:一个五年级的女孩打幼儿园起就没再见过妈妈。一次课间,离家多年的妈妈带着一大袋好吃的想见女儿,但任凭老师如何劝说,女孩就是不肯离开教室半步。这个女孩平日里很依赖老师,也许她是把对妈妈的眷恋投射到老师身上了。

第三种家长类型,即感情淡漠型。这类家长对于抚养照管孩子的责任意识很淡,再加之孩子不在自己身边长大而对孩子几近不闻不问,甚至有家长不怎么记得自己在老家还有个孩子。感情淡漠型家长的孩子有的连生活费都拿不够,班主任往往得垫钱给这些孩子吃饭。比较极端的例子是被家长抛弃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被永远地抛给了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有的父母远走他乡再也不回来了。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孩子父母是在打工时认识并回乡结婚,但因女方非本地人或者夫妻矛盾导致女方出走,男方便到别处当上门女婿或者另娶她人,为增加再婚成功率,他们谎称自己没有孩子或直接表示不要孩子了。也有父亲去世母亲丢下孩子跑了的情况。举个例子: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的妈妈跑了,其父把孩子扔给自己的姐姐,他自己继续打工(可能组建了新的家庭),连孩子的生活费都很少给。孩子的姑姑为此很有怨言,经常打骂孩子。女孩很瘦小,每天都很少说话,她有时会偷偷地拿别人的零食吃。这些孩子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但该怎么解决呢?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外打工的家长如果能做到保障孩子的温饱、尽可能地给予孩子的成长以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都能好很多。在现有城乡二元体制无法很快改变的情况下,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鼓励父母至少一人陪着孩子(可用经济激励的方法),因为父母一人陪着孩子比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对孩子的成长要好得多。其实,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大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完全理解一些家长:你说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吧,但他们会因常年在外打工、陪孩子时间少而心怀歉疚,但凡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哪怕是孩子在村子里跟别的孩子打架也会迁怒学校和老师(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不少家长还是比较理性的)。个别家长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举家来学校闹,向学校“讨说法”。举一个例子:某男生在周末从家里离家出走,给家长留条说自己不想念书了。家长大概找了一下没找到,于是全家来学校找班主任,声称娃要是丢了就要跟班主任同归于尽。结果最后在车站找到了孩子,该男孩表示,自己离家出走是因为父母老打骂自己。面对这些不理性的家长,学校也常常“以暴制暴”,家长吼得大声,校领导比家长吼得还大声,偶尔目睹这些场景,只觉难断是非,惟余荒诞。如果你要说家长们关心孩子吧,那他们怎么能做出上文所述种种令人齿冷的举动呢?

综合留守儿童家长和非留守儿童家长的情况,我总结出本地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四个问题:

1.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抛开外出打工的家长不谈,我们来说说为何留在家里的家长也对孩子管教甚少。上文谈到,为赚够家庭花销的钱,绝大多数乡民除种地之外还四处揽活干,待到回家吃晚饭时(孩子往往只有吃饭时才能见到父母)已经是筋疲力尽,实在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他们也只是简单地问:作业写完没?考得如何?若是孩子没考好或是做错了事便大多会受到简单粗暴的管教。这种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孩子一味追求好成绩、好表现(哪怕是通过错误的手段)。在我支教的高中,学生的作弊现象比较严重(即便学校采用严厉的手段杜绝学生作弊,但效果还是不甚理想),尤其在要开家长会的考试时,学生如临大敌,各种作弊方式层出不穷,为的就是平安度过家长这一关。我真是觉得可悲,既为家长,也为学生。

2.不重视家庭教育。很多农村家长并未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城市家长相比,他们为孩子成长投入的心力实在是太少了(虽然不少家长能做到在物质上对孩子不吝投入)。也许是囿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给孩子提供学习指导,家长们本能地依赖学校教育,不只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很多非留守学生家长也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他们觉得,自己的娃学习好固然很好,学习不好说明不是读书这块料,自己也辅导不来,至多给娃买个学习机或跟老师交流一下,实在学不动就只好让娃去打工,反正自己把婚房给娃准备好(农村的盖2、3层小楼、豪华婚礼、奢华葬礼以及人情往来也是促使家长进城打工的有力推手,在这里,什么都能丢但面子不能丢),给娃找着对象(真有父母是为了给娃找对象才花钱让娃上高中的),父母的责任就尽到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嘛。在这样听天由命的思想基础上,农村家长在配合老师教育学生时往往不够负责(你见过一学期一度的家长会还得老师逐一给家长打电话强调必须至少有一个监护人来参加,然而还是有人不来的情况么),学生犯错,老师请家长时听到的最多托辞是:a.我很忙,来不了;b.就这点事?以后有这样的事不用给我打电话了。来学校以后,要么抵死不承认孩子有错,要么打哈哈数落孩子,没想着解决问题,还有就是恼羞成怒,当着老师的面对孩子拳脚相加。甚至还有打工返乡的家长在被请家长后趁老师去叫学生的当口偷偷溜走了……

