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以为冥想是神秘的东西,其实不然。我来告诉你:“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良好状态。”在这方面,瑜伽冥想和禅修冥想都是最好的方式。积极的冥想能给我们带来正能量。
人类一直以来有一个基本的注意力紊乱的缺陷,只是在近几年,西方精神病专家才认识到这种现象,而冥想成为了解决这一缺陷的最好的方法。
——伊尔文大学研究精神病、哲学和人类学的教授罗杰·沃尔什
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认知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会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如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冥想是一门意境艺术,从严格意义上讲,冥想是一种感觉范畴的理念,只有个体通过实际体验才可以真正理解。
冥想并非新生事物,它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在过去,人们一直把冥想看成是宗教中的一种神秘仪式,并没有多少人去尝试练习。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对冥想进行正式的研究。首先,印度有一个叫B.K.阿兰德的研究者发现,冥想者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以至于能够让自己陷入仿佛沉睡的状态之中,即使是用温度非常高的物品刺激他们皮肤,他们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冥想者果真睡着了吗?1967年,哈佛医学院教授赫伯特·贝森专门进行了实验。他发现,冥想者冥想时吸收的氧气比平时少了17%,每分钟的心跳频率也少了三次,脑波也有所变化。而这些都是人们在睡觉时的反应,但是冥想者其实并没有真的睡着。为了进一步找出其中的原理,199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神经学教授安德鲁·纽伯格在实验中发现,冥想者的大脑在冥想时并没有关闭,只是大脑顶叶使冥想者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感觉,即大脑顶叶阻止了信息进入的控制方位和时间。这一系列研究都证明:冥想者可以让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一研究成果意味着可以解决人类一直以来存在的一种注意力紊乱的缺陷。
正是这种心灵自律行为,它可以使意识在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让潜意识的活动更加敏锐与活跃。冥想能提高我们潜在意识的力量。具体地说就是可以让我们的左脑平静下来,让意识自主地去听右脑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脑波会自然的转成α波。当脑波呈现为α波时(特别是中间α波),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此外对于事物的判断、理解力都会大幅提升,同时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的感觉。比如有位女士为照顾她患病的丈夫而操劳终日,每当夜深入静时,她总感到整个人像散了架似的。自从练习冥想之后,整个人焕然一新,精力旺盛。还有一位女士是为了治疗偏头痛而练习,当她坚持一段时间后,感觉浑身舒服,睡眠也好了。对于女性来说,来自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很大,来自内心的焦躁、委屈和烦恼也很多,练习冥想就可以摆脱这些烦恼,放松心情。
其实,大多数时间我们处于过去或未来之中,但是快乐与亲近只发生在现在。在当今年代,我们的心意很容易受到波动:亲情、爱情、友情带给我们的喜与忧;学习、工作、升迁降职带给我们的躁动;还有那不可抗拒的生老病死引起的恐慌……我们有很多理由认为自己不能冥想,比如太忙、太爱分心、太难,其实,冥想完全可以让你停止意识以外的一切活动,从而达到“忘我之境”。
事实上,冥想除了解决人类注意力紊乱的缺陷,还有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的作用。通过对冥想者大脑的扫描可以知道:有规律地冥想,可以调节大脑神经,让处于压力下的大脑得到放松。因此,冥想者比一般人更容易达到平静而快乐的状态。一些大脑神经系统专家利用复杂的成像技术做测试,得出的结论更是让人激动:在深度冥想中,大脑如同身体一样会经历微妙的变化,冥想可以训练头脑,重新改造大脑。许多医学研究还证明,冥想可以预防冠心病、前列腺疾病、高血压的发生,还可以防止或减轻像心脏病、艾滋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所产生的疼痛,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有研究者表示,冥想者的技术越高,他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就越好。已经有研究证明,爱冥想的女性患上乳腺疾病的机率非常小。
