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我意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体察自己的情绪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秩序,宣布自己将早到晚退。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杂志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抓紧时间,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谁知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迟到了。这位董事长愤怒之极,进公司后,为了转移别人的视线,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回到办公室,将秘书叫进来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满腹怨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将自己的儿子大骂一顿。儿子莫名其妙地遭到痛斥,也很恼火,便狠狠地踢了一脚身旁的喵咪。

很明显,如果一个人不了解自己的情绪,那就只能无助地听任它们的摆布,被情绪所奴役。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情绪,我们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它们,才能操控、驾驭它们。

假如你想利用自己的情绪力量,那你就要先了解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要知道,任何人的情绪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无法把握的,一个人的思想能直接影响他的情绪。情绪智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情绪的识别和评价,即对自己的情绪及时地进行识别,并了解其产生的原因。

每一次的情绪变化都不是偶然的,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有某种情感的诱因触动了我们,特别是最强烈的感觉被触动时,我们就会感觉受到了激发。只要能认清这些诱因,我们就能妥善处理沟通中的各种情况。如果不清楚自己处于良好状态的原因,那我们就无法顺利地跟别人进行沟通,也不能在交谈中受到激发。

经过高情商者的亲身实践,有两种途径可以帮我们了解自己。

1.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与自己的主观认识相比,他人的评价相对要客观很多。假如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周围人的评价比较相近,说明他的自我认知能力较好;反之,则说明他在自我认知上有偏差,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当然,对他人的评价也要有认知上的完整性,不应只考虑自己的心理需要,只在意某一方面的评价。只有全面听取、综合分析,我们才能恰当地对自己作出评价和调节。有的人通过他人的看法来观察自己,并为得到他人的良好评价而奉承、迎合,这是极不可取的。一旦把个人情商建立在他人身上,我们就会面临严重的自我束缚。

2.自省,借助生活阅历来了解自己

人生这盘棋该由自己来下,不宜依赖别人的认同,懂得自省并塑造自我的人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善于了解自己情绪的人,总能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到一个最佳状态,并能轻而易举地将他人的情绪纳入自己的主航道。这样一来,在交往和沟通中自然会顺利很多。如强有力的领袖人物、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家,他们对情绪的敏感度都很高,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调动他人的情绪。

成功和挫折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因此,借助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发现自己的情绪特点,然后在自我反省中重新认识自我、调整情绪。当你开始观察和注意自己内心的情绪体验时,就说明情商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高情商者通常能敏锐地察觉出自己的情绪变化,理解情绪所传达的意义,找出某种情绪和心境出现的诱因,并做出恰当的调节,以便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低情商者则往往不能及时地认清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调节,所以会被消极情绪影响很长时间。

在生活中,人们的性格有乐观向上与悲观绝望的区别,究其根本,就在于观察和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不同。根据这种不同的方式,心理学家迈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

1.自我觉知型

只要有情绪产生,自己就能觉察到。这种人情绪丰富而复杂,心理健康,为人处世积极乐观。就算情绪低落时,他们也不会辗转反侧、自我纠结。这类人可以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2.难以自拔型

当陷入情绪的低潮时,这类人往往无力自拔,听凭情绪的主宰。他们总是情绪多变、反复无常,并且不自知。由于经常处于情绪失控状态下,所以他们极易精神崩溃。

3.逆来顺受型

这类人又被叫做认可型,他们非常了解自己的感受,接受并认可自己的情绪,而且不打算有所改变。根据日常表现的不同,认可型又被分为两种:一是乐天知命型,这类人每天开开心心,不认为自己有改变的必要;二是悲观绝望型,尽管认识到自己被不良情绪所困扰,但他们采取不抵抗主义,任由绝望痛苦控制自己,所以容易患抑郁症。

高情商者属于自我觉知型,他们善于了解自己的情绪,能很好地认知、体察和监控自己的情绪。他们拥有自我意识,注意力不容易被外界或自身情绪所干扰,能够在情绪纷扰中保持中立自省。

认清自身的优缺点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能不能真实地、准确地、客观地、全面地看待自己,是体现其情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张口就能说出一些自己的优缺点,这类人会给周围人留下自信、豁达、乐观等正面印象。你呢?你是一个自知的人吗?

