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会有坏心情?仅仅是因为我们此时的心情很糟糕吗?心理学家艾利斯会告诉你:其实不尽然,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我们习惯于把好事情往坏的方向看而已。
心理学家艾利斯遇到一个奇怪的求询者。她看事情总是看到不好的一面,比如一看到天要下雨了,就会想,我会不会淋湿然后得病?要去会见朋友,就会想:她会不会不喜欢我,如果不喜欢我,我是不是现在就该不去了?每天忧心忡忡,沉重的心理包袱让她变得脾气很坏,每天唉声叹气,还会迁怒于别人。
……
生活中我们常常持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这些信念本身毫无道理,但我们却又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其实,它们大都是本不该持有的,而我们也会因为坚持这些观念而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
“情绪ABC理论”是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他认为之所以有的人总是被不良情绪所困扰,就是因为他们持有太多的错误的信念,当这些信念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陷入不良情绪中难以自拔。他总结了人们经常持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它们包括:
在生活中应该得到所有人的赞许;
自己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情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生活中不应该有任何挫折;
我应该尽可能地控制生活的各方面;
人生是完美的,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无法找到它,就不能容忍;
人有绝对的好人与绝对的坏人之分,对坏人应该予以严厉的惩罚;
一定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
艾利斯据此提出了“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中的ABC分别代表三个事件:“A”表示诱发事件,“B”代表一个人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C”代表他随之产生的情绪表现和做出的行为。
通常人们认为是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人们的想法“B”和“C”,即情绪和行为,发生了什么事就引起了什么情绪体验。然而,许多情况下却并不是如此。由于一个人可能本身就持有各种预先设定的观念,这就使得不管事件“A”是怎样的,他都会把事情朝自己预先设定的方向去解释。
比如一个人有这样一种不合理的观念:“不管做什么事情我都不会成功的。”在一次考试中,他得了很差的分数,他就会想:“哦,果然如此,又应验了。”可是如果得了不错的分数,他又会想:“这只是一次偶然,并不是我的真实情况。”
同样一件事情,因为每个人预先观念的不同,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还如上面那个考试失败的例子,有的人可能认为:考不过没关系,下次可以再来;而另外一个人却可能想:没考过,我真是没用……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但不同的人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同样的上班堵车,有的人怡然自得,根本不在乎,而有的人却焦急万分,大发雷霆;同样在工作中被上级批评了,有的人觉得这很正常,下次再努力就行,而有的人却觉得一切都完了,前途尽毁;同样在感情生活中不顺利,有的人会觉得这只是婚姻的一部分,坦然面对,而另外一个人即觉得对方根本不在意自己,一定要闹个天翻地覆……
这都是因为每个人所持有的信念,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人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释,最终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与结果。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他就会表现得情绪成熟,应对自如,而如果总是持有不合理的信念,那么他就会因为遭遇挫折表现得情绪化,做出一些违反常理的行为来。
持有不合理信念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喜欢提出“绝对化”的要求
喜欢以“必须”“一定”“非常”这样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经常持有一些绝对性的观点,比如:“别人必须对我很好才行”“我一定要取得成功”“生活其实是非常容易的”等。
喜欢以偏概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叶障目”。看人、看事,抓住一点就无限放大。看到别人的一个缺点就全部否定,看到些许优点就无限地赞扬。
喜欢走极端
做事情没有缓冲地带,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坏,大是大非,绝不允许一点折中,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一切都完了,取得一点成功就觉得已经胜利在望,结果使自己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高得不得了,一会儿又会很低落。
“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本身常常无所谓好与坏,而我们的信念却可能给它以不同的解释;一个人应该持有合理的信念,才能正确地理解生活,避免因为错误的信念而让自己产生情绪上的困扰。所以,如果你持有的是不合理的信念,那么不妨从现在开始去尝试着改变,也许你的情绪会就此成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