冥想所具有的神奇作用让很多人都误以为练习冥想是一件很困难、很复杂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冥想应该是去丛林深处的某个僻静地,然后点着薰香,像宗教人士那样盘腿而坐,而且坐的时间非常长。其实不然,冥想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公园的草地上、宽敞的室内场馆中,或者舒适的椅子上,都是适合冥想的场所。冥想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有坐禅的冥想、站立姿势的冥想、舞蹈式的冥想,祈祷和读经也是冥想的一种。除此之外,休闲式冥想(直坐或稍微向下斜躺在座椅上)、慢走式冥想(刚开始每步都走得相当慢,之后就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步伐)、超然冥想(反复重复一个梵语音节)、音乐冥想(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进入宁静的状态),等等。冥想所需要的时间也可以根据个人的习惯从几分钟到一个小时都可以。
冥想方法很多,主要源于印度教、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和日本佛教,大多以“静”为主。以下是其中三种较普及的冥想修行法。
印度式冥想:起源于印度教,既可静态又可动态,而且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一般适合在安静场所、单独或集体进行。第一步,全身放松,平躺于地面;第二步,调息,即呼吸控制练习;第三步,身体静止,精神放松,摆脱对身体功能的注意;第四步,将外在意识长时间固定在一个意念对象上,不间断地默念自己沉思的对象,超越任何有关自我的回忆,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印度式冥想能够提高自身体质,改善心理物理平衡。
日本式冥想:起源于日本传统佛教,采取静态即打坐参禅的方式。早晚各一次,或者一日多次。一般是在完全安静的环境中,单独或集体打坐。第一步,弯腰,面壁,盘腿坐于地垫上;第二步,把注意力集中在距地面一米处;第三步,呼吸均匀,停止一切思考和欲念;第四步,保持心无杂念;第五步,松开盘腿,缓缓站立,双手合十,弯腰再盘腿而坐。日本式冥想能够使人远离日常的烦恼,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
中国传统式冥想:起源于绕式打坐修行术,采取静态方式。一日一次或多次。盘腿坐于静室,默念经文,可用音乐做背景,单独或集体静坐参禅。第一步,盘腿坐于莲花坐垫,眼睛微闭;第二步,按传统方式,先三叩首;第三步,将意识固定在一个对象上,如固定在呼吸、直觉或同情心上;第四步,调息,心中默念自己沉思的对象,超越任何自我,达到全身心的放松;第五步,暂时把自己带回到现实中,然后再次入定进入沉思。中国传统式冥想令人超越自我,解脱烦恼,调节心境。
虽然冥想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是并非每种冥想都适合自己,如果采用不当,不仅会有痛苦,而且还会白费心力,最后带来的则是身心的疲劳。适合自己的冥想方式只能靠自己的感性来判断。看部喜欢的电影、听听最喜欢的音乐(古典、爵士),都可以算是冥想的方式。只要你感觉舒服就可以。但是,冥想并不是单坐在那里感觉而已,它是一种需要很长时间追求到的境界。在被称为“冥想”的状态里,你不用再去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
冥想是一种身体放松与敏锐的警觉性相结合的状态,它既可以带给我们健康,也可以带给我们精神回报。当我们处于沉重压力之下时,心情会不那么舒畅,肩背也会不那么舒展挺拔,加上横膈膜受到压迫,呼吸变得浅且短促,新鲜氧气摄入不足,就会导致机体代谢缓慢下来。可想而知,代谢缓慢的身体一定积存了许多毒物与废物,而冥想所要求的深呼吸则可打开被禁锢的横膈膜,加快毒物与废物的代谢,这不仅是一次有效的心灵排毒,对瘦身、舒缓并唤醒肌肤也大有益处。
冥想是一种工具,通过练习,你可用全新的方式认知关于你和他人之间联系的可能性;冥想是一种精神,通过体会,你会因此而提升自己每一个生命阶段的质量;冥想是来自天籁的声音,用心倾听,在这个焦躁的世界里你就能日趋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关知识链接:注意力缺失症
注意力缺失又叫注意力缺失症。儿童是这一症状的多发人群,也有成人型注意力缺失症。注意力缺失症患者有利的特质包括,创造力,不随俗的思考方式,独特人生观、与众不同的幽默感,惊人的坚持度和毅力,直觉非常强;不利的特质包括,无法把伟大的点子化为行动,无法对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长期无法发挥潜力,因为挫折,常常有愤怒或沮丧的情绪不善于处理金钱或做财务计划,挫折忍耐低,即使很努力,表现却时好时坏。