如果想知道你对自己的认识是否到位,那跟我一起来做下面这个测试吧。准备好一个计时器,因为做这个测试需要计时,在回答没到问题之前都要先按下计时器。再准好纸和笔,测试就可以开始了。

第一题:列出10个自己明显的缺点。

写完后按下计时器。看看自己花了多少时间,然后将所花的时间记在后面。

第二题:列出10个自己最明显的优点。

写完后再次按下计时器,并写下所花的时间。

测试做完了,想想做题的过程,看看所用的时间,你发现什么了吗?我来猜一下吧,你可能发现了这么两个问题:

(1)做第一题比第二题要容易得多。

(2)做第一题时,你可能觉得还能写出几个来;但是做第二题时,你却觉得要写出10个来还真有点费劲。

对大部分人来说,做第二题所花的时间要比做第一题多一些。你可能会有疑问了,要么想“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说明我是一个满身都是缺点,没有优点的人吗”,要么想“这是不是代表我总是在悲观地看自己,或者是对自己过于苛刻了”。毫无疑问,这两种想法在情感上来讲都是不理智的。

对某些人来说,也许第二种观点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其实,不管你认同哪一种都没有关系,因为理智地看待自己并不要求你是一个完人,只要你能对自己的现实友善以待,而不是悲观刻薄就可以了。

认清自身的优缺点、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很重要,它关系到我们人生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我们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在进行自我定位的时候,我们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肯定自己,这样不仅能充分认清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还能给别人一个坚定、自信的良好印象,但是,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一定要真实,最忌讳虚假。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对于缺点完全没必要悲观刻薄,只有理性地看待自身的不足,我们才能为自己赢得进步的空间。

无论自己是什么样,我们都要在情感上保持理智的态度,勇敢地接受自己的一切。试想,如果一个人连他自己都不愿意接受自己,那别人更不会接受他了。想必你也听说过“人无完人”,有缺点很正常,这仅仅说明你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至于优点呢,它们是上天的恩赐,我们更应该珍惜。

不可小觑的第六感

第六感,是一种在人类进化中产生的直觉,它综合了各种不同场景下的情绪特征。一旦场景不合常理,第六感就会立刻作出反应,并促使我们产生同类的情绪反应,如焦躁、恐惧、愤怒、快乐,以便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认清自己,及时作出适当的反应和行动。

在一本书中,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戈尔曼曾用一个故事来说明第六感的存在。

这座桥在我孩提时候就有了。

一天下午,老师带着我们在桥上玩,我至今仍然记得,那天我和杰米因为争论桥的年龄而被老师称赞为“好学”。

现在,我每天都至少要从这座桥上经过两次,当然,是开车经过。

在一个秋日的午后,我需要回家取一样东西。在离桥差不多600米的地方,我感觉桥似乎抖了一下。这时,我被一种奇怪的感觉攫住了,我突然觉得自己很恶心,甚至有要呕吐的冲动。

于是,我将车停在了路边,摇下了车窗,准备呼吸一点新鲜空气。突然,桥发出了轰隆巨响,它居然断了!接下来的事我很难描绘出来,但它肯定算得上人类不多见的灾难场面之一。

恐惧衍生的谨慎救了我一命,这就如同兔子嗅到从狐狸身上飘过的气息就屏气敛神、史前哺乳类动物一见到掠食的恐龙就四散逃匿一样。那一霎那,我被一种内在的警觉控制了,它迫使我停车,要我多加小心,警惕即将发生的危险。

戈尔曼认为,几乎所有的人类情绪都是进化配置好的程序,这些所谓的“反应冲动”能驱动人们应付环境、即刻行动。而且,人类的每一种情绪反应都有其独特功能,各有其不同的生物特征,它们能促使有机体作出不同的反应。经过长期研究,戈尔曼总结出以下七种常见的情绪生理机制:

1.快乐

此时,大脑中枢抑制消极情绪的部位被激活,产生忧虑情绪的部位休眠,准备行动的能量在积蓄,然而,除这种静止状态外,并没有其他明显的生理变化。这种情绪有助于机体尽快走出消极情绪的生理激发状态。

2.放松

此时,副交感神经系统表现为“放松反应”,使机体进入一种平静和满足的状态,有合作、配合的兴致。爱、温柔、性满足都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从生理反应来看,放松刚好与恐惧、愤怒所产生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相反。

