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导语
《大学》本为《礼记》中一篇,阐述儒家的修身之法,原不分章节。朱子将其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将《大学》中“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条目进行了全新的阐述,从而奠定了《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纲领性文献的重要地位。
重点提示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为人君 止于仁 为人臣 止于敬 为人子 止于孝
为人父 止于慈 与国人交 止于信
富润屋 德润身 心广体胖 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
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
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
惟命不于常 道善者得之 不善则失之矣
是故君子有大道 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
《大学》导读
《大学》一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唐代以后逐渐受到更高的重视,南宋的朱子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并列为“四书”之首。相传其作者为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5年,少孔子46岁,生于东鲁(今山东省平邑县),移居武城,16岁拜孔子为师,与其父曾皙同为孔子的弟子。
曾子以孝道与勤奋著称,虽然比较鲁钝,但由于他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有“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的自省,所以在孔门弟子中脱颖而出,并传承了《大学》和《孝经》,最终成为孔子思想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孔子殁后,坚定不移地奉行儒家的精神主旨。在同门之中,反对子夏的“怨天尤人”、子张的“容仪盛而于仁道薄也”,批评子夏、子张、子游因为有若貌似孔子便欲师事之的做法。在仕途上,保持一份清醒与刚直,不屈从、不苟合,面对更甚于孔子时代的“礼坏乐崩”依旧以道自任。仅只因为赡养父母而在莒国任过“得粟三秉”的小官职,但这也仅仅是为了躬行践守“家贫亲老,不为仕禄,二不孝也”(东汉·赵岐语)的孝亲原则。亲殁之后,面对“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的高官厚禄,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位,甘守清贫。他曾声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其精神气概与子思子的“忧道统之失其传”、孟子的“虽千万人吾往矣”一脉相传。所以曾子是一位上承周公、孔子,下及“思孟学派”的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宋元以后尊其为“宗圣”。
《大学》一书,有古本、大程子本、小程子本、朱子本之别。《古本大学》是《礼记》中的第42篇,重在申言儒家以修身为本的大学之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此我们也应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北宋时期的大儒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在古本的基础上进行过重新编订,将《大学》的主旨从修身扩展为体现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纲领。朱子在程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大学》的精神,完成《大学章句》,与其所注《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章句集注》。朱子本《大学章句》是《大学》的经典注本。
朱子认为“《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大学》之教的重要意义是让学习者通过对儒家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奠定其做人的格局和规模,所以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并在程子本所调整的结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次序进行了新的调整,明确提出其结构具体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经”一章即《大学》的开篇,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三纲领”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条目”。“三纲领”概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道德追求,“八条目”则具体化了实现“三纲领”的方式、途径。“传”十章则分别阐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强调本末主次,穷究事物的本源;慎独、勿自欺;得众、慎得、生财、举贤。进而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朱子如此用心便是希望学习者有对儒家核心德目以及修习次第的全面思考,并增加了“格物补传”,从“格物致知”入手,渐次修习,以实现由“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的大学之教。
朱子提出“四书”这一概念并穷其毕生之力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之后,“四书”流传日广,成为历代学子必读之书。
此次编订《大学(玩诵本)》所依据的底本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本,这不仅仅是考虑到朱子本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更是因为朱子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远超历代诸儒,在后世儒学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受其深刻影响的韩国、日本,对其评价之高远超当代中国。即使稍有学术上、义理上的争议也无伤于其在儒学思想上的价值与地位。同时也参考其他经典注本,将版本差异出注,以便读者参照阅读。
1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
[56]
民
,
在止
[57]
于至善
。
知止
[58]
而后有定
,
定而后能静
[59]
,
静而后能安
[60]
,
安而后能虑
[61]
,
虑而后能得
[62]
。
物有本末
[63]
,
事有终始
,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先治
[64]
其国
;
欲治其国者
,
先齐其家
;
欲齐其家者
,
先修其身
;
欲修其身者
,
先正其心
[65]
;
欲正其心者
,
先诚其意
[66]
;
欲诚其意者
,
先致其知
;
致知在格物
[67]
。
物格而后知至
,
知至而后意诚
,
意诚而后心正
,
心正而后身修
,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
[68]
皆以修身为本
。
其本
[69]
乱而末治者否矣
,
其所厚
[70]
者薄
,
而其所薄者厚
,
未之有也
!