总是被不了解的老师视为懒惰、不专心或态度不好。缺乏组织能力,儿童会把书包和衣橱塞得满满的,成人则是把所有的东西堆成一堆。无法管理时间,特立独行,缺乏耐性,容易分心。无法欣赏自己的优点或了解自己的缺点。常常使用酒精或其他药物,或有其他成瘾行为。很难坚持完成一件事情。常常没有任何道理的改变计划、改变方向。无法从错误中学习,解读社交信息有困难,不容易交朋友。
每个人都有走神的时候,但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这个界限究竟在哪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为自己的心不在焉担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专家认为,判断是否患上了注意力缺失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在过去的6个月内,你“经常”或“很频繁”地存在以下9条表现中的6条或以上:
(1)在工作或生活中不能注意细节或经常犯粗心的错误;
(2)在工作或娱乐中很难保持注意力;
(3)别人与你讲话时,你没留意听,经常走神;
(4)不遵从指令且完不成工作;
(5)难以组织好工作和活动;
(6)逃避、不喜欢或不情愿参加需要持久保持注意力的工作或活动;(7)丢失工作或活动中的必需品;
(8)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多因外界刺激);
(9)在日常活动中健忘。
第二,上述表现至少“经常”或“很频繁”地影响到了以下功能中的至少1项或以上:
(1)家庭生活;
(2)工作;
(3)社会交往;
(4)在社区中的待人处世;
(5)教育活动;
(6)婚姻关系;
(7)对钱财的管理;
(8)开车;
(9)休闲或娱乐;
(10)处理日常事务时。
第三,上述表现从7岁以前即开始(最宽的标准从10岁前开始),并持续至成人期。如果你的走神问题符合这三个条件,那么你无疑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而且越早越好。
如果发现孩子有注意力缺陷、多动或者冲动症状超过6项,已持续6个月以上,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时,家长或老师都应引起重视。此外,孩子是家庭乃至国家的希望,全社会都应该给予多动症患儿更多关注,医生、家长和老师应携起手来帮助多动症儿童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成人型注意力缺失症患者,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缺陷并积极地改善它。因为只有接受自己,与自己为友才是重塑新生活的前提。而对那些天性抑郁的注意力缺失患者来说,则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一是有必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支持系统。比如你可以在网上寻找一个这样的患者群体,发帖子和加入聊天室,二是每天排好优先序列。如果你最重要的是陪伴孩子,那么就不要担心家里整理得怎么样,衣服有没有洗完。如果第一要紧的是保证送孩子上舞蹈课,那么就别在路上挂记干洗店的事。三是给自己留点时间。让自己有时间休息,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也是很重要的。就算只有10分钟,闭上眼睛,深呼吸。如果你能忘却周围的喧嚣,哪怕就几分钟,你就会有力量继续下去。四是微笑,保持幽默的心境。每周回顾你的生活,想想那些你闹的笑料,然后大笑一场。有些情况下,如果你能保持幽默感,你或许能减轻自身的压力。
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另一种冥想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可以消解那些旧的习性。
——摘自印度《瑜伽经》
“瑜伽”这个词,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其含意为“一致”“结合”或“和谐”。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瑜伽姿势是一个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方法,提高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成为完整的体系。正统的印度“古典瑜伽”包括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利尼瑜伽六大体系。不同的瑜伽派别理论有很大差别。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业瑜伽倡导内心修行,引导更加完善的行为;信仰瑜伽是将前者综合并衍生发展而来的;哈他瑜伽包括精神体系和肌体体系;王瑜伽功偏于意念和调息;昆达利尼瑜伽让人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同时保持青春,美丽健康。这些不同体系理论的瑜伽,对于修习者来说都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工具。
