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简历的筛选标准

事物的评价,都自有其标准。只有深入了解了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简历评价标准,才能有针对性地撰写简历。

2.1.1 关于简历

1.什么是简历

想写好一份简历,首先要知道简历到底是什么。其字面上的解释通俗易懂——简要地描述过往的经历——一份简历的核心要素就是介绍你所经历过的事情。然而每个人经历千千万万,如何把它浓缩在短短几百字之内呢?因此准备简历的关键是“简”“要”二字:一方面是你挑选出来的事情,一定是重要的、能给予你所谋求的位置提供竞争力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在描述这件事情的时候要简明扼要,内容一定要触达到审阅者的痒点上,寥寥数十字就能吸引他愿意进一步了解你。

所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一份简历首先是你自己对过往的总结,把你认为的所有长处都罗列上去,所有认为可以拿来描述的内容都可以罗列上去,这个过程应该还是蛮爽的;痛苦的第二步是怎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把你认为的长处进一步提炼或者干脆删掉,最终形成一份可以让人看得爽、觉得你牛的东西,这样才是一份好的简历。

一句综述,简历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要精练地传递有效有用的信息。

2.谁在看你的简历

有两类人会决定你的命运:HR(人力资源部门,专门干这个的)和面试官(或相关职位者,面试官往往很忙)。这两类人的区别是:HR往往不懂简历的含金量,一般是根据关键词来进行搜寻过滤;而面试官更加专业,考虑的点可能只有一两个,这两类人筛选场景各有侧重。

HR一般是简历的第一层过滤者。他们相对更加理性和标准化,按照各个公司的选人标准,设置关键词进行重点筛选,所以,对付他们的办法是要了解各个公司看重的点,简历内容尽可能往上面靠。而面试官考察的角度会更专业和精细,他们会依据自己的需求对面试者的简历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对付他们的办法是要把经历写得更加专业。简历实际上已经是考核的开始,特别是产品类职位的简历,更考功底。

3.关于网申系统和淘汰机制

在每年的招聘过程中,BAT之类的大公司面对海量的简历,几十甚至上百人只有一个笔试资格丝毫不足为奇(想象一下,你全班所有人投可能都会全军覆没)。面对庞大的求职大军、极低的通过率,用HR的人力来看数万份简历是绝对不现实的,于是网申系统应运而生。

网申系统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把简历标准化,生成的简历格式都是统一的,方便衡量;二是会设置一些关键词,来自动地过滤掉某些简历内容和进行权重的计算。

注意,各公司的过滤逻辑不尽相同也很难真正地打听到,曾经有段子说某家公司逻辑其实就是随机挑选,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2.1.2 简历的评级标准

首先建议你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板(或者找项目合伙人),你会找什么样的人?答案或许五花八门,但是提炼一下不外乎这么几点:能干活、有经验、有动力、靠谱等。而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就是他们能干活。因此,当你想找设计师的时候会去美术系,想找程序员的时候会去计算机院,等等,而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专业的、有经验的。所以衡量简历的核心标准也很简单:你的过往经历能否证明你能胜任产品经理岗位。

虽然每个公司的产品简历评级模型不尽相同,但从“鹅厂”(腾讯)筛选的角度和跟大量业内朋友交流的结果来看,各公司的考察角度大致类似:看简历时会根据最关心的、分值体系最高的内容来进行快速筛选。所以一定要注意把筛选者关注的、含金量高的内容放在显眼的位置(靠前且篇幅较长)。

下面用满分一百分的分值体系简单说明一下。

1.核心要素:产品实习经历(60分)

产品实习经历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也是所有简历筛选者会第一眼甚至唯一寻找的内容。

有些同学(特别是硕/博士)可能会不解:我在实验室或者课外也做了大量的事情,但是因为导师限制等因素,所以没有获得一个很好的互联网实习经验,就真的不可以吗?真实答案是:至少在简历这一关,你会吃非常大的亏,甚至直接挂掉。特别是当大批量简历互相竞争时,有实习经历的同学更容易胜出。

为什么实习这么重要?与校园经历的差距在哪里?

