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什么是催眠术

长期以来,催眠术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奇异的作用,或被视为江湖术士的妖法而排斥在科学殿堂之外,使它的声誉受损,遭到非议。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兴起,人们努力探讨催眠术的奥秘,使其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并越来越多地将催眠术运用于生活之中。

所谓“催眠术”,就是通过特殊的诱导使人进入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技术。在此种状态下,人的意识进入一种相对削弱的状态,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其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情感、思维、意志和行为等都和催眠师的言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就像海绵一样能充分汲取催眠师的指令。由此可见,催眠具有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的特点。

诱发催眠的方法和技术各异,命名繁多,至今仍无统一的分类。现根据不同的施术方式、时间和条件,为您介绍几类最常见的催眠术划分方式。

一是按施术者来分,可分为自我催眠和他人催眠。自我催眠,即自己为自己进行催眠的方法;他人催眠,即由催眠师负责施行的心理治疗催眠方法。

二是按暗示条件来分,可分为言语催眠和操作催眠。言语催眠即运用语言进行暗示的催眠法;操作催眠,即非言语性的催眠法,它是运用行为、动作、音乐或电流等作为暗示性刺激,达到催眠状态。

三是按意识状态来分,可分为觉醒时催眠和睡眠时催眠。觉醒时催眠即在意识清晰时进行暗示性催眠;睡眠时催眠,即在睡眠状态下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催眠技术。

四是按催眠程度来分,可分为浅度催眠、中度催眠和深度催眠。浅度催眠即受术者进入浅层催眠状态,如呈宁静、肌肉松弛状态;中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中层催眠状态,如呈无力、迷茫状态;深度催眠,即受术者达到深层催眠状态,如呈僵直或梦行状态。

五是按催眠对象和手段来分,可分为人的催眠、动物催眠、麻醉药物催眠和非麻醉药物催眠。人的催眠就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的心理治疗催眠术;动物催眠,即使动物进入催眠状态的催眠术;麻醉药物催眠,即应用麻醉药物,如阿米妥钠、硫喷妥钠等麻醉药物,使人进人催眠状态;非麻醉药物催眠,即用无麻醉作用的药物作为暗示性刺激,以达到催眠的方法,如使用葡萄糖酸钙等药物。

需要指出的是,催眠技术并非对所有人均起效,只有受暗示性较高的人才有比较理想的被催眠效果。另外,实施催眠的相关事项也是必须要注意的。

首先,实施催眠的环境和时间设置。环境设置要求选择安静、舒适、温馨的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的环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轻松、舒适和安全。时间设置要求一般一次催眠一个小时左右,根据催眠中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视具体情况调整。

其次,接受催眠期间生活习惯的调整。每次治疗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饱;消除杂念,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治疗;绝对禁止饮酒(饮酒后会出现头昏、头痛、烦躁等反应),尽量不服用人参、激素等;尽量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师真实反映治疗后的体验和变化。

最后,明确实施催眠的禁忌症。虽然至今未见催眠暗示伴发严重后果的实例报导,但实施催眠仍应注意选择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如精神分裂症或其他重性精神病。这类病人在催眠状态下会促进病情恶化或诱发幻觉妄想。再如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识障碍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症状加重。还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以及对催眠有严重的恐惧心理,经解释后仍然持怀疑态度者。

催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每天都在发生,每个人每天其实都在接受催眠。比如公路催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驾驶员长途驾驶,单调的汽车马达声会诱发催眠状态容易发生事故,所以在修筑公路时会在路旁设置一些醒目的标志,或者有意识地将公路筑成弯道,避免诱发公路催眠。长途乘车旅行也是同样。长途旅行中单调、刻板的车轮转动声也会成为催眠性刺激诱人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中似乎能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而对其他声音则迷迷糊糊甚至一无所知。

催眠现象是人的一种自然适应的反应,当一个人与自己的感觉进行沟通,或者正在做内心观想工作,便是处在一定程度的催眠状态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是人的正常反应功能;而催眠术则是帮助人们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这些功能,为调整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服务的。事实上,越是高层次的人,越会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催眠术可以帮助人们减压放松、改善睡眠、心理调整、改善情绪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催眠术作为心理调整和治疗技术,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它作为心理学之瑰宝,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心理保健和医学界、商业界、教育界、体育界、司法界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知识链接:催眠术小史

“催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一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在欧美,很早就有人倾力研究催眠。1775年,法国巴黎有一位喜欢心理治疗的奥地利医生麦斯麦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并用神秘的动物磁气说来解释催眠机理,也就是现代所说的一种暗示力。据传法国政府准备出很多钱购买他的治疗方法,但他都不肯,这可能是由于他自己也不清楚。19世纪,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对其作了科学的解释,认为能麻醉病人。并借用希腊文中的“睡眠”一词将其命名为“催眠”,使得催眠术有了广泛的传播,至今一直沿用这一术语。后来,在前苏联生物科学家巴甫洛夫带领一班人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门应用科学。20世纪,美国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让催眠疗法成为心理学领域里一门独立学科。1986年,中国心理学会在山东举办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期“催眠培训会”,从此,催眠师在中国登堂入室。

总体来说,催眠术在19世纪曾引起研究的热潮,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曾深受催眠术的影响。但进入20世纪后的前30年间,人们对此的研究被冷落下去。它在治疗精神病方面受到了一些重视与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相对而言,在一战期间,这种治疗方法还只受到少数人的重视,但到了二战期间,它已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在治疗由战争带来的身心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世纪后期,实验心理学家们的介入,使得对催眠术的研究与探索步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英国、美国医生催眠家协会陆续建立,并出版了各自的科学杂志。现在,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MRUiNBViAJxvWKRmb7JhTsq41RBg6fUcnvLKhtdY4oehWzTEBxIdPFcnfl7c+dc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