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父亲在工作上投入的时间太多,而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少,这已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与心智成熟而健全的男人有数千小时的接触交往。
而今,男孩社会化的环境特别不佳,他不能在一个健全的男人身边学习做男人,而只能长期接受女性化熏陶,其结果是缺少成熟的男人魅力。更有甚者成为了“伪娘”。
“伪娘”的诞生绝非是偶然的,不是娱乐的炒作,更不是文化的吹捧,归根结底是我们的社会只顾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视了传统的家庭礼教,我们的家庭只顾物质生活的充裕,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的精神教育。
心理学家甚至指出男孩的“父爱饥渴症”,即男孩到达青春期时,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
他盲目地去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其他。渴望父爱,这是男孩最深沉的心理需求。男孩与父亲在一起,可以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安全感和对个人前途的自信心。
自我诊断:你是“父爱饥渴症”吗?
1. 父亲思想观念的问题导致孩子缺少父爱。
2. 对自己父亲的角色认识不够。
3. 家庭生活不太协调导致的父母缺失。
4. 特殊家庭导致孩子父爱的缺失。
案例分享:
粗一看,小宁长得虎头虎脑,一副典型小男子汉的模样。细一看,这个小男子汉连一点男子气都没有,说话细声细气,像个小女孩似的,小宁十分胆小,从来不敢主动和人交流。
小宁说:“爸爸对于我来说只是一周只见一次的亲人。”小宁今年读五年级,他对爸爸的记忆只有那辆每周只来一次的黑色轿车与几乎每15分钟就响一次的手提电话铃声。
“每次见到爸爸他就会问我的成绩、问学习,爸爸在我心目中永远都是严肃的。我是否长高了,喜欢看什么动画片他从来不知道,而我也不想刻意去告诉他。”小宁说。
案例如是说:陪伴是成长最有力的助推剂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是力量、智慧、刚毅、坚强的象征,有父亲在身边,孩子就会觉得安全,生活也会更加充满温馨和快乐。父亲的坚强和刚毅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是孩子一生赖以获得安全感的依靠。相反,如果孩子无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安全感,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小宁的病因就在于缺少父爱,缺少安全感。
心理咨询师建议:
现在常能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儿子缺乏男子汉气概,甚至有的人嘲笑这样的男孩为“娘娘腔”,男孩儿本身也很痛苦,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哈尔滨市心理学校校长曲伟杰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父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患上了“父爱饥渴症”。表面看来这些男孩不喜欢父亲,其实他们只是以逆反的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极强需求心理,心理学上称其为“父爱饥渴症”。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关系,与孩子接触的机会与日俱减,从婴幼儿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中,男孩儿往往被母亲、女老师所“包围”,男子气成了他们人格构建中的稀缺元素,女子气过重便成为现代男孩的标志性弱点。曲伟杰认为男孩儿有点女子气,并没有坏处,而且会显得有人情味和吸引力,但如果女子气过重,将会导致严重后果,例如独立性与果断性不足,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性别认同障碍。曲老师提醒家长,防止男孩患“父爱饥渴症”,为人父母者要对男孩的性别教育引起重视,尽可能创造条件,给足父子共处的时间。当男孩儿表现出过度恋母倾向时,母亲切不可以认为是什么好事,要适当培养孩子坚强、大度的男子汉气概。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人格发育已经出现病态行为,应尽快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调整,切不可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1. 要学会照料孩子。
不管工作多么忙,下班回家也要先抱抱孩子,帮助孩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等。
2. 要随时注意接近孩子。
多和孩子交谈,倾听他对你的讲话;一有机会便带领孩子到公园、郊外游玩。
3. 要做孩子的玩耍伙伴。
常和孩子玩耍,这是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多跟孩子一起游戏,使自己“返璞归真”,回到童年,让自己进入孩子的“玩伴”角色,认同和遵守孩子们的游戏规则。这样,父亲和孩子是“玩伴”,是“朋友”,使孩子深深感到父爱的温暖。
4. 让孩子在家里精神宽松愉快,不要强行让孩子规规矩矩地不吵不闹;不能因工作忙而厌烦孩子;更不能因工作不顺心而回到家里向孩子发脾气。
应时刻把爱心献给孩子。总之,在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感情世界中,父爱是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感情。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父亲应热爱自己的孩子,充分满足孩子对父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