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相信,一根并不粗壮的柱子,一根细细的链子,能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可如果你去过印度和秦国的话,你就会相信了。当一个人凭感觉经验作出判断的时候,他就是那头大象。
大象为什么不挣脱呢?因为驯象人在大象还很小没有足够力气的时候,就用一根铁链将它们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不管怎么挣扎小象都无法挣脱铁链的束缚,于是小象渐渐习惯不再挣扎,直到长成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没有想过挣扎。这是以感觉经验为依据的典型。
在生活中,有些人习惯于根据既往的经验来对事情进行逻辑论证,其实这种论证通常是不可靠的。仅靠经验决策,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导致严重后果。昆曲《十五贯》改编自《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无锡县肉铺老板尤葫芦借得十五贯本钱做生意,可他对女儿戍娟开玩笑说这是卖她的身价钱,女儿信以为真,当夜逃走。深夜,赌徒地痞娄阿鼠闯进尤家,为还赌债盗走十五贯钱并杀死了尤葫芦,过后反而诬告戍娟谋财杀父。
戍娟出逃后,与不相识的客商伙计熊友兰同行,邻人见到了他们,于是产生怀疑,而又发现熊友兰身上正巧带有十五贯钱,于是将两人扭送到县衙。知县对此并未详加审问,就断定戍娟勾搭奸夫、盗取钱财杀害了父亲,判他们二人死刑。
知县推理的逻辑是:“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齐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情就是不问,也明白十之八九了。”这知县判案的依据仅仅是一番“人之常情”,依据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断,他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
其实,人们的经验有些时候并不靠谱。人的经验基本上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在跟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它跟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感性认识只能反映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而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认识事物进行实践的时候,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因为,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理性认识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在生活中,只有要多一些理性认识,少以感觉经验为据,才能少犯非逻辑错误。
爱迪生曾让一位数学专业毕业的高才生计算灯泡的体积,这个高才生费了半天劲,几乎把他的平生所学都用上了,可还是没算出来。爱迪生说:“你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思维,试一试别的方法呢?”这个高才生又费了半天劲,还是局限在他的数学计算的经验中。
见此情形,爱迪生有些生气地说:“你只要用水装满灯泡,再用量筒量出水的体积,不就算出灯泡的体积了吗?”此时,这个高才生才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只知道拿以往测量规则容器的方法去测量这个梨形容器。
突破经验以后,他很容易就把那个形状奇特的器皿的容积算出来了。
很多时候,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会因我们总是凭经验做事而变得复杂起来。全凭经验不仅会限制我们的思维空间,还会制约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让我们看不到希望,以至于带来很多失败和损失。
人们在进行经验逻辑推理的时候,常见的模式为:由于此种情况与彼种情况之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常常同时出现,那么此种情况的具备也就意味着彼种情况也会出现。比如,看见一个人衣着华丽,就会判断他是个有钱人,与之相反,衣衫俭朴的人则被视为没钱人。这种逻辑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一种便利的思路,而且往往是有效的,但是这种经验依据大多都是片面的,是不严谨的,所以假如仅凭这种经验来判断事情,很容易出现错误。
请听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跟一个大姐聊天,这时跑过来一个小孩,急冲冲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大姐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问: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曾对100个人测试过这个问题,但是100人中只有两人答对了,并且这两个人都是孩子:“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就是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就是孩子的外公。”
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成年人回答不正确,而孩子却很快就答对了呢?因为按照成人的固有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条线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正确答案;而孩子没有成人的经验,更没有固有经验造成的定型化,因而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答案。
如果要克服经验对逻辑推理的困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并同时意识到自身经验的有限性,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进行推理判断的时候要有严密的逻辑依据,切忌先入为主,被感觉经验给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