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谈谈真假标相与隐形标相

在钓鱼之中,标相是有真假之分的。凡是能钓上鱼来的标相是真标相,凡是钓不上鱼来的标相是假标相。在标相之中,还有一种隐形标相,它是能钓上鱼来的,但却不容易被发现和察觉,常常被忽视。那么,假标相是从哪里来的,是些什么样的标相?构成真标相的条件是什么?隐形标相又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解读隐形标相?对于这些问题很有必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弄个水落石出。

1. 假标相的成因

如果我们用标、坠、线三大主件配置一副准钓组,使坠的重量等于或略轻于标的浮力,即我们常说的调平水或调出水(调目数)。然后将这副钓组放在盛满水的桶内或玻璃缸内。水里没有鱼,也没有任何动物,谁也不去摇动桶缸,不往标尖上吹气,也不施加任何外力。这副沉浮在水中的准钓组,会是静止的,不论时间多长,它是不会出现任何标相的。我们将这种静止的标相,叫做无动作标相或无作用标相。如果不是为了讨论问题,谁也不会拿这样的钓组去钓鱼。然而,我们必须有目的地为这副准钓组换一个环境,将钓组从桶缸里拿出来,放到有风吹、有雨淋、有水流动的水里,或者是有鱼活动的水里,有其他水生动物活动的水里,把标同样调成平水或出水。只要耐心观察,这副准钓组就不会那么平静而“无动于衷”了。各种各样的情况会相继发生:大风吹来,那露出水面的标尖会摇动;大雨落下来,雨打在标尖上会跳动;水若流动,整个浮标会走动;鱼体压线,浮标会下沉;鱼尾扫线,标尖会摆动;鱼嘴咬线咬坠咬标尾,浮标会抖、会点、会摆;有些水生动物从这里路过,偶尔不小心碰到线上,也会弄出一些什么标相动静来。时间越久,我们看到的景象就越多,甚至还不知道会有什么东西弄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动作来。显而易见,以上这些五花八门的标相,都不是真标相,而是地地道道的假标相。除非有某种奇怪的水生动物或者某种奇怪的鱼,非得莫名其妙地咬住坠体或鱼线标尾不放,让你拉上来。除此之外,以上这些标相是永远钓不上鱼来的,但它们又的确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在平常的钓鱼之中,这些时有时无的假标相,会常常进入我们的视线之中,混杂在真标相之间,令人不得不花一定的精力来区别和剔除它们,去确认正常标相。它们或多或少给钓鱼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麻烦,但毫无办法。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由各种因素制造和产生的假标相,它们将永远伴随钓鱼的存在而存在,只是它们出现的环境、时间、地点或多少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假标相的出现是必然的,它们是不可抗力的标相。不过,眼花缭乱的假标相能给钓鱼带来更多的神秘色彩,增添不少迷人的魅力,让钓鱼变得十分有趣。

2. 真标相产生的条件

所谓真标相,就是扬竿能钓上鱼来的标相。想要钓上鱼,就必须在前面所说的那副准标相的钓组上配上渔钩,钓饵和扎钩的脑线。渔钩: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渔钩,大钓、细钩、长钩、短钩、有倒刺的、无倒刺的,甚至是连体钩。钓饵:可以是形形色色的钓饵,硬的、软的、香的、甜的、红色的、白色的,甚至是某些动物饵、种子饵。脑线:棉线、麻线、锦龙线、尼龙线,甚至可以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高强线。任意选择一种脑线系好一种鱼钩(也可以用主线系钩),然后将脑线连接在主线上,确定好脑线的长度,然后在钩上挂上或捏上钓饵,用钓竿放到那有鱼的水域里,使标尖露出水面。而这种钓饵又正好是这种鱼喜欢吃的食物,鱼发现钓饵之后,立即开始吸食,并将钩饵同时弄进嘴里。此时,连接在脑线那头的坠体被带动,坠体通过主线与水面的浮标相连。坠体移动,浮标也相应移动,坠体上移,浮标上移,坠体平移,主线会弯曲,浮标被牵引往下移,坠体快速移动,浮标也会快速移动。这种钩饵停留在鱼的嘴里,通过鱼的身体移动制造出来的标相,就是真标相,此时只要扬竿,就可以钓上鱼来。