第一,公司做事是压力型、市场型,而校园经历往往是兴趣驱动,哪怕是导师的项目也更多的是学术理论居多,并没有真正的经历市场的检验,而公司希望招的是那些可以进来做事并创造商业价值的人。

第二,职场做事更讲究流程和协助。学生和职场人有天壤之别,去掉自身的学生思维,迎接社会化的改造,更好地融入公司的氛围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一段大公司的实习经历,会证明你已经接受和熟悉了公司的体系,会节省大量的适应时间。

第三,进公司实习本身就经过了一次残酷的筛选,而校园或者实验室经历很多时候都是非你不可的,你的竞争者是学校内的同学,甚至没有,这就导致你做这件事情的含金量不足。

所以没有办法实习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以上三方面的能力,去做一些接市场地气的、可以很好地增加产品思维的、相对有含金量的事情,这样的话才能弥补简历方面的差距,并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不同实习的含金量也有着较大区别,具体来说,简历筛选者会从实习公司、业务方向、实习时长等角度来综合评价。

(1)公司大小

简单来说,知名大公司远远比小公司重要。一方面,大公司的实习竞争异常惨烈,录取比例较低,已经筛选出了相对比较优秀的同学;另一方面,大公司的实习内容更规范,前辈指导下的产品知识学习更加合理,可获得的业务视野更加高远。所有这些,都要远远好于中小公司。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型公司就那么几家,每年的实习生大部分都留用了,可流动的优秀人才相对较少。

一般而言,可以把各公司进行如下的等级划分(仅供参考):

·顶级:Google、Apple、Facebook等国际顶级互联网公司(真大神,膜拜)。

·一级:腾讯(在本档位置可稍微靠前)、阿里、百度、小米、网易(有道)、360等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或者产品人员素质口碑较好的一线互联网企业。

·二级:搜狗、京东、新浪、搜狐、去哪儿、美团等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

·三级:其他较普通的互联网企业或国内大型非互联网企业,比如创业公司、中国移动等。

·特殊评级:垂直领域非互联网公司的实习经验,比如宝洁、顶级投行等,这些公司的实习经验评级往往在一级到二级之间浮动。互联网覆盖的领域太广,比如做金融类产品,投行是大大的加分项甚至高于一级。

(2)实习内容

很多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往往十分看重你进来能否直接干活,如果你已经有了相关业务方面的实习经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简历筛选者会考虑优先录取。所以在简历的内容撰写中,一定要尽量往应聘岗位的相关方向靠。比如,应聘移动端的产品经理岗位,就需要弱化PC端的经验。但是,大型企业这方面考虑得相对少一些,他们往往会先考察人的综合素质,再去定岗。

所以,如果在实习的内容方面可以选择,应尽量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选择公司的核心方向。

第二,干的事情可以接触到产品的整个周期,了解产品的完整生命线。

(3)实习的时长(需特别注意)

如果在一家公司的实习时间过短(少于3个月),会导致本次实习经历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当然,并不是说去了之后觉得没有成长还要熬下去,而是说实习的总时长最好要在一年以上,变动的次数最好不要超过3次。HR和面试官会从你的经历看出个人的风格,过于短暂的、频繁变动的实习经历往往会是个扣分项。

一般最优质的简历,最好是一个半年实习,再加上一个全年实习,并且两次实习在内容上相对连贯。

2.核心要素:项目(15分)

项目的范围可大可小,这里主要指的是在学校做的课内项目,比如研究生阶段导师的项目等。

公司在筛选简历的过程中,对项目其实看得并不是很仔细,尤其是在你的实习经历非常充分的情况下。因为了解项目的目的是看你在学校的知识背景和理论积累,如果实习那栏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只好退而求其次,看一下校内积累。

比较合适放到简历内的项目一般是与企业合作的落地类项目、国家级重大项目或者有些高精尖属性的项目。要按照描述实习经历的方式来完成整个描写,要注意弱化科研/学术性,强化动手能力及产品类产出物,注意要紧扣接市场,接互联网地气,突出高含金量。但坦白地说,校内的经历依旧比较干涩,有些理工科、设计类的项目尽量包装成实习经历放到实习一栏较好(比如包装成导师的小公司)。

