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史前艺术的文化根源——代序

从广义上讲,大部分手工艺都起源于民间美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东汉时期的画像砖、西域的地毯、少数民族的织锦等,都是民间美术的范畴。

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美术趣味的重要体现。任何一个民族,只要有劳动人民生活的地方,便会有民间美术存在。从人类的早期社会开始,民间美术便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并与各种工艺品及文化创造紧密相关。原始时代的各种陶器上的纹饰,如陶罐、陶盘上的网纹、鱼纹、人形纹、水波纹等,造型简练、粗犷,反映着原始劳动者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与追求。

原始编织具有明显的工艺性,其造型和花纹极具原始美术的风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较精细的纺织品,如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碗上,就有清楚的织物印痕。在浙江吴兴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丝绢残片和丝带、丝线等物,这对于后来的蜡染设计、夹版印花、木版压印、纸版镂花、手笔彩绘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民间美术,更多的时候是结合民俗活动,显示装饰美和观赏美,如泥塑、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是我国文化财富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美术的重要遗产。民间美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民间生活中,它是与多方面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各地风土人情和历史、社会、文化等都与民间美术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美术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文化现象,它大部分都以民俗活动为基础;同时,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着各种民间习俗。如轿帘刺绣、蒙头符的刺绣就来源于旧式婚礼俗;民间年画多以胖小子手持莲蓬赤身骑鱼或以老寿星、张天师射狗以及各种喜庆事项为内容,反映着民间百姓祈求吉祥富贵、和美顺遂等心理以及各地的信仰、民俗。

民间美术的形式还依附于民俗物品,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习俗器物,如在神龛、神器、棺椁、陶器上多有民间美术形式的各种表现。香包上的刺绣、衣物上的图案、点心模子、饽饽子、炕画、墙围画、锅头画、窗花、剪纸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都能在人民生活和各地民俗中找到原型。民间美术丰富和加强了民俗的内容和兴味,民俗活动因为民间美术而增加了绚丽的色彩。民间年画为新年的民俗生活增加了趣味,民间刺绣为民间的服饰、佩饰和生活装点提供了条件,民间的剪纸、窗花为农村的生活增加了气氛;老虎鞋、老虎帽、刺绣肚兜不仅为民间庆贺生子的风俗充实了内容,而且本身也是民俗观念的反映。刺绣肚兜上的五毒图案,表明五毒护身,免灾免疾,使民俗观念具体化。

人类早期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人类早期的原始宗教观决定了人类以后的一切艺术活动(神话、图腾等),人类在一个相当长的幼年期里,除了为生存或繁衍所从事的功利活动外,几乎不再有其他所谓纯粹的精神活动了。狩猎是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项物质生产活动,但在狩猎过程中,每个人所表现的机智、互相之间的思想交流以及相应的巫术意识则属于精神活动;一件剥割兽皮的刮削器,锋利的刃部一定会引起使用者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人类当时的精神活动和意识形态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都是混合的,随着某些活动中精神内容的加强,它们才分开独立。换言之,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分离,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明确区分,关键在于某些创造活动或产品不再仅仅具有单纯的功利目的,而是获得了独立的意义。

人类的起源不仅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且使其成为必然。一切精美的造型艺术品无不出自人类灵巧的双手,动听的歌声需要人的喉咙才能唱出,优美的舞姿也需要靠人的肢体来表现。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历史关系,既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从根本上规定、制约着艺术的特征和基调。情感、思维、想象、欲求等人类内在的心理功能,更是艺术产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艺术活动归根结底是精神领域的活动,狭义的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类精神的需求和满足。在后来的发展中,艺术越来越明确地成为人类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民族文化发展的长河中,民族艺术得以生存的源泉是作为文化潜流的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最初也是最鲜明的文化血缘和情感气质,并且在相对独立的文化空间内,这种民族情感、气质得以相对留存和延续,成为民族艺术发展的基础。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评论民间创造的东西时说:“(民间作品)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倒也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人民大众是历史文化的真正创造者,他们的生活,无论是精神或物质方面,真实、传统地存在于民间美术中,反映着他们对生活的感受、爱憎和愿望,蕴藏着可贵的知识、情感和技术。对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来说,如果缺少劳动人民所创造的那部分,不管它是在质还是在量上,都将是贫弱可怜的。

