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即理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 [1] 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 [2] 之类,有许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3] 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释

[1]心即理:王阳明学修身治学的基本命题,即认为一切事物都只是人心的一种折射。相应地,人要逆世俗之流成为圣贤就必须通过在具体的事物上体认本心,经过不断深入,不断存天理、去人欲,积累浩然正气,最终达到至善境界。

[2]温凊(qìng)定省:语出《礼记·曲礼上》,是古代孝子的行为标准。温,冬天让父母温暖;凊,夏天让父母凉快;定,夜里让父母睡得安稳;省,早上向父母问安。

[3]“孝子”句:语出《礼记·祭义》。

译文

徐爱问:“只在心中寻求至善,恐怕不能穷尽世间所有的事理吧?”

先生说:“心就是天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徐爱说:“就像侍奉父亲的孝心、辅佐君王的忠心、结交朋友的诚心、治理百姓的仁心,这其中都有很多的道理,恐怕也不能不去体察吧。”

先生慨叹道:“这种说法蒙蔽世人很久了,岂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的?现在姑且就你所问的来谈一下。就像侍奉父亲,不是从父亲身上求得孝的道理;辅佐君王,不是从君王身上求得忠的道理;结交朋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身上、百姓身上求得信和仁的道理。这些道理都在人的心中,人心就是天理。没有被私欲蒙蔽的心,就是天理。此心不需要从外面增添一分。将这种纯粹天理的心,用在侍奉父亲上就自然表现为孝,用在辅佐君王上就自然表现为忠,用在交友、治民上就自然表现为信和仁。只要在自己的心中下功夫,摒除私心、存养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先生这么说,我已经觉得有点醒悟了。但是以前的学说仍然在心中纠缠,我还不能完全摆脱。比如侍奉父亲这件事,那些嘘寒问暖、早晚问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么能不讲求呢?只是要有个主次,在摒弃心中私欲、存养天理的基础上去讲求。像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自己的孝心,生怕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存在其中;炎夏避暑,也只要尽自己的孝心,生怕有丝毫私欲夹杂在里面。都只是讲求这份心,这份心如果没有任何私欲,纯属天理,冬天自然会考虑父母的寒冷,于是就会寻求保暖的道理;夏天自然会考虑到父母的炎热,于是就会寻求清凉的道理。这些具体的道理都是那颗虔诚孝敬的心发出来的一件件具体的事项。只有先有这颗虔诚孝顺的心,然后才能产生具体的事。就像树木,虔诚孝顺的心是树根,众多具体的方法是树的枝叶,必须是先有树根然后才会有枝叶,而不是先去找枝叶,然后再去种树根。《礼记》中说:‘深爱父母的孝子,对待父母一定很和气,有和气的态度一定会有愉悦的气色,有愉悦的气色就一定会有让父母高兴的表情。’有个深爱之心做树根,就自然会这样了。” /DO+8RWnAZNb9GapGm+kQhbDO6hpHkpkQZsMZWwyJR5e3S8rt95IA3AvYZ0WAW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