3.惊讶

此时,眉毛会不自觉上扬,视觉范围扩大,视网膜能接收到更多的刺激,能获取意外事件的更多信息。这一反应对准确地判断事件性质和策划最佳行动方案有利。

4.愤怒

此时,全身血液涌向手部,有抓住武器、击打敌人的冲动;心率加快,肾上腺素类激素大量分泌,并注入血液,激发强大的能量,使机体能适应激烈的行动。

5.恐惧

此时,血液涌向大骨胳肌,如流向大腿,对奔跑有利;脸部因血液流失而惨白,有一种“冰冷”的感觉。

躯体可能会在瞬间僵化,这是一个衡量藏匿是否为上策的最佳时机。大脑的情绪回路中枢激发大量激素,使躯体进入全面警戒状态,一触即发,密切注视逼近的威胁,以便及时采取最佳反应行动。

6.厌恶

此时,上唇撇向一边,鼻子微皱。这种表情在全世界都通用,它在传达一个信息:有一种令人恶心的气味。达尔文认为这是为了关闭鼻孔,阻止吸入可厌气味,或欲张嘴呕出有毒食物。

7.悲哀

悲哀有助于调适严重的失落感,如亲人逝去、重大失败等。此时,生命的活力与热情减退,对消遣娱乐毫无兴致,继续下去有可能陷入抑郁,机体的新陈代谢也开始减慢。这种低落是一个反省的好机会:悲悼所失。一旦找到生命的希望,就可以重聚能量、重整旗鼓、从头再来。

对早期人类来说,当能量暂时衰退时,他们会被留在家里,因为这是他们最脆弱的时候,容易受到伤害。其实,这是一种安全保护机制,它既可以使机体以逸待劳,又能养精蓄锐,以便迎接即将面临的挑战。

由此可见,当你身处某个场合,产生上述特别的感受时,千万不要轻易否定它,它可能就是你心情最精确的表现。

很多时候,在还没有知觉某事发生之前,人们就已经产生了该种感受的生理反应。如当怕蛇的人看到鳄鱼的图片时,他皮肤上就可能冒出汗水,这仅是焦虑的征兆,并不代表害怕。甚至在图片快速闪过,都没有形成明确意识的时候,他也会冒汗,这时自然不可能感到焦虑。

如果这种潜意识期的情绪刺激不断增强,就会凸显于意识层。每个人都有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层情绪,当情绪到达意识层时,它便会在前额叶皮质留下了记录。

在无意识层之下,人们会被某些激昂沸腾的情绪严重影响,尽管他对此可能茫然不觉。如早上出门时摔了一跤,你就可能因此烦躁不安、疑神疑鬼、乱发脾气,甚至持续好几个小时。但是,你对这种无意识层的情绪波动却并不知情,当别人提醒你时,你可能会觉得惊讶。

当上升到意识层之后,你就会重新评估发生的事,就能抛开摔跤带来的不愉快,换上轻松的心情。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情绪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项情商的能力,即摆脱恶劣情绪的影响。

Why、How、What、Where

“WHWW”,是一个针对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的心理法则,由心理学家日莫曼在1944年提出。其中,“WHWW”分别代表“Why”(为什么)、“How”(怎么样)、“What”(是什么)、“Where”(在哪里)的第一个字母。日莫曼认为,人类的任何活动,包括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都可以通过“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在哪里”这4个基本问题来了解。

1.Why(为什么)

利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动机,进而决定是否参与进行决策。它体现了个体内部资源的特征属性。

2.How(怎么样)

利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比较可行的方法、策略,进而对方法、策略进行决策。它体现了个体计划与设计的属性。

3.What(是什么)

利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前预知结果、目标,进而对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和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进行决策。它体现了个体自我觉察的特征属性。

4.Where(在哪里)

利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包括物理因素(如时间、材料及其性质)和社会因素(如成人、同伴的帮助),进而对情境进行决策和控制。它体现了个体敏锐与多智的特征属性。

显而易见,按照日莫曼“WHWW”法则,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是一个四维结构,它包括动机的自我意识和监控、方法的自我意识和监控、结果的自我意识和监控和环境的自我意识和监控。