3.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良好品德。孩子放学回家没人管,玩野了,在学习时无法专注,基础不扎实,造成升学困难。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也不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规则意识(爷爷奶奶带的孩子这点尤为严重,他们溺爱孩子,故而这些孩子毛病多、任性、脾气大、不听话),致使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很不好(带低年级班主任就是一场噩梦):他们到处扔垃圾,在墙上乱涂乱画,吃饭时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教室一天扫三遍还是脏乱不堪),上课时吵闹跑跳。老师还得从头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这极不容易。当然现在上幼儿园的农村孩子多了,孩子们的习惯也被培养得好多了。另外,家长也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培养,孩子遇事倾向于通过暴力解决,校园欺凌时有发生。

4.不良的地域风气减弱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某些镇子打麻将成风,该镇家长也大多好赌而很少照管孩子。他们甚至巴不得孩子一直住校,让学校帮他托管。举个例子:某学生总是肚子疼,其家长在几次来校接孩子去医院之后干脆就不来了,她声称自己家里还有个更小的孩子要照顾,无暇分身。其实,她正是因为忙着打麻将而很少关心孩子,所以孩子才会用装病的方式来博得家长的关注。反之,好的地域风气也会促使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某村家长有比拼孩子成绩和特长的风气,该村家长不仅时常主动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甚至还会掏钱让孩子去县上上兴趣班(这在农村地区并不常见)。

在部分农村家长身上还存在一种不普遍但一直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莫名其妙地厌恶某个孩子(我说莫名其妙,是因为这种区别对待并不一定基于重男轻女,被嫌恶的也有男孩子)。你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哪个孩子在家里“受宠”,哪个孩子是被父母嫌弃的。被爱着的孩子通常衣衫整洁,举止乖巧,特别有灵气;被嫌恶的孩子老是邋里邋遢,性格总有种说不出的别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父母的爱和关注对于孩子的成长真的是极端重要的。

其实,留守儿童问题和“隐性留守儿童”问题给学校增加了非常多的压力和困难。

首先,这些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都源自父母不在或很少在孩子身边陪伴成长,他们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但学校无法帮助学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请不要说用老师的关爱来代替父母的爱,那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教育只能就事论事,不写作业?罚抄十遍。打架?打骂一通就老实了。可是学生的问题解决了吗?压根没有。所以学校只能陷于粗暴教育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再粗暴教育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对于学生来说,最需要的爱和关怀得不到,得到却是对身心都有负面影响的打骂体罚。再加上成绩不佳引发的歧视,孩子的自信心和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随着也许会成为栋梁的希望一并渐渐湮灭了。

其次,本该由家庭教育培养的良好习惯因着家长的失职而在孩子身上缺失,老师便得从头来教:教学生上课时不能满教室跑跳,也不能随便大声说话,教学生垃圾应该扔到垃圾桶里,教他们不可以在墙上乱写乱画,教他们吃饭时不能到处乱跑,吃不完的剩饭要倒进泔水桶而不是饭桌上……这样一来,小学班主任老师的任务便极为繁重,不仅要承担教学和班级管理任务,还要补学生家庭教育落下的课。除此之外,因非寄宿学生回家无人管束而势必到处疯跑着玩,寄宿学生一无聊就打架生事,也因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学校便给学生加课加自习,课排得满满当当,作业布置得做也做不完。全县的初中毕业班更是陷入了补课大战,学生上课上得眼都直了,脑子都不转了。学校的动机自然是好的,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让学生考入好学校,但这种漫灌式地填塞毕竟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啊。老师们呢,也在“分数为王”的评比中疲于奔命,教学任务已经很重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老师在编不在岗,再加上疯狂补课,教师跨年级、跨学科代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还要如何提高学生成绩?一条路是,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考卷,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这种方法当然好啊,有的放矢嘛,可这样做的老师累到常常感冒发烧,嗓子从来都是哑的。另一条路是,加作业,尤其是语文和英语,机械性重复的作业一大堆,再笨的孩子写完这些作业也能记住些东西,关键是,这种作业改起来很轻松。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要趋利避害,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后者。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习惯于抄和背的学习方式,他们已经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了。而另一些学生因疲惫不堪而厌倦学习,这时若再有老师的打骂体罚,那么就会有人选择逃离学校外出打工。但当他们见识了社会的残酷之后又会后悔辍学,有的人重返课堂,而有的人却没有。课业负担重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剥夺了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权利(你见过体育课和美术课上,学生求老师让他们写作业么),孩子们生活无乐趣,精神很空虚,再加之缺乏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中对价值观的正向引导,所以他们抽烟、打架、收保护费,甚至发生过几名女生因某女孩长得漂亮、吸引男生而把该女孩的脸抓花的事件。