《瑜伽经》中曾对冥想下过这样的定义:“凝神就是将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某种神圣形式上;入定是流向专注对象的连续的意识流;三摩地(三昧)是在冥想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这就是三昧。”显然,真正的瑜伽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通常,这三个阶段在冥想中是一气呵成的,其间不允许有阶段性的停顿,因此,习惯上人们将这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冥想。
凝神,又译为“专注”,又称执持、内醒、摄念。《瑜伽经》对凝神的阐释为:“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商积略奥义书》阐释为:“摄念(凝神)有三:摄持意念于‘自我’中;摄持外空与心空中;摄持地、水、火、风、空五中之元神形相。”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脱离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宁静而无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则指身外之虚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阔虚无可以引发自心之虚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实际上也是脱离世间名相的“真实影相”,也可以说是自我的真实心相。总之,此处的三相,皆不离自我心中之相,应该指的是记忆或想象之相。将《瑜伽经》与《奥义书》的两种阐释对照起来,可知凝神的基本对象,一为庄严之形象(有相);二为虚空相“无相”。无论是有相还是无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说只能是“记忆”中之形象。凝神是冥想的第一个阶段,这时要求心注于一处一物,在意识之内形成一处一物的影像。
入定又称静虑、冥想或禅那,为冥想的第二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论述静虑有“有功德者”与“无功德者”两种,“有功德者,谓之于神之形相而静虑也;无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静虑者也”。也就是说,有功德入定,观相对象带有“神圣”色彩;而无功德入定,则纯为观想“自我真实”。或者说,有功德定,是有赖于神圣的“他力”;无功德定,纯依赖于“自力”。《奥义书》对入定的两种情形划分,还是从前一阶段“凝神”的不同关注对象延续引伸下来的。不光是在入定阶段,其实在凝神阶段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相的神明与无相的空或“自我”。精神主体达到入定,修习者就进入三昧的修习阶段。
三昧又称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为瑜伽冥想的第三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称其为:“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合而为一,无有三端(知识、能知、所知),以无上阿难陀(真智)为自相,以纯粹灵明为自性者也。”经过长时间专注的静虑,到了三昧时,意守的主体与意守的对象开始合而为一,意识主体对自身的知觉消失,也不再受记忆与自由联想的干扰,思维也趋向于无分别的状态,观注者成为被观注者;以自心观注自心本身而不是关注其他。正如《瑜伽经》所云:“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三昧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实现的,从静心到制感,再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无不是对心的活动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说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时,身心无二、心境无二,此时,我、心、境已融合为一,这个合一体,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证得“真理”,并与明辨、喜乐的觉受相应,而真理、明辨、喜乐的结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禅、四空定、九次第定。
