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孟子》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们共同完成的一本书。它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思想,由孟子经过精心结纂汇编成书。南宋的朱子将其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与《大学》、《中庸》、《论语》并列为“四书”。

孟子名轲,字子舆(一说字子车或子居),生于约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幼年丧父,其母仉(zhǎng)氏三迁择地,断机教子,培养了这位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被后世敬称为“亚圣”。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学说,主张“保民”而王天下,反对霸道;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确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以及人性的“四端”说;认为人人都有“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孟子一生经历与孔子有诸多相似之处。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先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其“仁政”学说在当时以攻伐为贤、尚力不尚德的时代背景下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列女传》载:“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子思,遂成名儒。”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也说:“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但从年代推算,此说应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司马迁此说当有所据。尽管受业于子思子的说法并不可信,但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子思子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子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的思想体系与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传至曾子,曾子传至孔子的孙子子思子,子思子再传至孟子并逐渐形成“思孟学派”。唐代韩愈在《原道》中也阐明了孔子与孟子的思想传承关系,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孟子也自认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他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也是《论语》的思想延续,在儒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正如程子(颐)所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又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孟子》全书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十四卷。全面论述了孟子的“仁政”说、“性善”论、“存心”、“养性”、“知天”等思想。作为辩论对象,还保存了杨朱、许行、告子的思想材料。同时,孟子的“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人禽之辨”、“夷夏之辨”以及“推恩”、“保民”的思想,乃至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都是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

《孟子》成书后并没有得到“经”的地位,《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儒家部子书,入《诸子略》。但据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记载:“孝文皇帝(即汉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此时的博士被称作“传记博士”,《孟子》依然没有“经”的地位。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时,后主孟昶命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经书”的记载。直到南宋孝宗时,朱子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孟子》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元、明以后“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孟子》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孟子》的经典注本为朱子的《孟子集注》,与其所注《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章句集注》。其他重要注本有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的《孟子注疏》(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本),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经典是可以点亮人的灵魂的。无论《论语》还是《孟子》,都是我们生命永恒的指南与启迪。北宋龟山先生杨时说:“《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正人心,化风俗,皆从经典开始,无论亲炙私淑,还是思接古人,都离不开经典本身。儒家之学是生命之学,儒家之道是孔孟之道。尽管孔孟的思想是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我们也可以从他们传世的经典中找到成长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所在。

此次编订《孟子(玩诵本)》所依据的底本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本,这不仅仅是考虑到朱子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是因为朱子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远超历代诸儒,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受其深刻影响的韩国、日本,对其评价之高远超当代的中国。即使稍有学术上、义理上的争议也无伤于其在儒学思想上的价值与地位。本书同时也参考其他经典注本,并将重要版本差异出注,以便读者参照阅读。


乙未年(2015年)夏 谨识 BQ9zseAILdaZyqsloMXUTmIU9nP5CEQY6zCWMdAqW5qvPnP/zVAyS1f+HGVwDIc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