例如,有一个过于情绪化的现代青年,他可能在智商方面有优势,但如果他在“为什么”这个维度上存在不足,也就是说,他没有成功的动机,那他智慧的潜能很难得到开发。同样,如果在“怎么样”这个维度上不健全,那他也许整天忙忙碌碌,但总是事倍功半;如果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缺陷,那他就不能合理地估量和揣度事情的结果和结果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以致错失成功的机会;如果搞不清“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话,那他就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环境以及自己在环境中的位置,可能会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以致有自负或者自卑的消极情绪产生。

借助“WHWW”结构来进行自我了解,是很多高情商的人常用的自省方式。通过对自己所做事情的动机、方法、结果和环境进行审视与反思,可以起到我心灵净化的作用,对情绪的自我认识和控制大有帮助。

某些人在“为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缺陷,这是了解自己的一大障碍。假如一个高智商者不懂得问“为什么”,那他就会缺乏成功的动机,其智慧潜能也很难得到开发。要是一个人从来都不去审查自己做事的动机,那他就只能依赖自己的感觉随性而行,或者听从别人的建议盲目行事。时间长了,他恐怕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更不要说了解自己了。所以说,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一定要有清晰的概念,不然会很难成功。

假如一个人在“怎么样”的问题上缺乏自省,那他的人生将会一塌糊涂。即便每天兢兢业业,最后也只能是事倍功半。不去追问“怎么样”、不想探知方法的危害很大,甚至当你想要了解自己时,也可能会陷入误区,并对自己的其他能力有所怀疑。

有的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由于对事情的结果和目标不明了,所以他们弄不清自己人生的意义。这类人每天茫然地生活着,稀里糊涂地过着日子,甚至不知道所谓的成功是什么,他们经常与成功失之交臂。

当一个人在“在哪里”这个问题上不明白时,他就会看不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找不到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以致于过高估计自己或过分贬低自己。这类人很难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现实,由于对自己的这种不了解,他们在许多事情上都表现为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古人说“三思而后行”,只有懂得思考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士,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问一问自己的内心,然后找出能够帮助自己成长、成才的答案。“Why、How、What、Where”,不时向自己提出这几个问题,并竭尽全力给出解答,这是看透自己、了解自己的最佳方式。

如果想得到真正的成长,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外表的修饰美化,如衣着、打扮等,要想跟过去的自己说再见,我们必须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要学会思考,以支撑自己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仅要充分认识客观世界,还要全方位看清自己。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总结出一种叫“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或者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学模式。他提出每个人都有内置的动力,其潜能随时都可能最大程度地被挖掘出来。罗杰斯将这一过程叫做“自我实现趋势”。他对一个情感健康的人的定义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情商的人。罗杰斯认为每个人思想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也就是他真正想成为的人。然而,很多人发现自己离理想的自我太过遥远,罗杰斯把这个自我叫做现实或真实的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离得越近,就意味着情商越高。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分,而且二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对情感健康的人来说,现实自我决定个体拥有什么样的理想自我,而理想自我又为现实自我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但是,在神经症患者那里,情况却并不是如此。霍妮,一位曾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精神分析训练的人格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她认为,当从父母那里得到不适当的对待方式,如冷漠、拒斥、敌意和羞辱等时,个人对自己的现实自我很容易产生歪曲印象和负面估价。

此时,现实的自我是低下的、受人歧视的,而理想的自我则是完美的、被接受认可的。与其说理想自我是对现实自我的摆脱,不如将其看做是那个可鄙的现实自我的延伸。这样,两者之间就有了天壤之别,现实自我就变成不值一钱、猥琐龌龊的,理想自我则是尽管美好但却不着实际、幻想味十足的。在这种状态下,神经症患者必然会将自己的活动方式指向理想的自我,任由虚无缥缈的理想自我支配自己,并臣服于这个发号施令的“暴君”。霍妮用“专横的必须”来形容这种状况。

