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下,才能拿得起。对次要的东西舍不得、丢不掉、放不开,在主要方面就难有收获。
——林语堂(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英文系主任)
青春舞台
北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在课堂上讲述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
测试老师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块软糖。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回来时还没把这块软糖吃掉的话,你将得到两块软糖。但是,如果你没等我回来就把糖吃掉的话,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
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
怎样做孩子才能得到两块软糖呢?
实验结果发现,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大人不在,又受不了糖的诱惑,就把糖吃掉了;而另外一些孩子,则牢牢记住了先前老师所讲的话,认为自己只要能够坚持一会儿,就可以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控制住自己。他们并非不受糖的诱惑,只是努力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坚持不看那块软糖,一直等到老师的到来。这样,他们就得到了两块软糖。
心理专家们把这些孩子分成两组:一组为能够抵御诱惑、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孩子;另一组为不能够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在这些孩子长大以后,那些只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普遍比得到一块糖的孩子获得的成就大。小时候缺乏控制力的,他成功的几率都很小;反之,那些小时候能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往往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演讲中说:“在成长过程中,你既要想清楚利弊,又要能够经受各种精神困苦,既要扛得住压力,同时又要排除诱惑,才能成功。”林语堂先生与李彦宏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我们如果对次要的东西舍不得、丢不掉、放不开,那么我们很难在主要的方面上有所收获。
但是,生活中的诱惑似乎总是让我们“欲罢不能”。我们希望有苗条的身材,可脑海中却又想象着下一顿丰盛的美食;我们想要健康的体魄,却又一次次地逃避运动,赖在家里;我们渴望完善的人际关系,却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误解、背叛、争斗的旋涡之中……
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欲望,抵制诱惑呢?下面这个故事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方法:
古时候有一个太守,由于他地位显赫,总是有许多人贿赂他,但他却一概拒绝。人们送他黄金白银,他不要;送他房屋地契,他也不要。后来,有一个人打听到这个太守喜欢王羲之的碑帖,于是想办法收购了一幅要送给太守,正巧当时他不在,送礼的人就把这幅碑帖交到了书童手里。太守回来以后,责怪了这个书童,书童觉得委屈,说老爷只喜欢这么一点东西,收下来把玩几天再还回去不是一样嘛!结果太守更生气了,呵斥道:“如果这真是一幅绝世作品,我又怎么能舍得还给人家;如果我不还,那么必然要为人家办事,我因此就会变成贪官。之所以我不打开来看,就想着它只是一幅很拙劣的赝品罢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一定会觉得这个太守很有骨气,因为他能够抵制诱惑,同时,我们也可以总结出一个控制欲望的方法——不把欲望当欲望。太守明知道自己一旦打开了那幅碑帖,必然会产生欲望,并因此难以抉择。但这个太守是聪明的,他知道产生欲望的后果,因此决定不打开,不给欲望成为欲望的机会,自己也就不会受欲望“摆布”了。
控制欲望、抵制诱惑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自律。一位著名的诗人曾说过:“不论做任何事情,自律都至关重要。”在错误的想法产生的时候,你就要马上拉响心中的警报,提醒自己。尤其在我们被欲望的绳索束缚住的时候,更要时刻约束自己,不要被欲望所控制。
成长心路
我们需要的没那么多
人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当我们的目标达到一定高度时,会要求与目标所配套的所有一切都上升,以期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渐渐地我们便陷入了欲望的无底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狄德罗效应”或“配套效应”,这个效应源自18世纪著名哲学家狄德罗的一次经历。
一天,狄德罗收到了朋友赠送的一件睡袍,衣料精致、款式华贵、做工考究。当他穿着这件华丽的睡袍在屋里走动的时候,发现一切家具竟显得如此简陋,与衣服不搭,于是他只得将家具全部更新。可即便如此他依然不开心,最后觉得自己“竟然被一件睡袍绑架了”。
如何才能摆脱“狄德罗效应”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回答中得到启示:有一天,苏格拉底在学生的建议下到了一个极热闹的集市逛了一圈,等他回来时,学生们问:“老师,您在集市上有什么收获?”
苏格拉底说:“此行最大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最好的房间就是不缺必需品、没有多余之物。做人要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