另外在本项撰写中,必须避免以下两点弊病(尤其在实习状况不好的情况下)。

1)研究生/博士生项目很弱:特别是理工科学位,如果项目这栏没有或者一看就特别水,会造成严重的减分,比如一个硕士研究生用了3~4行文字,描写完成了一个××管理系统的课堂作业,以此来体现自己在技术方面的积累。如此大段地描述这种内容,可见你的简历不会有太多的亮点。

2)项目的选取/描述有问题:请注意,这是一份产品简历!曾经看到有同学将自己很得意的一个通信类专利/论文/技术实现描述得非常详细,我完全看不懂,直接把他淘汰。注意一定选取可以体现你产品积累的项目。在此例中,这些不是不可以写,而是应该一笔带过,给筛选者传达,我在专利撰写/技术方面有积累(或很牛)就可以了。当然,有一种简历的套路就是,你虽然没有该行业的从业经历,但是你此前的所有经历,每一项都做得非常牛,有的面试官也会欣赏这类人,特别是大公司。

3.课外(15分)

如果说,实习和项目算是学校生活中的名门正派,可厚积薄发,是王道心法的话,那么课外活动这一项大子类可以算是剑走偏锋的霸道心法,如果可以闯出个名堂,那么其影响力甚至会强于手握几份好的实习(简历分值60分)。即使一般优秀档次,也可以体现出热爱产品,努力折腾和积累,往往能拿到一定的分值。

(1)创业(高含金量活动)

最近的简历中,在校园中有创业经历的同学越来越多,这当然是好事,有时在权重考虑上甚至会高于实习的加权。但是,创业描写却参差不齐,有些东西一眼看上去就会觉得比较次,比如有些同学把做了一个APP作为创业经历,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说做了多少次的调研、率领团队、花了××时间解决了很多的问题、自己产出了××篇文档等。但关键的是,这个创业经历的含金量是无法衡量的。那么面对这些简历,什么样的创业经历能够抓住审阅者的眼球呢?请做到以下量化。

1)知名度。毫无疑问,如果这个创业项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其杀伤力就会非常大,比如36Kr创始人也是在学生期就开始创业,毕业前就小有名气了。但是真正能传到面试官(HR就可以基本忽略了)耳朵中的创业项目是非常稀少的,因为大家的圈子不同,面试官很难把视线集中在学院类的创业中(都盯着顶级公司或者大佬们的举动),所以你需要一些附加描述来突出自己创业项目的知名度,比如APP store排名,比如拿到了投资,比如获得了知名媒体报道,等等,来增加创业的光环,提高脱颖而出的可能性。

2)一些关键数字。如果创业的项目并不真的知名(甚至可能已死),只能当作简历上的光辉历史的时候,那么你就需要传递给审阅者一个信息,这个项目很牛、很靠谱。靠什么?就靠各种关键的数字。首先,说明这个项目是做什么的;其次,用一些核心的数字进行描述:运行的时间、用户数(累计/活跃)、转化效果(比如经济收入、成交单数)、覆盖地域、团队大小等。我建议,如果运行的时间不长(比如短于3个月)、用户数很少(几百或者破千)、实际转化效果几乎无(无经济收入、无影响力、无口碑),那么就尽量把这段经历进行适当的压缩,不要放到最核心的位置,因为这种活动你可能付出了很多,但是在面试官看来可能只是小打小闹和玩票,不如有一段实实在在的实习经验来得合适。所以这种“创业”尝试无法作为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只能作为一个加分项,来证明你真的有产品经验而且勇于探索。

