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拔罐疗法分类及基本操作步骤

留罐法

留罐法是临床常用的拔罐方法,即将罐子拔上后,留置10~15分钟后取下。

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病症。

留罐法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单罐法

对于病变部位明确、范围局限,或有固定压痛点的病症,选择单个适当口径的罐子进行治疗,势专力宏,收效明显。如胃痛拔中脘穴,牙痛拔颊车穴,以及于虫蛇叮咬处拔毒、疮痈部排脓等。

多罐法

此法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病症。常根据病情与解剖特点,同时使用多个至十几个罐子。如沿某一经脉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顺序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罐具,又称“排罐法”,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等病症。

医师提示

◎留罐时间要根据患者拔罐反应与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老年人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灶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

◎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背部、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宜长;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上肢部,拔罐时间宜短。

◎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可相应缩短。

◎排罐间距要适当,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闪罐法

将罐子拔上后,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感觉迟钝或功能减退的病症。

医师提示

本法要求动作迅速而准确。

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拉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如腰背、胸腹、大腿等部,最好选用玻璃罐。首先充分暴露施术部位,并在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以刮痧油、凡士林为佳。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线反复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充血为止。

一般背部走罐宜上下移动,胸部应按肋骨走行方向来回移动,上下肢、腹部宜旋转移动(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均可)。

走罐法对经络气血不通、脏腑功能失调、外感等病症,如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感冒发热、高血压、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肠炎、痤疮等病症都可广泛应用,且效果颇佳。

刺血拔罐法

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或血罐法,是拔罐与刺血疗法配合应用的治疗方法,临床较为常用。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经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三棱针、注射针、粗毫针点刺皮肤渗血,或挑刺皮下血络或纤维数根,然后拔以火罐,留置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可以加强刺血法的效果。

刺血拔罐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哮喘,以及神经性皮炎、丹毒、皮肤瘙痒症、感染性热病等病症。

医师提示

◎出血量须适当,应视患者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为数毫升,体质强、病情重者出血量可多,体质弱、病情轻者出血量宜少,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应用本法应注意严格消毒,施行无菌操作。

针罐法

此法是在用毫针刺入穴位并行针得气后,在留针时以针刺处为中心进行拔罐,待10~15分钟后起罐。可收到针刺和拔罐的双重功效。

医师提示

◎不宜用于胸背部,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可能引起气胸。

◎此法应由专业技术人员来操作,未经培训者慎用此法。

药罐法

此法是指拔罐配合药物的罐药并用法。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贮药罐

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常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3~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煮药罐

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症。 yztm5IiIS1TiyXoEZqJys52u/21Arcd7GvEKL5CgWAx888LNr8/86OPYBzu+l2z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