对这种异化的状态,霍妮做了详细的描述:“成为这个理想自我的是一切的一切……他必须极为诚实,极为慷慨,极为体谅,极为公正,极为端庄,极为勇敢和大公无私;他必须是个完美的情人、完美的丈夫,完美的教师;他必须能忍受每一件事情,必须喜爱每个人、如父母、妻子、国家,或者他必须不爱慕任何人与事,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他必须从来也没有受伤害的感觉,一直保持安详和沉着;他必须总能从生活中获得快乐,或者他必须超脱享受与快乐;他必须神态自若,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他必须见多识广,而且有超人的理解力,能预见一切可能的事物;他必须解决好自己的和别人的每一个问题;他必须在遇到困难时总能有效地处理;他必须从没有疲倦的感觉,从不生病;他必须总能找到工作,而且在一小时内做完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

不只是神经症患者,情感不健康的人也是如此,越是追求理想的自我就越会背离真实的自我,而且这种背离会使他们沉浸在失败的感受中。霍妮认为,心理治疗者的任务就是帮助神经症患者在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建立切合实际的联系,将他们从“专横的必须”中解放出来,像情感健康的人一样地去体验成功和失败。她还提出,问题既然是人们在交互作用中产生,自然也能在交互作用中将其解决。

你的大脑中肯定也有一个理想的自我,他都有什么样的特质呢,不妨找一张纸将这些特质一一写下来,看看那个理想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再对现实中的自己做一个定位,把自己身上显现出来的特质一一写下来,看看自己在周围人的眼中是一个真么样子的。第三步,看看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离得是否太远,如果离得太远的话,那你需要调整自己的期待值。最后,你要立足于现实的自我,努力向着理想的自我努力,在这一过程不断提高自我意识的能力。

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一个致命的问题摆在很多人面前,它就是“能否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为什么说它是致命的呢?因为不少人已经否定了自己,为了取悦身边的人,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个性,抹杀了真正的自我。他们已经不再是自己了。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太过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被更多人认可,所以逐渐隐藏了真实的自我。可以说,这类人一直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他们根本没有为自己活过。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真正的自我。即便有人不认同我们,即便有人挑剔我们,我们也不应浪费时间去忧虑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因为它让我们看上去那么与众不同。只要利用好自身的资源,我们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世界。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应该在生命的交响乐中演奏自己的乐曲。

美国哈佛心理学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16岁的时候获得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可是,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他一直都备感空虚,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尽管为此闷闷不乐,但他还是坚信:不管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而胜利必然会带来充实感,也会让自己有幸福的感觉。

终于,泰勒·本—沙哈尔梦想成真,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与家人、朋友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庆贺。当时,他对自己的想法更加确信: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而之前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可就在同一天晚上,沙哈尔坐在床上,试着再品尝一下成功的快乐。可惜的是,那种胜利的兴奋、那种梦想成真的快乐居然都不见了,他的内心被空虚填满,只有迷惘和恐惧。沙哈尔发现,自己所有的努力仅仅换来了别人眼中的艳羡,而并不是自我真正所需。他努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暂时的神经过敏。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没有找到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却有扩大的趋势。他终于确定了一点,胜利并没为自己带来任何幸福。这时,他所依赖的逻辑被彻底颠覆。

丧失自我是一件悲哀的事。高情商者都明白,如果想拥有美好的生活,必须要自强自立,并培养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极易丧失自我,而一旦失去自我,就会失去做人的尊严,也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

不管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绝不能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他人的意见作为参考就可以了。不断充实自我的人生才更有意义,活着并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想法和乐趣。那些只考虑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的人,往往会活得很累,因为他们没有了自我。

有一个女孩从小就爱唱歌,她梦想将来能成为一名歌唱家。为了实现梦想,女孩刻苦训练,而且唱得越来越好。

然而,她不时为自己凹凸不齐的牙齿感到苦恼,为了不让大家看到讨厌的牙齿,她只能想尽办法掩饰。

一天,她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夜总会里献唱。她一直努力地拉下上唇,希望盖住难看的牙齿,没想到弄巧成拙,女孩出尽了洋相。表演失败了,她伤心地哭起来。

就在这时,台下的一位老妇人来到她身旁,亲切地对她说:“孩子,你真的很有音乐天分,我一直在关注你的演唱,也看出你想掩饰自己的牙齿。其实,长了这样的牙齿并不代表丑陋,听众欣赏的是你的歌喉,而不是你的牙齿,他们最想看的是真实。”

她接着说,“孩子,你尽可以张开嘴大声歌。那些你极力想遮掩的牙齿,说不定会给你带来好运呢?你相信吗?”