民间美术在劳动人民中间产生、流传、发展,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深入生活,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显瑜掩瑕,利用材料本身给人的美感,创造出各种艺术品。例如高粱秆(茭秆),一般作为薪柴烧掉,可农村的儿童把其劈成茭篾,剥出茭瓤,用来扎成小人、小马、小车、灯笼等玩具,还可以用茭瓤扎成梅花,用茭篾扎成菊花,也可编成蚂蚱笼子和鸟笼子;妇女们还用茭篾编成笼盖,用茭秆扎成瓮盖、盘子、盆子等实用工艺品。

鸡蛋壳通常是被扔掉的东西,可巧手农妇用蛋壳做成人头形状,再用一束龙须草做躯干,用纸糊上衣服,做成“鸡蛋人”。孩子们把“鸡蛋人”放在稍稍倾斜的席子上,用手轻轻振动席子,“鸡蛋人”就会向前移动。农妇在蛋壳上贴上一些剪纸装饰,做成小老虎、小狮子和金鱼等,用线系在床头,逗弄婴儿。

农村中吃完的南瓜瓜籽,被染上颜色后,粘贴成一排排小人或小花的形状,显出农村特有的风土气息。枣和棉花也是孩子的玩具,孩子们选择个头不同的大枣,用棉花扎上眉、眼、须发,做成老汉或小人的形状,白眉白须,饶有意趣。吃剩的桃核或杏核,人们用砂石将它们磨成小小的镜框,里面嵌上玻璃,装上一枚小画片,便是一件小孩喜欢的玩具。裁衣服剩下的小块花布,妇女们用来缝制香包,作为端午节送孩子的礼品或姑娘送给小伙表达情爱的信物。

春节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正月里,卖冰糖人的、吹饧糖人的、捏糯米人的、卖琉璃圪崩的,吸引着孩子们,点缀着人们的生活,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民间艺术品运用简洁朴实的艺术手法,表现着粗犷美和朴实美,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表现出艺术的意境,体现了粗犷壮丽、火热豪迈的美。民间美术的创造者长期生活在群众中,他们懂得广大人民的情感,懂得群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要求、使用要求,他们将这些习惯和要求作为创作的依据,运用大胆、夸张的变形,使作品的表现形式与群众的审美要求相一致。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民间美术作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反映和满足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现行的艺术教育和美术欣赏教材,多以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洋美术史为主要介绍内容,民间美术被视为乡野粗俗文化,没有获得应有的艺术地位和文化尊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间美术史几乎成了传统绘画史,民间美术成了历史上的文化空缺。因此,今天我们对民间美术给予公正的文化态度和艺术价值的确认,是非常必要的。

民间美术是经过无数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并延续传承下来的产物,渗透到民间一切精神文化情感之中,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像民间美术那样和民众的生存、生活、风俗有着这样广阔紧密的联系。民间美术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水平、了解祖国的民族艺术传统、发掘各种潜在功能,具有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民间美术中那些蕴涵着强烈生命意识、充满美好希望和情感的民俗风物传说艺术,造型直率、大胆,作为中华文化实体中的隐性资源,它们越来越受到当今世界和现代设计的青睐。民间美术作为特定文化形态中的产物,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新的媒介,可以促进人的思维意识向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及创新。

搜集、挖掘和探讨民间美术,应该把它放在广阔的民间生活中。民间美术历史悠久,灿若群星,它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产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娱乐之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间美术真实地表达着人民所理解的真、善、美,培养着人民的生活情意,丰富和增进着人民生活的乐趣。它在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均起着良好、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它又反映着民俗、习惯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民间美术是一块未被开垦的艺术资源,是培养伟大艺术家的摇篮。挖掘、研究、整理民间美术,为研究我国远古先民的文化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民间美术是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xJRvjDwqF1rAQBB+CkY8FqYaMu25oy85DhEIkkRZyVwKxlUVNdkAD+RFNIJDd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