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蒙着眼睛走远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柴静(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记者,北京大学艺术硕士)

青春舞台

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清朝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一家自家合伙经营的“瑞兴泰”茶叶店里。这一年他的母亲冯顺弟刚刚18岁,第一次享受到做母亲的乐趣。他的父亲胡传已经48岁了,有三儿三女,胡适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他为他最小的儿子起名为嗣穈,行名洪骍。

1892年对胡传来说是一个幸运的年份,这一年他不仅沉浸于再一次做父亲的喜悦中,还被任命为凇沪厘卡总巡,来上海做官。胡适三个月大时,胡传奉旨调往台湾。一年后,他派人来接母子俩去台湾团聚。

胡传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教顺弟母子认字,顺弟认得了近千字,小小的胡适也认了七百多字。胡适在回忆录中称父亲亲手书写的用来认字的方块红笺“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聚生活的纪念”。快乐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两年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母子俩被送回上海。

冯顺弟带着幼小的胡适回到家乡绩溪上庄,把胡适送进家塾读书。她天天盼胡传回来,等来的却是胡传离世的噩耗。这年八月,胡传病逝于厦门,享年55岁。

胡传在世时,曾嘱咐冯顺弟“儿天资聪明,应令他读书”。冯顺弟没有辜负丈夫的嘱托,花费大力气让胡适念书。胡适读了九年私塾,在这九年里,冯顺弟为他交给先生的学费是别的学生的几倍,先生自然教得尽心。老师教得认真,胡适又勤奋上进,他11岁就能自己看古文,12岁时学问就赶上了老师。老师怕耽误了他,坚决请辞。

冯顺弟不知道去哪里还能找到更好的老师,无奈之下,只好让他去做学徒。但是胡适一直记得父母亲的教导,虽说被困于各种琐碎之事中,他依然不忘自己学习的初衷,没过多久他就写信给在上海的二哥,要求继续念书。

1904年2月,胡适随三哥离家求学,去了上海。胡适进了父亲的朋友张焕纶创办的梅溪学堂,很得老师器重,不久就从第五班升到了第一班。一年后,胡适考入上海有名的私立学校澄衷学堂。在这所学校,他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择一“适”字做字号,顺着兄长们“绍之”“振之”的表字,改名为“适之”。

第二年暑假,胡适考入了中国公学。中国公学学风开放进步,老师、学生多为革命党人。受到同学们影响,在这里他加入“竞业学会”,并在学会的白话报刊《竞业旬报》上发表了大量文章。1907年,胡适得了脚气病,遂请假,到自家开在上海的“瑞兴泰”茶叶店疗养两个月。这期间他读了很多古诗,开始尝试诗歌创作。

1908年9月,中国公学学生会与校董会发生纠纷,引发学潮,一百六七十名学生退学抗议。退学的学生们自己集资办学,胡适积极响应,转入新公学学习,同时兼任英文教员。新公学坚持了一年多,最后因经费不足并回中国公学而解散。部分新公学同学不愿回原学校,即退学,胡适就是其中之一。

之后,胡适在王云五的介绍下去华童公学教授国文,借此维持生活。新公学的失败使胡适心灰意冷,此时他又与一班喜好玩乐的朋友相交,于是堕落了,整日饮酒玩乐。一次酒后,他打伤巡捕被抓进巡捕房关了一夜。这次教训让胡适梦醒,从此洗心革面,发愤读书,于1910年7月份考取了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一个月后,20岁的胡适登上了去美国的海船。

同年9月,胡适进入绮色佳康奈尔大学读书,此时,他选择的科目是农科。在学习农学的过程中,胡适深感农学于自己性情不相近,在1912年9月转入文学院,主修哲学。1915年9月,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结识了对他影响巨大的导师杜威。

两年后,27岁的胡适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于夏天启程归国。胡适归国后即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还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不管是因为身体退学,还是结交酒肉朋友,又或是在美国遇到爱情,胡适始终没有迷失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他始终记得自己出发时的目标,终成一代大师。

关于人生和价值,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说:“目标有价值,人生才有价值。”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方向的航船,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为了掌握自己的人生,先要明确你的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再立即采取行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成长。

成长心路

目标是如何形成的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经过研究发现,目标在生命早期形成,此时成熟人格的原型也开始发展。对此他提出了一个想象:一个孱弱的小孩发现自己处于无法忍受的情境下,并感觉自卑,从而他努力朝着自己选择的固定目标前进。事实上小孩子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更为固定而即时的目标,他们会在周围寻找最强壮的人,然后将其当作自己的目标。这个人可能是父亲或母亲,我们发现甚至一个男孩也可能会受强壮母亲的影响而模仿她。不久之后小孩觉得马车夫是最强壮的人,从而又以车夫为目标。小孩子一旦感知到这个目标,他们就会模仿马车夫的穿着,并学习其相关特性,但是发现马车夫在警察面前显得无能后,目标就会转移。不久之后看到教师有权力惩罚小孩,他们的理想又朝着成为教师而努力。

最终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心理活动与器官生命的活动相类似。每个心灵都藏有超越现状的理想,同时有对应的目标用来克服目前的挫折或困难。个体若没有目标,其活动便不具任何意义。 OxPpEidxPlQXwBp/hMDRcYG0PZJmgtI33l+28Nxd/pIwiCX/caaffb+9iqxvJw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