2《
康诰
》
曰
:“
克
[71]
明德
。”《
大甲
》
曰
:“
顾諟
[72]
天之明命
。”《
帝典
》
曰
:“
克明峻德
。”
皆自明也
。
3
汤之
《
盘铭
》
曰
:“
苟
[73]
日新
,
日日新
,
又日新
。”《
康诰
》
曰
:“
作新民
[74]
。”《
诗
》
曰
:“
周虽旧邦
,
其命惟新
。”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
孔子圣迹图·琴吟盟坛
4《
诗
》
云
:“
邦畿
[75]
千里
,
惟民所止
[76]
。”《
诗
》
云
:“
缗蛮
[77]
黄鸟
,
止于丘隅
。”
子曰
:“
于止
,
知其所止
,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
诗
》
云
:“
穆穆
[78]
文王
,
於
[79]
缉熙
[80]
敬止
!”
为人君
,
止于仁
;
为人臣
,
止于敬
;
为人子
,
止于孝
;
为人父
,
止于慈
;
与国人交
,
止于信
。《
诗
》
云
:“
瞻彼淇
[81]
澳
[82]
,
菉竹猗猗
[83]
。
有斐
[84]
君子
,
如切如磋
,
如琢如磨
。
瑟
[85]
兮僴
[86]
兮
,
赫兮喧兮
。
有斐君子
,
终不可諠兮
!”
如切如磋者
,
道学也
;
如琢如磨者
,
自修也
;
瑟兮僴兮者
,
恂慄
[87]
也
;
赫兮喧兮者
,
威仪也
;
有斐君子
,
终不可諠兮者
,
道盛德至善
,
民之不能忘也
。《
诗
》
云
:“
於戏
[88]
前王不忘
!”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
此以没世不忘也
。
孔子圣迹图·入平仲学
5
子曰
:“
听讼
,
吾犹人也
,
必也使无讼乎
!”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
大畏民志
,
此谓知本
。
6
此谓知本
,
此谓知之至也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
言欲致吾之知
,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
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惟于理有未穷
,
故其知有不尽也
。
是以大学始教
,
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
,
以求至乎其极
。
至于用力之久
,
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
,
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
此谓物格
,
此谓知之至也
。
[89]
)
7
所谓诚其意者
,
毋
[90]
自欺也
。
如恶恶臭
[91]
,
如好好色
,
此之谓自谦
慊
[92]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小人闲居
[93]
为不善
,
无所不至
,
见君子而后厌然
[94]
,
掩其不善
,
而著其善
。
人之视己
,
如见其肺肝然
,
则何益矣
。
此谓诚于中
,
形于外
,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曾子曰
:“
十目所视
,
十手所指
,
其严乎
!”
富润屋
,
德润身
,
心广体胖
[95]
,
故君子必诚其意
。
8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
身有所忿懥
[96]
,
则不得其正
;
有所恐惧
,
则不得其正
;
有所好乐
,
则不得其正
;
有所忧患
,
则不得其正
。
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孔子圣迹图·诛少正卯
9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
[97]
焉
,
之其所贱恶而辟焉
,
之其所畏敬而辟焉
,
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
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
故好而知其恶
,
恶而知其美者
,
天下鲜矣
!
