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下一个“拖拉机”
现在,想必你已经非常清楚拖延是怎么回事,那么,在拖延的排行榜上,你又排在哪个位置呢?是那种普通的磨磨蹭蹭,还是那种已经将“明天再说”这几个字深深地刻到了脊背上?
别着急,下面这个办法就能帮你测量你的拖延倾向到底有多重。在这里,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份快捷、迷你的测试量表(见表1-1),这张表是根据上万名被试者的诸多情况编制而成。
下面请在下表中圈出你对每道题目的回答:“我不会或极少这样”计1分,“我很少这样”计2分,“我有时这样”计3分,“我时常这样”计4分,“我就是或总是这样”计5分,然后,再把每道题目后对应的分数相加,这样就得出了总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个测试量表中,第2题、第5题、第8题与其他题目的计分方式不同,为反向计分,即由“我就是或总是这样”至“我不会或极少这样”的分数为1~5分。
表1-1 拖延测试量表
好,测试完毕,现在请将以上这些题目的分数相加,并得出拖延测试的总分:____。
下面再让我们看看你的测试结果到底意味着什么?从下表1-2中,我们可以得知:如果你的得分在19分及以下,说明你是个时常把“要紧的事先做”挂在嘴边的人;如果你的得分在20~23分、24~31分、32~36分之间,说明你是个平均水平的拖延者;如果你的得分在37分及以上,说明你是个时常把“改天再说吧”挂在嘴边的人。不仅如此,表1-2还为我们分析了这几类人在总人群中又居于怎样的位置。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判断,你是那种总把事情推到最后一分钟的家伙,还是那种总喜欢推迟身体锻炼和缴税的家伙?
表1-2 拖延测试结果分析
拖延者自画像
通过上面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知自己得了多少分?又是怎样的人?事实上,如果你在拖延测试量表中的得分越高,那么,你会拖延的概率就越大。
当我们与拖延者进一步接触时,许多拖延者会告诉我们,拖延似乎有其自身的生命和意志,他们将之比拟为乘坐在一辆过山车上,虽然他们想要事情有所进展,但是最终却不可避免地慢了下来,更糟糕的是,情绪也会随之起起落落。
没错,事实上,我们身边的许多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试图开始一项新的任务,并努力想要完成它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会出现一波接着一波的思绪、情感和行为上的波动,而这些波动又总会在有形或无形之中影响我们,并且呈现出诸多共性,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拖延怪圈”。
对于这个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验。你或许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挣扎在这个怪圈中,你或许从头到尾只需要几个小时就经历了一个怪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几幅拖延者的自画像,从他们身上,看看有没有说中你的?
1. “这次我一定要早点开始。”
对于许多拖延者而言,当他们刚接受一个新任务时,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这一次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好。虽然从内心上讲,很多人并不是非常愿意马上就开始着手或是依然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即便如此,这些拖延者还是十分相信:不管怎么样,事情不需要我们做什么特别的安排,终究会自然而然地启动。不过,当一段时间过去之后,这些人就会发现这一次的情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往往在这种时候,之前的希望就又变成了担忧。
2. “我得马上开始。”
在一件事情开始之前,我们都曾抱着早早开始、好好做的幻想,但是,当早点开始的时机又失去时,想要好好做的幻想也随之破灭。于是,我们陷入焦虑,压力逐渐加重,不再盼望自己会自发地开始上手做事,不过,有时候,我们还是会突然感到需要马上得做点什么,但是当我们一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就又抱着一线希望。
3. “还有时间。”
当事情进展到某一阶段,虽然你的内心充满了负疚、惭愧或是欺骗了别人的感觉,但是你仍然试着保持乐观,盼望“缓刑”的奇迹能够出现,你反复对自己说,“我还有时间”,“我可以完成任务。”
4. “我这个人有毛病。”
当早点开始做事的良好意图没有实现,当内心的负疚、惭愧和痛苦无济于事,当盼望的奇迹没有出现,你整个人就会陷入绝望,最开始那种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担忧会变成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是我……我这个人有毛病!”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少了点什么其他人都具有的某些东西——自我约束力、勇气、头脑或是运气,为什么他们能行,你就不行呢?
