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爱录

徐爱 [1] 引言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 [2] 为正,盖先儒 [3] 所谓误本 [4] 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5] 。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 [6] ,处困养静,精一之功 [7] 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违謦欬 [8] ,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 [9] 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

注释

[1]徐爱(1488~1518):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王阳明的妹夫,也是王阳明的第一位和最得意的门生,有“王门颜回”之称,曾任南京工部郎中。31岁时英年早逝,王阳明曾叹息:“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下文的“爱”即徐爱的自称。

[2]旧本:指郑玄作注、孔颖达疏解的《礼记·大学》。

[3]先儒:指程颢、程颐和朱熹。程颢(1032~1085),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曾任监察御史。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河南洛阳人,曾任西京国子监守。程颢、程颐为兄弟,合成“二程”,二人共创“洛学”,为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卒谥文,江西婺源人,1148年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著。在学术上,他继承发展了二程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影响深远,是“闽学”的代表性人物。

[4]误本:朱熹认为《大学》旧本有误,将原文划为经(一章)、传(十章),并对文字做了修改(如将“亲民”改为“新民”),增加了传一章。王阳明则认为旧本并无错误。

[5]“断断乎”句:意为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世也不会有疑惑。语出《礼记·中庸》。

[6]居夷三载: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以兵部武选主事疏救科道言事官戴铣等人,得罪刘瑾,遭害入狱,后贬谪贵州龙场(今修文县),前后三年。

[7]精一之功:意为精纯的功夫。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8]謦欬(qǐn kài):咳嗽声,引申为言论、聊天。

[9]遽(jù):立刻、马上。如“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致知”等观点,全以“旧本”为准,就是朱熹所说的有很多错误的那本。我刚听到时感到很惊讶,继而感到怀疑,之后苦思冥想,又相互参考比较,又向先生请教,最后才知道先生的学说就像水之寒冷、火之热烈一样,就算是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有疑惑。先生天生睿智,为人和蔼坦荡,平易近人,不修边幅。人们只知道先生年少时狂放不羁,又曾经沉溺于诗词文章,钻研过佛、道两家的学说,因而突然听到他的学说,都把它看成是先生的标新立异、奇谈怪论,也就不去仔细考究了。他们不知道先生在被贬到贵州的三年里,于困苦中静养修身,功夫已经精纯到超然入化,进入绝妙的境界了。

我早晚在先生门下聆听教诲,发现先生的学说刚接触到时好像浅显易懂,但深入思索后又觉得十分高深;表面上看好像很粗疏,但认真探究就会觉得非常精妙;刚刚接近时感觉好像很容易达到,但深入到里面去就会越发觉得无穷无尽。十几年来,我竟然还没能入门。但当前的学者,有的与先生只有一面之缘,有的从未听到过先生的话,有的一开始就怀着轻视、不屑的怨恨之情,还没谈上几句话就根据传闻偏见主观臆断、妄加揣度,像这样怎么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学生,听了先生的教诲,往往是学到一点漏掉两点,就好比相马时,只看见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把平日所听的教诲完全记录了下来,私底下拿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辜负先生的教诲。

学生徐爱书 idIumXu7sTCFSgr7FE1gULY9SM3z/VDLoiJc6LLZy9gnNc1BZu505XXv0qEWKOe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