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面对新环境的时候最容易产生紧张感。紧张是一种预警机制,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心理准备,有了这种准备,个体便可聚集可能解决问题的力量。因此,适度的紧张并不见得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外向者通常会因为紧张而感觉到挑战的刺激,会变得更加跃跃欲试,因而让人觉得其意气风发和自信。而对于内向者来说,紧张的尺度很难控制,常常成为“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在新环境下,内向者常常出现“不自然”、“大气不敢出”、“窘迫”、“尴尬”等紧张的现象等,在超敏感状态下,许多本来不该引起紧张和应激反应的因素成了每天必须要过的关口。
究其原因,内向的人不喜欢变化,他们对旧环境天生有一种依赖。离开熟悉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他们对外界怀着好奇心和警戒心。他们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才能适应新环境,才能慢慢解开心理的防备,让自己放松下来。内向者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这种征兆。比方说,每次换班级时,内向性格的孩子总是显得孤单,给人无助的感觉,甚至格格不入,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融入集体。在这段过渡时期,内向的孩子会默默地努力克服自己的不安,尽量去适应新环境,但时间并不会有效缩短。尽管十分清楚旁边座位坐的是同龄的孩子,但是也会因交往困难而陷入深深的烦恼之中。
其实,适应期较长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时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内向者就可以适应新环境,并找到新的朋友了。
内向性格的人成年后,还会遇到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问题。比如经常有人觉得自己在与他人沟通时总是显得比较笨拙等。可以说,这也是需要通过时间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但是与儿童时期不同的是,成年人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会对这个问题产生其他的认识和理解。
确实,能够快速融入环境的那种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抢得先机,占到便宜。比如,面对现代社会,调动工作、调换岗位、职务升迁、扩大交易伙伴等变化的次数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员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情况增多,而每一次变化恐怕都会让内向性格的人感到十分苦恼。
因为不能及时地应对变化,所以内向性格的人常常落后于外向性格的人。但是内向性格的人凭借自身慎重和不断努力的韧劲,最终还是会得到大众的广泛肯定与认可。外向性格的人可能因为他的适应能力,而使别人的警惕性增强;性格内向的人的笨拙有时却能够给别人带来信赖感。
内向者虽然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但并不代表不能适应,也许速度慢会被认为是内向者的劣势,其实这里边也包含着一个隐性的优势。作为内向者,适应新环境的时间比外向者长,这也造就了在适应过程中注意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细节,这些信息和细节让内向者一旦适应新环境后,就更有适应力。
内向的人经过多次这样的磨炼,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适应新环境的固定套路,他们会遵循这样的套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内向的人在适应几个不同的陌生环境的时候,所付出的时间大致是相同的,而效果则会因为新环境对他的态度而异。
内向的人一般面对新环境,精神很难松弛下来,更不善于随机应变地转变角色。一个人能否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因客观困难,有的因主观问题,更多的是主客观方面都有原因。即使勉强要求内向者适应各种场合,他们也总是难以做到位。这就需要内向者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行为,达到与客观环境和睦相处的协调状态。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较强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较强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适应不同情境的能力。内向者最好能够在不同时空和各种情境中保持自己的心理状态平衡,并充分发挥个人心理潜能和优势。
综上所述对内向者来说确实有些困难,当然,很多事情没有必要那么勉强,不需要主动或刻意迎合某些事情,为了新环境而刻意改变自己。
能否面对新环境做到如鱼得水的程度,对内向者来说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只要能与新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适应起来没那么困难或者排斥,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面对新环境,以求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外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内向者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新环境。
最忌讳的是,内向者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或许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于不顾,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内向者便会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
在新环境下,内向者精神难以松弛,也许会遭到周围人们的指指点点,但内向者要时刻记住,我们应有“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内向者也应该注重朋友的忠告。在精神无法承受新环境带来的不适时,及时找朋友倾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