真标相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钩饵一定要在鱼的口腔内,不管什么原因,钩饵离开鱼的口腔,就是假标相,在鱼的口内,就是真标相。也就是说,我们钓鱼时通过观察标相,就是要确认钩饵是否进入鱼口的。钩饵没进入鱼口,就不能扬竿,钩饵进入鱼口,就应果断地扬竿。判断钩饵是否进入鱼口的标相很多,不同的鱼会有不同的入口标相。如先点标后送标是鲫鱼的真标相,先点标或低抬标后沉标是鲤鱼的真标相等。钓友可自行确认。至于用锚钩挂鱼等鱼的体外标相,不在本议题之内,应当别论。

3. 隐形标相与脑线长度

隐形标相是沉坠钓用软脑线系钩产生的特殊标相,是真标相(悬浮钓多数情况下不存在隐形标相)。即钩饵在鱼的嘴里,只是由于鱼的行走方向的原因,坠体未被移动,没有明显标相,以至于难被发现。隐形标相的存在,与系钩脑线的长度有关。从钩尾到坠底的长度,就是脑线长度。以坠体为圆心,以脑线长度为半径,钩饵在水底可以作出一个180度的半球面。半径越大(即脑线越长),这个半球面就越大;半径越小(脑线越短),这个半球面就越小。鱼咬住钩饵之后,会有三种主要移动的方向:一种是向外移动,即离坠远去;一种是向内移动,即向坠靠拢;一种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偏上或偏外或偏内。钩饵的这五种移动方向会构成五种不同的标相。向外移动时,脑线直接带动坠体向外移动,标相是清楚的、明显的。向内移动时,脑线没有带动坠体,标相是模糊的,甚至没有标相。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移动,有时清楚,有时模糊。我们讲的隐形标相,主要是指钩饵向内移动时的标相,也就是坠体没有被带动的标相。这种情况,在实际钓鱼中也常常遇到。明明没有看到任何标向,偶然拉竿时却能钓上鱼来,并庆幸自己走运。其实,此时就是出现了隐形标相。如果用一般概率方法来统计,隐形标相的出现率约为20%,即将钩饵分为5个方向移动。但这只是一种粗略的估计,直接统计是有困难的。所以,我们说隐形标相是真标相,是能钓上鱼来的标相。脑线越长,这个隐形的时间越长,脑线越短,隐形时间越短。达到一定长度时,隐形标相时间为零。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实际不太可能,因为脑线长度是根据所钓对象鱼个头大小来决定的。准确地讲,与鱼的口腔距离有关,经过测量,一条3千克重的草鱼,从鱼的嘴唇到牙齿这段距离为90~100毫米,上嘴唇长于下嘴唇。一条2千克重的草鱼,从鱼的嘴唇到牙齿这段距离长为70~80毫米。0.5千克重的草鱼的这段距离为35~40毫米。原则上讲,这个鱼的口腔长度,就是没有隐形标相的脑线长度。照理,按照这个长度去设置脑线,就应该能克服钓鱼时的隐形标相。按道理来讲,应该是这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大鱼与小鱼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按照3千克重的草鱼口腔长度设置脑线,不可能不让2千克重的草鱼咬钩。所以,这个3千克重的草鱼的脑线长度相对2千克重的草鱼来说,仍旧存在隐形标相的条件。我们不可能规定那一种口腔长度的脑线,只能钓那一种鱼,其他的鱼一概不能钓。当然,用钓0.5千克重的草鱼脑线长度去钓3千克重的大草鱼,是不存在隐形标相的。如果按照钓3千克重的草鱼设置脑线,去钓0.5千克重的草鱼,隐形标相的产生就不可避免了。由此可见,超出或大于所钓对象鱼的脑线长度,是产生和构成隐形标相的条件。同时也可以看出,钓同一条大小的鱼,脑线的长短不同,给出的标相是不同的。脑线长于鱼的口腔长度,就会产生隐形标相,脑线等于或短于鱼的口腔长度,就没有隐形标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线的长度与所钓对象鱼的个头大小有关,鱼的个头大小不同,脑线长度是不同的。炸弹钩存在隐形标相但没有标。由于悬浮钓不存在隐形标相,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了。

总之,钓鱼之中的假标相,隐形标相,与真标相形影不离,给钓鱼增加了不少难度。能在钓鱼之中准确识别,区分这些标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好钓鱼,钓好鱼都是必不可少的。 8rBSIy29s6XAsHkSvCIliOOX+FeLzSQChwSud5QJD7wfdokUf2Ujn7DUhqots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