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念性错误一:混淆概念

所谓概念,即思维的细胞,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思维想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概念就必须是清晰的、辩证的、富于逻辑性的。概念不仅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特殊性与普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而且还是富有具体内容的、有不同规定的、多样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概念要借助语词来表达。词义有表达概念的作用,并存在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现象,所以概念和语词的关系非常复杂,一旦用词不当,很容易造成概念方面的逻辑混乱。于是,某些人就闹出了一些笑话。

对概念的错误运用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概念混淆和偷换概念便是最常见的两种。这些似是而非的逻辑论调,常常让人啼笑皆非。

混淆概念,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识地将某些表面相似的不同概念当做同一概念使用,或在不同意义上使用同一概念而犯的逻辑错误。具有相对意义的词项,假如混淆了所相对的范围、论域或语境,也会造成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通常是由认识主体对概念本身认识不清或逻辑知识欠缺而造成的。比如:

这门课程真没意思,我一点儿都不想学。

他一有空就上网玩游戏,从不浪费一分一秒。

这两句话都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第一句中,“课程”本是一个集合概念,但这里却被当做非集合概念使用;第二句中,“浪费”是指消耗有价值的东西或有意义的事,而“玩游戏”则多指无价值的东西或无意义的事。

在《韩非子》中,有一则关于“卜子之妻”的故事:

郑县人卜于使其妻为袴(做裤子),其妻问曰:“今袴何如?”夫曰:“象吾故袴。”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袴。

这则故事中,卜子说的“象吾故袴”是指在样式上和以前的旧裤子一样,而其妻子却理解为要跟旧裤子一样破旧。于是,妻子把一条新裤子弄成了旧裤子,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由于对比较接近的事物和现象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辨别障碍,所以很容易犯概念混淆的逻辑错误。如果想避免概念混淆,就要准确把握所使用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且注意对同音异义和近义词的区辨。只有严格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并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词,才可能避免混淆概念。

概念混淆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所有的狼都有锋利的牙齿,拔光了牙的狼是狼,所以,拔光了牙的狼是有牙的。”这句话前后明显是矛盾的。为什么会产生自相矛盾的错误结论呢?原因在于两个前提中都出现的语词“狼”是有歧义的。在第一个前提中,语词“狼”是就狼之所以为狼应当是有锋利的牙齿的这个意义而言的;在第二个前提中,则是就狼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对被拔掉了锋利牙齿这个意义而言的。因而“狼”这一语词在这一推理中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歧义。正是这种歧义造成了上述推理结论的错误。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我想大家通过它能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肯定要比这个例子复杂得多。

具有相对意义的词项,假如混淆了其所相对的范围或语境,也很容易造成歧义性谬误。比如:蚯蚓是动物,所以,大蚯蚓是大动物;这是一条小蛇,而那是一条大蚯蚓,所以,这条小蛇要比那条大蚯蚓小。这里,“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假如把这种相对概念“大”“小”理解成绝对化的“大”“小”,就会犯歧义性的逻辑谬误。

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况,比如:误用近义词造成概念混淆;误用同音字造成概念混淆;把两个表示不同时间的概念混淆;把反映事物的具体内容的概念混淆为事物本身的概念;同音异形的概念混淆;对象的概念混淆。 5OHUseqCEKPv4P4ICe8Kvw9yPISmY4SDSQJgRYsk5jJ298/pnqIe++vlwZ8VX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