5. “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对于许多拖延者而言,当你接受的任务最终无论是被放弃了还是被完成了,通常会因为如释重负和精疲力竭而几近崩溃,虽说这样的考验历经磨难,但是毕竟都已经过去了,再经历哪怕一次这样的折磨都会让你无法忍受,所以,你发誓从此不再踏入那个怪圈一步,下一次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并且控制好自己的焦虑情绪。如此看来,随着一个放弃拖延行为的坚定誓言,这个拖延怪圈看似就要画上句号。然而,尽管大部分的拖延者会诚心诚意痛下决心,可是,事实上,依然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
6. “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
当时间再次从我们身边溜走,当你依然没有着手做事,摆在眼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有一个理想的开端,也不是如何给自己做事的压力,这时,我们会被一种不祥的预感缠绕,而这种感觉甚至会在一个瞬间取代之前所有那些剩余的乐观情绪。此时此刻,当你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开始,脑海会不由自主地闪现出那些可能会永远毁了你生活的可怕后果,这时,你感到自己正走在瘫痪的边缘,一连串的想法在脑子里打转。
a.“我要早点开始就好了。”当你想起自己浪费的时间,当你意识到时间已经无法挽回,你除了沉痛地责备自己别无他选。大多拖延者站在悬崖边缘时,往往会后悔不已,说出这样的话:“我真是应该早一点开始做事。”
b.“除了这件……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被避开的事情,拖延者往往什么事情都愿意做,无论是整理房间,清洁卫生间,还是尝试新菜式,总之一句话,在这个阶段,要做这些事情的强烈愿望突然间变得无法抗拒起来。这种改变是不是很有意思,想当初,那些事情还没有这么繁重,但是你却避而不做,可是,现如今,你的心情却迫切到了非要马上开工不可,但是你此刻却在做其他一些事情,忙得不亦乐乎,并以此来安慰自己,“好,至少我做成了一些事情!”有时候,那些转移你注意力的事务让你处理得效果显著,以至于你相信在那件事情上你正在大步迈进,但是,遗憾的是,它仍然有待你去完成。
c.“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对于有些拖延者而言,为了让自己分散注意力,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愉快的、立竿见影的活动,可能是看电影,做运动,可能是与朋友们待在一起。虽然他们努力让自己自得其乐,但是在他们的脑子中,事情没有做完的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之前感受到的所有快乐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持久的担忧、厌烦以及内疚。
以上这些问题,有没有说中你的?当然,你要是嫌问题少,还可以继续罗列。对于每一次的拖延来说,可能反响都不会太大。然而,若是把这一次次的拖延合在一起,可能就会一点点地蚕食你的幸福生活,甚至让你痛苦不已。
事实上,从所有的拖延过程来看,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模式:在一项复杂的工作开始之前,时间都很充裕,当你随随便便地做了一点儿工作,总会觉得没什么能让你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如果这份工作可以被忘掉,或许你早就把它忘掉了。
直到后来的某一天,你终于要认真对付它了,但是突然有一天,这份工作却变成了你不想做的事情,即便你竭尽全力想要把心思都放在这份工作上,可是,总会有什么东西冒出来把你打断,挫败你前进的动力。这时,你无法把工作向前推进,只好把任务向后推到一个比较闲的日子,不可思议的是,你却发现每个“明天”原来都是一样的——不多不少,只有24个小时。每天结束的时候,你都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谜题:“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最后,时间的有限性开始显现出来了。想当初,你毫不在意挥霍的一个又一个小时,现如今,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时间却变得越来越宝贵。你原本想推进某个项目,可是现在却在细枝末节上纠结起来,于是,你周旋于超市购物、煮饭做菜、打扫办公室、清理电子邮箱、锻炼身体这些事情,更为不幸的是,你在心里反复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做那件主要的事的时候,于是,你一再安慰自己说:“我是在做这些事,但是,我至少也是在做准备嘛。”然而,当你打算开始,天色已晚,于是你像往常一样上床睡觉。当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时,新一轮的“逃避循环”也再次开始了。
直到最后,临近某个极限,随着一样东西“咔嚓”一声响,能量才开始蓄积,你也才开始工作了。可是,这时你悄悄地压缩了某项任务,只保留了其中最本质的部分,因为已经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用了。
不过,还有一件事可以让你感觉好一点儿,那就是你不是一个人在承受拖延之苦。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95%的人承认自己有拖延问题,而其中又有25%的人还指出这是他们的一种慢性的、决定性的人格特质。举个例子,回想上一次拖延来袭时的情况,对于下面的问题,你会作何回答?
你知道这项工作会耗费这么长的时间吗?
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会为拖延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你有没有预料到,最后一分钟会有多么紧急?
停下手里的工作,老老实实地想一想,你的答案是“对”是“没错”,还是“千真万确”?可是,事实上,诚实的回答竟然如此之难,然而,这就是问题所在。拖延,它无处不在。像重力一样普遍,而且它同样会产生向下的拉力,从早晨几乎要空了的牙膏管,到晚上厨房里快要溢出来的垃圾桶,拖延都与我们同在。
不过,也有一些拖延者甚至会试图把他们那自毁性的不作为装进“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的框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推迟工作任务,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庭生活当中,这是错误的吗?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钻进“潜心工作就是成功”的模式中乐此不疲,如果他们的工作时间被剥夺了,就会感到愤愤不已,这是错误的吗?其实,这取决于你是哪类人。然而,要想分辨哪种选择是拖延,哪种是有意的决定,并不容易,或许只有那些拖延者本人才能分得清。
|
本|节|要|领 |
|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时候,“停止拖延”都是最常见的行动目标之一。然而,拖延这种习惯,总是会卷土重来。
在处理延迟这件事情上,我们总是为自己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自我欺骗和拖延总是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