在这之后,女孩再也没有刻意隐藏自己的牙齿,而是放下心理包袱,张开嘴巴尽情地高歌。就像那位老妇人所说,她最后果真成了著名的歌唱家,不少歌手都纷纷效仿她,模仿她的样子演唱。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保持本来面目,做最真实的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别再一味想办法改变自己,一个为了迎合别人而抹杀自己个性的人,就像一只烧断了保险丝的电灯泡一样,再也没有发亮的机会了,而那些高情商者绝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懂得保持自己的本色,坚持做自己的重要性。只有从内心深处接受自己、喜欢自己、坚持自己,并以最真实的自己示人的人,才有机会获得成功。

吾日三省吾身

苏格拉底说:“一个没有检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内省不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最重要的是透过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图。”柏拉图说:“内省是做人的责任,没有内省能力的人不配做人,人只有透过自我内省才能实现美德与道德的兼顾。”确实如此,不内省就无法真正地认识自我,更不要说取得成功了。

借助内省,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发掘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长处,将自己身上的巨大潜能激发出来。然而,有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要么委靡不振,要么自怨自艾,一点小挫折就就能夺走他们的自信心,一味的妄自菲薄,殊不知,自己的才华就被蹉跎的岁月一点点给消磨殆尽。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要经常借助内省发现自己的优势,进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去争取成功。

美国有一个小伙子,他在一个街角杂货店里做普通雇员。一天,当在一家自助餐馆就餐时,他突然想起了关于自己前途的事,他不停地问自己:“难道我这辈子就做一名普通的店员吗?”直到就餐结束,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杂货店也可以学习自助餐馆的经营模式。”

后来,虽然有许多业内人士觉得这样的做法简直太离谱,甚至对他的所作所为冷嘲热讽,但是他依然坚信这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经营方式。因为这种内省,小伙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并且坚定地执行自己的目标。

最终,他的自助式超市概念让他被誉为“现代超市之父”。知道这个小伙子是谁了吗?他就是美国超市连锁的创立者桑德斯。

在生活中,有很多像桑德斯这样通过内省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最后获得了成功。因为懂得借助内省挖掘自己的优势和潜能,这些成功人士最终把内省和动机结合得天衣无缝。懂得内省的人手里就比别人多了一样法宝,这法宝能够披荆斩棘,帮助主人开辟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

细观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人物都善于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自我分析。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只有经常进行自省,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也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做情绪的主人,让自己的人生道路少些坎坷、多些收获。

20世纪80年代初,艾科卡励精图治,将克莱斯勒公司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书写了一段“反败为胜”的神话。有关专家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整个管理层进行深刻反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并且坚韧不拔、众志成城。

艾科卡上任之后,针对公司不景气现状,他发起了一个“反思周”活动。周末,公司的许多上层管理人员一起来到户外,在疗养所里彻底地进行自我反省。疗养所清幽的环境可以让大家都静下心来,彻底地思考曾经所犯的错误。一位管理人员回忆说:“每个人都感到强烈的不安,大家都很重视公司的前途,希望自己能为它的振兴效力,并因此而自豪。”

“反思周”结束后,公司又派出25名管理人员外出考察,向企业凝聚力强、职员素质高的企业学习经验,与此同时,又解雇一批不懂行、不称职的管理人员。这样做,不仅表明了公司精简机构的决心,而且避免了派系之间不协调。当意识到自己对下属发指令性命令是错误的,艾科卡主动地下放了管理权。

当然,自我省察不仅仅是正视自己的缺点这么简单,它还包括对自己的优点和潜能的重新发现。如果全面认识了自己,那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座金矿,你就有机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展现出应有的风采。认识了自我,就代表已经成功了一半。自省是塑造良好心理品质的内在动力,聪明的人不仅能在自省中认识自我,还能在自省中超越自我。

自我省察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与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别人相比,要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而中肯地评价自己要困难得多。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对自己的了解不仅是最困难的事情,而且也是对人最残酷的事情。能够自省自察的人,都是致力于改进并完善自我的人。 iiws+HUAenQqsQaERLBmNKLdufrdLMvsS8UHBc+0HrRDozDIeVCAhXRENe74Xd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