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格可谓复杂多样。生活中,有的人精力旺盛、坦率热情、感情外露;有的人情感细腻、多愁善感,观察敏锐;有的人善于忍耐、孤芳自赏,容忍保守……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找不到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那么,这样复杂多样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性格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个是遗传;另外一个是他生活的环境。
美国和以色列的科学家做过一次基因实验。他们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遗传物质,能够使人产生不安分守己、喜欢冒险的性格。他们在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种名为“D4DR”的基因,这种基因里含有一种遗传指令,能够在人的大脑中形成许多神经受体,使人的神经系统更容易接受一种名叫多巴胺(DBA)的化学物质。人的神经系统一旦成功接受了多巴胺,就会刺激大脑,使他产生寻求新奇、希望冒险的愿望。所以D4DR基因较长的人,性格就更加外向,更喜欢冒险;相反,D4DR基因较短的人,他的性格就会比较保守、内向。
除了这些基因实验,心理学家还发现,孩子的性格与父母之间常常有着较强的相似性,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性格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基因可能决定了我们性格的很多方面。
不过,遗传并不是决定性格的唯一因素,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很大。
为了研究生活环境是如何影响性格的形成的,心理学家选择了双胞胎进行研究。双胞胎在基因方面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双生子在生理方面非常接近,但在兴趣、爱好、运动倾向等性格特征方面却差异很大。
心理学家夏尔特的邻居就有一对双生子,他因此得以对他们的成长历程做细致的观察。这对双生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的身高、体重几乎完全相同,哭笑的表情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长到六七岁时,性格上的差异就显现出来。哥哥的性格明显沉稳,而弟弟要更活泼一些。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这种性格上的差异更加明显。等到成年之后,他们的性格就完全不同了,哥哥处处以长者自居,做事沉稳老练,一丝不苟,弟弟则像一个不更事的孩子,活泼好动,爱发脾气。
那么为什么基因几乎相同的两个人的性格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夏尔特认为,这主要与两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虽然两个人的出生前后只差半个小时,但他们的父母仍不自觉地为他们贴上了长幼的标签,对先出生那个以“哥哥”的身份对待,对后出生的那个以“弟弟”的身份对待。在教育方式上,要求哥哥处处做出长者的样子,而对弟弟却有更多的疼爱与宽容。父母的不同对待最终影响了这对双生子的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性格差异越来越大。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是在遗传、成长环境、后天教育与社会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由于每一个人的遗传、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各不相同,各自的性格特点也会大相径庭。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性格到底能不能被改变?是不是一生下来,一个人的性格就已经决定了?
著名心理学家詹森,小时候是一个很害羞的孩子,一见到人就往后躲,大家都觉得他很难改变了。可是有一次,有一件事情改变了他。那一次,家里来了许多陌生人,他们看到了墙壁上有一幅画,都赞不绝口,还纷纷询问这是谁画的。可是,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谁画的。其实,这正是詹森的得意之作。看到大家在相互询问,他很着急,心想:怎么才能够让他们知道那是自己画的呢?情急之下,他忍不住大喊:“那是我画的!”
大家都惊讶地转过头来注视着他,不敢相信地问:“是真的吗?”
詹森肯定地点点头,大家这才信以为真。
而从此以后,詹森的性格也发生了改变。
一个人的性格虽然与遗传有着很大关系,但它并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性格虽然是内在的,但它总是表现为一些外在的行为习惯,比如,有的人习惯于发怒,有的人习惯于忧愁,有的人习惯于多疑。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有意地去改变这些习惯,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性格就会发生变化。
在生活中,只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等到习惯成自然,性格就会自动成为我们行动的准则和控制者。
比如你想变得开朗,那么从现在起,每天让自己笑三分钟,要毫不在意地、无顾忌地笑,你会发现,自己的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比如,如果你想变得外向,那么从现在起,每天和别人交谈三分钟,不要害怕不能很好地交谈,只管把你想说的说出来,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很健谈了。
又比如,你想变得自信,那么每天都在镜子前面对自己说:“我是好样的,我可以做到。”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只要慢慢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性格就会发生变化。
性格并不是一生不变的。对于性格来说,很多时候这只是我们的一种误解。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性格缺陷而苦恼、而困惑,都在为改变自己而不懈地努力,可又苦于屡战屡败、解脱无门。但这其实只是你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已,改变仍会发生,只是你未曾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