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希腊文化经过罗马人的改造,但是其核心思想和文化精髓并没有改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人文主义的传承。所谓人文主义,就是对人性的开发和培养,并且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主张一切事物的建设都不能脱离人的需求,追求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并且提倡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人文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神人同形同性”。即人类的外形和性格是与神灵一致的,神灵也有七情六欲和尔虞我诈,现实主义诗人赫西俄德所著的《神谱》一书中,还完整叙述了神灵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并且阐明了每一位神灵的来历。在他的另外一部著作《工作与时日》中,还著明了人类和神灵具有共同的祖先,让他们成为了几乎和人类相同的族群。
其次,人文主义还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运动领袖普罗泰戈拉的名言)。即一切社会建设都必须以人的意志为中心,而非不可预知和不可触摸的神灵意志,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回归到了现实当中。与此同时,人文主义还强调了后天培养对美德建设的重要性,以此来鼓励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行使自己作为城邦国家公民的权利,以及履行自己作为城邦国家公民的义务。
接下来,人文主义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即人类生下来就不可能与政治活动脱离干系,因为城邦作为一个政治产物,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而城邦是由村镇组成的,村镇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人自然具有政治属性。人文主义因此认为,城邦建设的最终和最高宗旨必须遵循人性需求,否则终将在人性的敲打下走向灭亡。
最后,人文主义还强调了“世界公民”的重要意识。由于城邦文明的没落,古希腊的先哲们不可不重新思考人类的未来,并且很快将目光拓展到了世界范围。如此一来,希腊文化便打破了自身和其他民族的界定,从而为希腊文化的兼容并蓄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以及各大帝国的轮番建立,注定了政治集团会以多民族的形式存在,因而契合了人文主义的这一特点。
除此之外,人文主义还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关注道德修养,二是主张智善合一。其中,道德修养包括心灵美和形体美,但是这种主张最初只适用于贵族阶层,奴隶阶层则注定与之无缘。赫西俄德对此进行了否定,并提出了适用于每个人的公共道德(正义)和个人道德(勤勉),并且强调只有正义勤勉的人才可以得到神灵庇佑;智善合一是指智慧和善良的结合,在苏格拉底看来,每个人的灵魂都有善恶之分,人类只有拥有了对善的识别能力,即拥有了善的智慧,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是为智善合一。
总而言之,因为有人文主义的存在,希腊文化并没有将人和神进行明显的等级划分,最大的区别不过是神永生,而人会死亡。这样一来,不仅发挥了神灵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也避免了人类对于神灵的盲目崇拜,从而有效规避了统治者利用神权来欺诈甚至残害人民。众所周知,欧洲社会的帝国政权自古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当权者正是依靠神权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而人文主义显然是与之背道而驰的,所以它能够存在并且得到长足发展,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