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道德经》,又名《老子》,不仅是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作,也被道教奉为最高教典。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战国时期的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也被尊为始祖,被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

老子曾担任过周“守藏室之史”,孔子适周时曾问礼于老子,并赞美他:“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居周日久,看到周之衰,便决定离开周朝西行,在函谷关应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道德经》的章次在不同的版本中亦有差别。根据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不分章。后世的版本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为81章。《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的思想含义,系统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是天地的本源,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是“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

老子系统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特性。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具体表现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以“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社会政治思想上,他主张“小国寡民”、强调“无为而无以为”。其“无为而治”的主张,在中国历史上某些时期也被当作治国方略,对休养生息,稳定社会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道德经》成书之后,注者众多,唐玄宗等多位皇帝也曾为其作注。迄至清代,《道德经》版本有上百种之多。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它比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早100多年。比较重要的注本有魏晋时期王弼注本、汉代河上公注本。

此次校订所采用的版本便是被后世列入《诸子集成》的王弼本《老子道德经》。

乙未(2015)年夏 谨识 BgP92CEYQQqhOFK2n4wxAoxVyIQYwz3LvduOl5Xyio02a+4k/qnOnbcPQ2QRIBH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