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好不如自己喜欢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能得到什么,而是想得到什么。所以,无论是关于感情,还是关于工作,都应该选择自己所爱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自己的幸福与快乐最大化。

2006年6月,位居当时世界富豪榜第二位的沃伦·巴菲特宣布,他将总价达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比尔·盖茨所创办的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做慈善事业,这些财富大约占其私人财富的85%,这是许多人都难以想象的一笔巨额财富。这样的举动从宣布到实现的这段时间里,世界各地许多记者争相前往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巴菲特的家乡,对于他捐这么庞大的一笔财富进行了采访。

有一位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询问他:“巴菲特先生,您把大部分财富都捐了出去,那么,请问您会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呢?”

沃伦·巴菲特说:“我已经把最珍贵的财富留给了我的孩子们啊,那些都不是金钱,而且也不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无论你花多少钱。”

那位记者很迷惑,巴菲特也看出了他的迷惑之处,于是,巴菲特告诉记者:“我的孩子没有拿走我的金钱,但他们从我这拿走了最珍贵的东西——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常常告诉我的孩子们,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喜欢,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使你改变初衷,你可以一辈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事情的大小、无论工作的卑微与否。那么,丰富快乐的人生自然从中而来。”

在巴菲特看来,亿万家产不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多少能力和成长,反而会消磨他们的激情和理想,会使得他们变得更加堕落,不求上进,没有任何的进取心。

的确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金钱确实不过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罢了,只有乐观、自信、勇敢、勤于思考的性格才能收获快乐与幸福。

听了沃伦·巴菲特的这一席话,记者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他开始思索,我们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这么疲于奔波,而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快乐与幸福?

后来他回到报社给《纽约时报》写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根据巴菲特所言,列出了人生能够做到快乐和成功的5个准则:

(1)我们要想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就必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失败后依然保持着快乐、自信和勇敢的性格;

(3)要想取得较大的成就,就必须学会勤于思索;

(4)拥有再多的金钱,不如每天多给自己一些快乐,无论这种快乐是源于别人,还是源于自己;

(5)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懂得在生活中用积极的态度享受生命的力量。

该记者在采访巴菲特之后写的这篇文章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之前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人生这么忙碌,他却寻求不到一点快乐的存在,自从他在巴菲特那里得到答案以后,便一直按照自己所列的准则一一行动。在后来又一次采访巴菲特时,他向巴菲特表示了感谢,感谢巴菲特给予自己的引导。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时,他的心情是愉快的,态度是积极的,而且他也很有可能在所喜欢的领域里发挥最大的才能,创造最佳的成绩。

所以,作为年轻人,哪怕职位是那样的卑微、渺小,只要令自己快乐就行。因为快乐即是最大的幸福。何况职业实际上并没有贵贱,快乐也不分尊卑。皇帝可以快乐,乞丐也可以快乐。总之,做自己喜欢的事,快乐也就随之而来。当然,做自己喜欢的事,绝不是率性而为,更不能违背伦理法纪。

也许在股票市场上巴菲特能够做到岿然不动,但他也是人,他不是我们传说的那种“股神”,更重要的是,巴菲特是位父亲,他还有三个孩子。

关于他的孩子,无论是教育还是生活,一般人的心里的第一印象是,巴菲特不会为这等小事过于操心。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有世界上最多的私人财富,他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好的生活条件,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而事实呢?其实不然,巴菲特在他三个的孩子面前,与我们的父亲是一样的。

我们高考的时候,父亲会担心我们是否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我们考上大学了,父亲会担心我们是否能够选择一个好的专业;等到我们恋爱了,父亲会担心我们是否选对了人等等。这一切我们父亲要做的事情,其实巴菲特又何尝不是呢?

一个寂静的夜晚,巴菲特坐在窗前,看着外面如水的月色,他的内心里有一些愁苦,因为他的大儿子霍华德开始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的抉择——退学办农场。

在中国,哪位父亲能够如此冷静地面对自己孩子的退学?

能做到这一点的父亲,只能说明他的豁达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因为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怎样的父母,都会认为,孩子成才的途径主要是学习。放弃了学业,就如同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会将一条本来很宽广的大道越走越窄。

巴菲特也不例外。

一向主张对孩子采取宽松教育的巴菲特,也开始因为儿子的事情犯愁。但是霍华德主意已决。作为父亲,巴菲特也只能用前瞻的眼光来理性判断儿子的未来,就像他在准备投资某一家公司一样,将他所能想到的一切后果都想到了。最终的结果是,他支持了大儿子的决定。当巴菲特告诉孩子他的决定的时候,霍华德非常地开心,抱着他的父亲,深深地在他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接着告诉他:“十分感谢您,父亲,您让我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快乐,您在我心目中是全世界最有智慧的父亲。”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巴菲特没有提出过过多的要求,而是让他们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玩泥巴、侍弄花草、听音乐、唱歌、看摄影作品、在田野里疯跑,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的内容。

巴菲特的第二个儿子彼得是个音乐家,他十分喜欢音乐。有一天在给巴菲特弹奏钢琴曲之后,他告诉巴菲特一件自己经历的事情。

彼得有个朋友是黑人歌手,不幸得了重症。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拉着彼得的手说:“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在临死之前,我没有什么要向上帝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你彼得,你是我最真挚的朋友,能够在我濒临死亡的时候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现在我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但我请你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我会为他们感到骄傲的。”

巴菲特曾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告诉子女们,彼得的朋友黑人歌手的故事一直被他记在心中,因为他很感动。巴菲特说,他的感动不是这位黑人歌手多有成就,而是他在临死前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孩子,始终让自己的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这位歌手不仅没有彼得那样富有的父亲,而且他自己本身就是6个孩子的父亲。他一生中都是靠一把吉他与自己苍凉的歌声来感染听众,从而换取那份他应得的报酬,所以他并不富裕,但是他一点儿也不缺少快乐。

因此,巴菲特自始至终都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永远不会错。

哲学家告诉我们,做我们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YcdjgpsbfEmW5pHxzs+XqB3Q4LvCnAjX0jSLMFNFygDQsqfr3NbbtMLm8XN161/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