故谚有之曰
:“
人莫知其子之恶
,
莫知其苗之硕
。”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10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
其家不可教
,
而能教人者
,
无之
。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孝者
,
所以事君也
;
弟
悌
者
,
所以事长也
;
慈者
,
所以使众也
。《
康诰
》
曰
:“
如保赤子
。”
心诚求之
,
虽不中不远矣
。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
一家仁
,
一国兴仁
;
一家让
,
一国兴让
;
一人贪戾
,
一国作乱
。
其机
[98]
如此
。
此谓一言偾
[99]
事
,
一人定国
。
尧
、
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
桀
、
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
其所令反其所好
,
而民不从
。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
所藏乎身不恕
[100]
,
而能喻
[101]
诸人者
,
未之有也
。
故治国在齐其家
。《
诗
》
云
:“
桃之夭夭
[102]
,
其叶蓁蓁
[103]
。
之子于归
[104]
,
宜其家人
。”
宜其家人
,
而后可以教国人
。《
诗
》
云
:“
宜兄宜弟
。”
宜兄宜弟
,
而后可以教国人
。《
诗
》
云
:“
其仪不忒
[105]
,
正是四国
。”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
,
而后民法之也
。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
11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
上老老
[106]
而民兴孝
,
上长长而民兴弟
悌,
上恤孤而民不倍
背,
是以君子有絜
[107]
矩
[108]
之道也
。
所恶于上
,
毋以使下
;
所恶于下
,
毋以事上
;
所恶于前
,
毋以先
[109]
后
;
所恶于后
,
毋以从前
;
所恶于右
,
毋以交于左
;
所恶于左
,
毋以交于右
。
此之谓絜矩之道
。《
诗
》
云
:“
乐只君子
,
民之父母
。”
民之所好好之
,
民之所恶恶之
,
此之谓民之父母
。《
诗
》
云
:“
节彼南山
,
维石岩岩
。
赫赫师尹
,
民具尔瞻
。”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
辟
,
则为天下僇
[110]
孔子圣迹图·夹谷会齐
矣
。《
诗
》
云
:“
殷之未丧师
[111]
,
克配
[112]
上帝
。
仪
[113]
监
[114]
于殷
,
峻
[115]
命不易
[116]
。”
道得众则得国
,
失众则失国
。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
有德此有人
,
有人此有土
,
有土此有财
,
有财此有用
。
德者本也
,
财者末也
。
外本内末
,
争民施夺
。
是故财聚则民散
,
财散则民聚
。
是故言悖
[117]
而出者
,
亦悖而入
;
货悖而入者
,
亦悖而出
。《
康诰
》
曰
:“
惟命不于常
。”
道善则得之
,
不善则失之矣
。《
楚书
》
曰
:“
楚国无以为宝
,
惟善以为宝
。”
舅犯曰
:“
亡人无以为宝
,
仁亲以为宝
。”《
秦誓
》
曰
:“
若有一个
[118]
臣
,
断断
[119]
兮
,
无他技
,
其心休休焉
,
其如有容焉
。
人之有技
,
若己有之
,
人之彦
[120]
圣
[121]
,
其心好之
,
不啻若自其口出
,
寔能容之
,
以能保我子孙黎民
,
尚
[122]
亦有利哉
!
人之有技
,
媢
[123]
嫉以恶之
,
人之彦圣
,
而违
[124]
之俾
[125]
不通
,
寔不能容
,
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
,
亦曰殆
[126]
哉
!”
唯仁人
,
放流之
,
迸
屛
[127]
诸四夷
,
不与同中国
。
此谓唯仁人
,
为能爱人
,
能恶人
。
见贤而不能举
,
举而不能先
,
命也
;
见不善而不能退
,
退而不能远
[128]
,
过也
。
好人之所恶
,
恶人之所好
,
是谓拂人之性
。
菑
灾必逮夫身
。
是故君子有大道
,
必忠信以得之
,
骄泰以失之
。
生财有大道
,
生之者众
,
食之者寡
,
为之者疾
,
用之者舒
,
则财恒足矣
。
仁者以财发身
,
不仁者以身发财
。
未有上好仁
,
而下不好义者也
;
未有好义
,
其事不终者也
;
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
孟献子曰
:“
畜马乘
,
不察于鸡豚
;
伐冰之家
[129]
,
不畜牛羊
;
百乘之家
[130]
,
不畜聚敛
[131]
之臣
。
与其有聚敛之臣
,
宁有盗臣
。”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
以义为利也
。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
必自
[132]
小人矣
。
彼为善之
[133]
,
小人之使为国家
,
菑
灾害并至
。
虽有善者
,
亦无如之何矣
!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
,
以义为利也
。
孔子圣迹图·五乘从遊
孔子圣迹图·观蜡(zhà)论俗
3CY7kN8wTJxN/GprN2iOKb02d7crD5h7nsBHVJxGbrGC9tGVhJSJpoUPToiNL2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