所以对希望通过创业走上产品之路的同学来说,这其实是一条相对艰辛的路子,会更加辛苦。如果真的投入其中,踏踏实实地干半年,真正地把团队建设、产品设计、开发、推广、融资等做起来,到社会中进行真正的业务推广的话,这将是一段非常牛的经历,相信你不用看本书就能得到满意的Offer。但如果是有个想法并实现出来,或者因为一次比赛或者活动完成了类似于作业的产品时,这种创业更适合当作课外实践来描述,作为实习/项目类的补充,因为这个过程没有经历市场真正的检验。对于此类基于想法、比赛等的项目,如果想法不太成熟,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因为你开始动手做的,多数是你比较看好或者觉得有用户和有前景的项目,面试官如果觉得你做的东西方向是错误,或者不是用户真实的需求的话,可能会直接认为你对于整个行业的了解、用户需求的把握比较差,而造成负面影响。

(2)课外活动

这个门类可能写得会非常广阔,比如产品类比赛、相关社团经验、科技博客/论坛文章、产品分析报告、产品书籍等(详见下一小节),但是一定要注意控制篇幅,选取与众不同的点。

HR会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相关大型公司的知名比赛的出色名次,比如百度系、腾讯系等相关的产品比赛。在他们的视角,这些比赛其实就是在为公司选人才,能挖到竞争对手的苗子自然是好的。而面试官可能更关注的还是在这些活动中,你产生的实际经验。另外特别提出的一点就是知名论坛/博客的知名度,比如知乎等,如果你经常活跃其中并有自己特殊的贡献,这个含金量还是相对较高且被认可的。

因为课外活动太杂,所以在简历上描写该块内容时,一定挑选筛选者有量可衡量的、有认知度的、旁人较少可以完成的课外活动,进行简要的描述即可。

4.学校/成绩(5分)

产品类岗位算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职位,你的学校、专业、年级排名、奖学金情况只能作为非常靠后的补充项,它不会影响你后面的面试和Offer的获取。但是,偶尔有公司网申或者在指标上硬卡也没有办法。这部分一定要简单带过,特别不要长篇累牍地写奖学金——这个东西实在没用。

不过清华、北大、国外知名高校等极少数学校的学生还是要占一些便宜的,不过这是学霸们往年付出的结果,也确实没有什么好抱怨的,还是好好准备实习、项目、课外活动去吧。

5.技能、兴趣爱好及其他(5分)

这类内容也经常五花八门,可以写,也会增加一些个人的竞争力,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技能——关注特殊类技能:不要写烂大街的PRD、MRD、脑图、调研报告这些产品的必备技能,可以适当地写些扩展类的技能,比如技术类的(html、php等)、设计类的(Photoshop等),这些会有一定的分数增加。

·兴趣爱好——面试可能会有些作用:如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多花几个字来论述(比如奖项、名次等,但一定要概略),否则尽量用一些关键词即可,这些关键词如果恰好命中了面试官(你未来boss)的喜好,会得到一些意外的个人魅力加分。比如马拉松、德州扑克、羽毛球等目前互联网圈比较流行的业余活动。

·奖项——含金量很高的奖项适当加分:如果可以合并到项目/课外活动中是最好的,如果不可以,建议把数学建模、知名的创业活动奖项、知名的公司级奖项提出来,至于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如果有其他合适内容写,此类内容可不体现。

·校园社团——顶级的成果可以适当加分:如学生会主席、大型社团部长、公司组织技术/产品社团骨干之类的荣誉可以稍加描述和排列,但不宜过长,不作为核心内容;班级等小规模的干部不建议出现(除非是带领这类小组织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自我评价——无用:“思想灵活”“热爱产品”这种,完全不关注,就不写了,太空泛,着实浪费篇幅。

·英语等级——基本无用:如果英语很牛,可以写,否则也不是必填项。另外,除非是对英文有要求的岗位,否则不要投带英文的简历。

·必要信息:姓名、性别(或者照片)、联系方式(电话、邮箱)、教育背景。其他的如省份、民族、生日、地址等,也没必要写。

综上所述,如果筛选简历的人发现你的实习经历丰满含金量高、有一定的校园项目经历还有余力在课外折腾一些活动并取得了成果、取得了一些知名奖项,那基本上简历通关是没有问题的。剩下部分更多的是争取在面试时与面试官产生共鸣,获得进一步交流的机会。 as+x3Bpca3UB+rbsf2oCscbp2osyIzWBbQxdOR+ocZvbrrgLydROgNhY0HEbtc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