瑜伽冥想的境界,尤其是三摩地的境界是不能以一般的思维来测度的。事实上,从“凝神”开始,没有多少技法与流程可言,越接近三昧,越是要求你不要用功、不要用力,也不要用“心”。三摩地的境界是靠一念契入的,而不是靠工夫“作”来的,因为三昧本身不是一种物象,它不是外在于心的一个实体,三昧只是你自己的心与心之间达成的一种突发式的默契、相印,那一瞬间,观照者、被观照者的界限消失了,观照的能力瞬间变得无限却又不必为观照者所用,因为已经没有了观照者与被观照者的对立,观照转换成了“亲证”(直接进入体证)。由此,观照者便会打破肉体凡心的局限,伴随那二元合一的定体,进入色界、无色界,真正实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至高目标。
瑜伽冥想是一种对生命系统能量释放、重组、修复、优化的综合过程,经过冥想透彻洗礼之生命会更加平和与宁静,这对整个机体有着意义深远作用的宁静状态。简而言之,只有在宁静中,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瑜伽。从事瑜伽益处多多:一是增加活力,因为瑜伽影响所有长寿的条件,包括脑部、腺体、脊柱与内部器官;二是外观与心情的年轻,三是瑜伽锻炼出一副健壮的体格,免疫能力也增加;四是瑜伽体位与瑜伽颈部运动能改善颈部状况,进而加强视力与听力;五是瑜伽使包括脑部在内的腺体神经系统产生回春效果,心智情绪自然会呈现积极状态,因而使你更有自信,更热诚,乐观。每天的生活也会变得更有创意。
瑜伽冥想主要有以下方法:
想向术。明确自己的“方向性”而冥想。如希望摆脱罹患已久的气喘病,希望不再咳嗽等等,就可以全力以赴地投入冥想。
想欲术。这是因为有某种欲望,而希望将它改正的“私欲整理”。如冥想治好气喘后,读书会聚精会神;对工作会认真负责等。
想整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要努力整理好自己每天的生活。如拟定作息时间表,安排好饮食、呼吸、运动、休息等。
想和术。对于自己的计划是否都保持调和了呢?要加以核对,使之相互间保持均衡调和。
想心术。无论你操练什么功法,心中都要保持乐观,而不是注意动作姿势的好坏,要做到快乐地投入。
想定术。将自己所希望的事和所要求操练的事都彻底而具体地表现出来。如果你想减肥,就要毫不犹豫地想:我的体重现在是多少公斤,一定要减至多少公斤。
想念术。这是你的实际行动了,你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调和五事,再进行冥想。如冥想自己杀死体内病毒的过程,冥想自己身体逐渐强壮起来等等,使自己的潜意识发挥强大的活动能量。
修持瑜伽,道德首要。没有道德任何功法都练不好。必须以德为指导,德为成功之母,德为功之源。瑜伽道德基本内容包括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这是瑜伽首先要求修持者遵守的道德规范。修持瑜伽要做到自身的内外净化。外净化为端正行为习惯,努力美化周围环境;内净化为根绝6种恶习或欲望:愤怒、贪欲、狂乱、迷恋、恶意和嫉妒。
在具体操作上,练习瑜伽应该选择一个专门的地方来练习,这样可以帮助你找到安宁感,易于进入瑜伽冥想状态。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如清晨和傍晚比较理想。利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能让精神更快地放松和平静下来。
坐下来后,让背部、颈部和头部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面向北面或者东面。在冥想的过程中,保持身体温暖(天凉时你可以给身体围上毯子),引导你的意识保持平静。让你的呼吸有规律的进行,先做5分钟的深呼吸,然后让呼吸平稳下来。建立一个有节奏的呼吸结构,吸气3秒,然后呼气3秒。当你的意识开始游离不定,不要太在意,也不要强迫自己安定下来。安静下来以后,让意识停留在一个固定的目标上面,可以在眉心或者心脏的位置,利用你选择的冥想技巧进入冥想状态。在非常纯净的冥想状态到来之前,不要强迫、让游离的状态继续自然地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游离的思想状态会慢慢消息,最终进入最高意识的知觉状态,也就是“三昧(三摩地)”。
瑜伽冥想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宁。真正的瑜伽冥想的姿势都是打坐式的。打坐又再细分为七种,即:简易坐,单莲花坐,双莲花坐,至善坐,吉祥坐,悉达斯瓦鲁普坐,雷电坐。通过瑜伽的这些坐姿我们还能获得身体的受益,加强两髋、两膝、两踝的韧性,补养和加强神经系统,减轻和消除风湿和关节炎。
打坐,也就是静坐是瑜伽冥想修行的第一方法,打坐对于身心健康十分有益。在进入正式冥想阶段前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选择一个你感觉很舒服、放松的姿势来练习,如果可以的话,用莲花坐的姿势;但如果你不能做这样的姿势,你可以选择简易坐来练习。正确、稳定的坐姿是冥想成功的关键,因为不稳定的姿势会使思想、意识也变得不稳定。第二,尽量不在冥想前进食,因为这会影响你集中精神状态。第三,开始时试着每天做一次冥想,以后可以增加到每天两次。冥想的时间由5分钟慢慢地增加到20分钟或者更长,但不要强迫自己长时间地静坐。第四,如果你利用一种冥想方式练习几次都感觉不舒服,那么你可以放弃这种方式而选择另外一种更合适自己的方式。第五,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在所有的瑜伽冥想体系中,没有哪一种比得上瑜伽语音冥想的功效那么直接、久经时间考验和广为人们使用。