再次,班主任已成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保姆和第二监护人。除上文说的班主任要提醒学生洗头洗澡和给学生垫钱吃饭之外,学生在校期间的大事小情都得班主任操心,所以班主任在校期间别想吃一顿囫囵饭。甚至,在秦岭山下的这所学校里,在校外人家寄宿的一年级学生(该校之前规定,一、二年级学生不允许在校内住宿,所以一些留守的低年级学生便在校外人家寄宿)连尿床这种事都得班主任去处理,可见低年级班主任工作的繁重艰难。另外,上文也提到,很多留守儿童将情感寄托在老师身上,所以他们特别依赖老师,用尽方法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哪怕是用负面的方法)。低年级学生会用各种琐事缠着老师,即使下课也不让老师走;大一些的学生喜欢拉着老师聊天,他们甚至会在午休时敲脾气好的老师的房门,他们只是想跟你聊天,让你不忍心拒绝。这样一来,该老师以后就别想睡午觉了。可是,付出了如此之多,班主任老师的带班津贴却非常微薄(秦岭山下这所学校是120元/月,其他学校应该会高一些),所以班主任成了没人愿承担的苦差。教师也是普通人,教师不可能永远无私奉献,教师已在事实上承担了这么多本应由监护人承担的责任,他们难道不应该得到与付出相匹配的酬劳吗?

最后,安全问题让学校和学生都不得自由。学生安全若出了一丝一毫的纰漏,校领导肯定免不了被撤职,再想想某些动辄来学校闹事的“滚刀肉”般的家长(我指的是那些无理取闹的家长),故学生安全是领导们最关心的问题(据我看,其重要程度已超越教学)。学校禁止学生进行一切有可能发生意外伤害的活动,管制刀具检查时常进行,就连学生做手工的塑料剪刀和打毛线的竹签子也在被禁之列,可见校方是多么谨小慎微了。我甚至还会腹黑地想,学校给学生那么重的课业负担是不是也为了耗散学生的精力啊,因为被补课和作业压得筋疲力尽的学生是不会有精力去打架斗殴或者做别的不安全的事的。下面我来说一件本县某学校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有一只野狗钻进了该校的大门,学校门卫将狗赶了出去。没想到,这只狗恰巧又从学校围墙下的排水口钻进校园,咬伤了两位老师和那名奋力打狗的门卫,有学生打110报警,因110是先接到市里然后再转县里,恰巧被市里相关领导得知,然后领导高度重视,于是该校正副校长均被免职。我觉得很是荒诞:该校领导究竟是因确切的过失而被免职还是因市里领导重视抑或是畏于舆论压力而被免职?校领导被免职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并能有效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反正我听到的是,本县某些学校把校园周围的狗统统捕杀了,这也算是防微杜渐吧。

当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并不总是无能和无力的。本县学生因“蛋奶工程”、“营养餐计划”而可以每天吃鸡蛋,喝牛奶,也能经常吃上鸡腿和香肠,很多学生也能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补助,他们的上学成本已降至最低。而学生在家则不容易吃到肉(关中农村饮食很少见肉),所以上学至少能保证学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再加上学校安全系数高、学习氛围浓,无怪乎一些家长将学校视作理想的托管所呢。不知这点对学生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

总之的总之,在留守儿童和隐性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农村地区,教育的最根本问题,在于父母之爱的缺失,以及家庭教育的责任向学校转移,而学校却无法给他们提供成长中真正需要的、能够滋养生命的爱和关注。毕竟,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它无法替代家庭教育,即便学校老师再如何燃烧自我、照亮学生,这一点烛火也不足以满足孩子对于家庭温暖的渴求。事实上,学校和老师早已担负职责之外的教育责任久之,而这种超负荷占用了他们职责之内的精力,使学校输出的教育是那么的粗粝、无趣、沉重、怒气冲冲。也许会有幸运的学生在数次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留在城市从事一份体面的工作,结束了家庭不完整的命运,可谁又知道童年缺爱的彻骨寒冷会不会在他/她的心口留下一个永久冻伤的疤痕呢?不幸的学生,则继续流转着父母辈的命运,在城市底层辛苦打拼,那么轻易地说爱——对QQ上认识的网友,那么轻易地说别离——对刚出生的孩子,然后因性格不合而同伴侣分手,随后紧接着下一段求偶。只有在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听到孩子牙牙学语的声音,才会想起:哦,原来我还有个孩子。 40fGyKzUY3r0SRxLN8rvKapeZG4slumz77tTONsFkgLre33yviwjWAngVJCipY6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