瑜伽语音冥想又称曼特拉冥想。梵语词“曼特拉”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曼”(man)和“特拉”(tra)。“曼”的意思是“心灵”。“特拉”的意思是“引开去”。因此,“曼特拉”的意思是能把人的心灵从其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负担等等引离开去的一组特殊语音。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瑜伽语音上,就能逐渐超越愚昧无知和激情等习性,而处身在善良品质的高度上。从这一步,瑜伽冥想更往深处发展,逐渐演变为完美的禅,而最终进入入定状态。试图凭借注意力使心灵保持专注在某一对象事物上,是违反心灵的能力的。这样做是困难而徒然的,这实际上也是违反瑜伽冥想术的原则的。在瑜伽冥想术中,人要轻柔地设法把他的心灵集中在某一对象事物上,如果心灵要离开这事物,他就设法逮住它,把它带回来,但这要做得极为柔和。
瑜伽语音冥想可以和提升生命之气的功法一起配合着练习,也可以终身单项地练习。其练习极为简便易行,没有什么硬性的严格的规定。有时候是心与口同时反复诵念,有时候只是默念而已。出声念诵时,有时是低声悄语似的反复念,有时用普通语音响度念,有时又是用有节奏的歌唱方式来诵念。有时诵念与呼吸保持同步节奏,有时又不必如此。有时是坐着念,有时站着念,有时走着念,等等。练习者双眼有时是闭合的,有时是部分地闭合的,有时是完全张开的。
音乐是瑜伽冥想的重要方法,其特点是抒情、自然、休闲。事实上,再没有别的什么冥想功法能像瑜伽语音冥想音乐一样,在经受过如此悠久历史的考验后还这般广受欢迎并被普遍使用。冥想音乐使人获得内心的和平安宁与快乐幸福,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安泰的效果。使用这个音乐节目进行瑜伽语音冥想的方法是:首先,要细心听这些瑜伽语音音乐,然后,跟着唱诵的人一起唱这些瑜伽语音音乐。过一段时间,等大家比较熟悉这些瑜伽语音的发音之后,也可以不用瑜伽音乐伴奏来做瑜伽语音冥想。比如说,可以配合着呼吸来做。大家还可以随着比较轻松的瑜伽旋律,一边拍掌跳舞,一边聆听瑜伽语音音乐,并且跟着唱诵。
总之,瑜伽冥想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休闲方式,是净化心灵的良方,建议大家有空时不妨在家里做做瑜伽,给疲惫的心灵松松绑,减减负。瑜伽是一种境界,讲究的是意境与气息的调整,所以不必在意动作一招一式是否到位,只要在自己的极限范围内,量力而行就可以了。
相关知识链接:静坐冥想
静坐冥想是一些宗教修炼中常用的方法,如坐禅、超觉静坐、祈祷、瑜伽等等。中医养生气功也采纳此法。基本机制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他人指导后进行自我催眠,诱导出生理、心理性的放松反应,包括进入催眠性的“出神”或“入静”状态。各种方法的共同点是需要安静的环境,头脑中有一定的意念、想象作为注意对象,态度被动、自然,采取舒服的体位。常用的方法是闭目,调整呼吸节奏,并相应地默念简单词汇或无意义单音,或作轻松、愉快的想象,体会、暗示身体出现放松感。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从思想者转变为思想的观察者,用以超越自我,摆脱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扰。目前,该方法也被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
静坐冥想古已有之,但是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科学界才开始关注。那时候,哈佛医学院心脏病专家赫伯特·本森教导心脏病人练习静坐冥想,结果发现:病人的血压和精神压力大幅下降了。本森非常兴奋,把这些现象写进了《松弛反应》一书,这本书畅销一时。
赫伯特·本森指出,静坐冥想可起到松弛反应,特征是肌肉放松、焦虑减轻、紧张激素的活跃程度下降。他和其他研究人员测试静坐冥想对各种各样疾病的疗效,经过多年努力,已找到不少科学依据,证明静坐冥想对身体大有裨益,例如:舒缓偏头痛。“美国头痛联合会”曾分析十篇研究报告,他们发现,偏头痛患者采用静坐冥想方法治疗之后,发病频率和疼痛程度降低了32%。治疗牛皮癣。根据《心身医学学报》上发表的研究报告,两组牛皮癣患者接受紫外线疗法,其中一组一直聆听专供静坐冥想用的录音带,结果痊愈速度比没有聆听的快4倍。减缓慢性疼痛。1995年,美国全国卫生研究所鉴于已积累充足证据,宣布,静坐冥想之类松弛身心技巧对缓解慢性疼痛非常有效。治疗癌症。静坐冥想虽然不能治愈癌症,但由于能够缓解慢性疼痛,所以有助于正在接受化学疗法的癌症病人舒缓痛苦,以及种种其他令人很不舒服的副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非专业的情况下进行修炼时,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在一部分人有可能诱发病理性的心理现象,俗称“走火入魔”现象。这种现象在人格有缺陷、对修炼后果期待过高、团伙压力较大等因素共同存在的情况下较容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